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4391字 | 阅读需9分钟
成也司马氏,败也司马氏司马一族在曹魏时踩着曹氏子孙的尸骨登上皇位孽,最后都落在自家子孙身上,司马全族被诛杀后没人同情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乱世自黄巾起,又于建安二十五年天下三分,最终尽为晋朝统一。但晋朝自统一后才十几年功夫,军队战斗力便下滑至黄巾军的水平,后来胡人入侵时,竟然无兵可用。
说到底,成也司马氏,败也司马氏。司马一族在曹魏时踩着曹氏子孙的尸骨登上皇位所造罪孽,最后都落在自家子孙身上,司马全族被诛杀后没人同情。
(点击查看大图)
图源:晋朝吧,作者:女人真是好
生于不义,分封来护
司马懿家族乃河内的名门望族,东汉建安六年,司马懿以本郡上计掾入仕。在官场久经耕耘,最后成为抚军将军,深受曹丕喜爱。魏文帝驾崩后,依照遗诏,与曹真等人辅佐曹睿。
由于司马懿善谋奇策,远征帮朝廷攻占辽东;太和二年(228年),擒斩孟达,俘获其部将万余人;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因此其威望在朝廷达到顶峰。
嘉平元年正月(249年),曹爽外出,司马懿乘机发动兵变,史称“高平陵之变”,政变后不久,司马懿杀死曹爽、何晏等人。嘉平三年,司马懿又将魏楚王赐死,将曹魏诸王软禁于邺城。自此,曹魏已名存实亡,朝中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接受禅让,改国号为晋。
高平陵之变示意图
出自仇鹿鸣所著《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西晋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仅短暂地统一了37年。在“昙花一现”的统治期间,司马炎采取措施激励经济等措施,使西晋一度出现繁荣的景象,史称“泰康之治”。司马懿三代人靠着阴谋诡计、心狠手辣最终篡魏立晋,心里对于篡逆之事既轻车熟路又十分担心,因得国不正,恐臣子效仿,故打压异己,大行恐怖统治。司马炎为了巩固皇权,大封宗室,诸侯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导致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
司马家族部分族谱
(棕红色为八王之乱的主要参与者)
@白头山第一巴图鲁

在司马炎平定东吴前,他就打算广封诸王,靠藩王来保护家族统治。《陈留王奂传》记载:“咸熙元年,相国晋王奏复五等爵。”
司马炎废魏元帝后,裴秀平步青云,紧接着就向司马炎提议分封诸王。裴秀是当时复爵封王的支持者,更是主张封邦建国的代表。因为裴秀家族是河东郡的望族,与司马一族本质上是同一阶级,且有共同利益,因此司马炎采纳他的意见。
《晋书·地理志》中记载:“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此种分封方法与司马炎的五等之制有区别,司马炎分封之法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裴秀建议的分封之法中以“王、公、侯”三等为主。新的制度规定封王只能封同姓王,有事时可以让同姓王率兵救援,而异姓则只能封郡公、郡侯,避免其势力做大威胁司马一族的皇权。《晋书·职官志》云:“非同族同姓者,封郡公、侯,户不满五千,置一军一千一百人。”由此可见,司马炎费尽心思想要削减外人对家族利益的威胁。
但司马炎制定的这个分封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成事也能坏事。西晋“以郡为国”,其“国”与西汉初无区别,自己领地之内可以有私兵。大国兵五千,次国兵三千,小国兵一千五百。当时西晋将州郡兵废除,封国军队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太康十年,刘颂开始注意到封国军队存在可能既无法保境安民,还会影响朝廷安危的弊端,《晋书·刘颂传》云:“今诸王裂土,皆兼于古之诸侯,而君贱爵贵,臣耻其位。且今国无成国之制,今诸王国容少而军容参差。”
司马炎
这种担忧不是没道理的,“无成国之制”其意为封国境内,将不知兵,刀剑入库,马放南山,军队无完整建制,唯一保持较强战斗力的就东海王司马越以及赵王司马伦,朝廷直接管辖的州郡只剩武吏而军队也基本被遣散,倘若外敌来临,可用之兵寥寥无几。外患无法解决,内忧也没法处理。东海王和赵王兵力强盛,且居黄河下游以及东海沿岸的富饶之地,而拱卫京城的楚王与南王兵力较弱,假若赵王与东海王起兵造反,朝廷将无平叛勤王之兵。在八王之乱时,贾后就死于朝廷无“国兵”可用。
万军解甲,舍本逐末
西晋自建立不到十几年便出现无兵可用的局面,在历朝历代中是一奇怪现象。但细究其因,可以看出西晋无兵是封王带来的后遗症,是朝廷解散了很多军队,遣散了很多士兵自断后路的结果。
西晋建立之初,京师洛阳拥有数万精锐部队,这些部队是司马氏在曹魏末年为加强自己权力建立的。司马炎称帝前便任命贾充为四护军统领,到司马炎登基时,驻扎于京城外的军队已有三十六军,统称为牙门军,而城内还有拱卫皇帝的宿卫军。依据《三国志》记载,仅曹魏末年,司马军队就有数万人,至司马炎称帝时,京师军队总计约将近十五万。
但是,司马炎一统天下后便开始频出昏招。司马炎为方便管制全国兵马,在尚书省中设六曹尚书主管日常兵事;西晋攻占东吴后又增设五兵尚书一职,该职位在两晋期间一直负责主管国家军事。该职位时而由朝中望族当任,时而由同姓亲戚上马,皇帝对他们要么不敢管,要么过度信任。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军中要职后来连皇帝也掌控不了,他们各自为政,只是表面上听从皇帝。以大都督和中领军将军两个职位为例,前者早先为荣誉头衔,并未有实际权力,直到贾充伐吴时才获有军权。但西晋建立后,大都督并非为皇帝直系亲属所当任,而是由同姓亲戚来出任,八王之乱时,诸王先后出任此要职控制朝政,以至各地军队无法得知皇帝在求援。后来,中领军将军这个统帅京城内禁军的职位,出任者皆为德高望重之人,而非皇帝亲信,这导致出现动乱时皇帝手中无兵可调,甚至连保护自己的禁军也不听命于己。
除此之外,朝廷还撤编州郡兵,实行军民分治,改派都督出镇一方,都督在地方上实际是帮助朝廷管理驻扎在当地的中央军,但外派的都督也是由同姓亲戚而非皇帝直系亲属或官员当任。西晋都督外派逐渐普遍,导致都督在地方十分有权势,甚至有时都督兼任刺史,掌握十余州的地盘。与之相比,州郡行政系统地位远远低于都督府。八王之乱,掀起战乱的正是其中有野心的都督,豫州都督司马冏、冀州都督司马颖等人用天子之兵毁坏天子之土。贾后向州郡求援时,发现州郡已无可用之兵,眼睁睁看着各地诸王和都督进军洛阳。
九品中正,只顾清淡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往往决定军事的走向,朝堂和军队大多数都为诸王控制,但还有少部分兵马为皇帝掌握,可惜这些领兵的朝臣并非能征善战之辈。这一切要从九品中正制说起,贾后求援无望时不会想到当年朝廷立下的制度最后会让自己身边都是酒囊饭袋。
司马一族和曹氏一族最大的区别是,曹操乃阉宦之后,因此没少受到白眼,长大以后更懂得用人不看出身,英雄不问出处。但河内司马氏一直是名门望族,且家族内部儒家思想浓厚,讲究等级分明,因此用人时或多或少会对身份进行打量。
东汉战乱时许多地方豪族四处流浪,北方豪族大部分归附曹操,北方平定后,这些豪族开始在背后议论曹操,有的桀骜不驯甚至煽动士人攻击曹操,曹操随后展开了一连串的“整齐风俗”运动,将不顺从的豪强一并杀掉,譬如恃才而骄的杨修。
司马氏则与之相反,司马懿、司马昭能架空曹魏,乃是与朝中各名门望族互相联盟,给予好处才获得他们支持。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获得各豪族支持才能有机会诛杀曹爽。正是这个特殊情况让西晋统治者很难招贤纳才、知人善任,因为他们只能在权贵中选择“人才”,并且还没有办法保证质量,因此西晋时有将帅之才的人寥寥无几。东汉末年流行起来的“清谈之风”,到晋朝成了为仕谋官的捷径,许多朝臣只会纸上谈兵,居空中楼阁,不闻天下事,更有甚者,抱着避世不仕的态度,隐逸乡野山林。这些使得无人可用的朝廷雪上加霜。
司马懿在曹魏政治中的权势网络
出自仇鹿鸣所著《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当清谈之风渗透到军队中后,导致外军和中军有许多士兵解甲归田,闲度余生,皇帝亲兵也有许多人告老还乡,当初统一三国的军队就这样慢慢消散。
占田荫户,无兵可征
通常情况下,各朝代刚开国时应欣欣向荣,四民皆欢,百姓思报国,但西晋却在开国不久后无法招纳大量士兵,无论是朝廷还是诸王,皆难以征召士兵,只能将田庄中剩余佃户、部曲、“食客”征去充军。
西晋的政治制度让朝廷无兵可调,而其经济制度则是让国家无兵可征,乃至军中将士皆弃伍逃亡。
西晋建立之初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司马炎称帝后在经济上实行优待士族的占田荫户制。该制度规定男子一人占田70亩,女子30亩,每亩课田交纳税谷八升、绵三斤。士族官吏有权利按自己官品高低来占田,仅一品官就可占田5000亩,即使是最低的九品也可占田1000亩,世家大族的占田比例远远大于平民百姓。士族不仅田产多,在荫户制的保护下,他们还可以免国家赋役租调,荫庇佃客、衣客。但这种荫庇对于佃客没有好处,朝廷不收他们的税,可士族们往往会要求佃客们缴纳比朝廷要求还高的税和粮食,除此之外还要求他们帮忙打理庄园,等同于免费的奴隶。
西晋初年,原先曹操所建屯田制因日久荒废,而朝廷改屯田为占田荫户制,虽然人口确实增加130万户,但代价是西晋强行把脱籍逃荒之人编入户籍供士族剥削,不仅汉族百姓被剥削,边陲小镇甚至洛阳郊外的少数民族也被强行分入庄园为佃客,每年要缴纳绸缎一匹。时间一久,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携家人出逃。太康年间,司马炎眼见田地荒芜,下令士族严禁私募佃客,劝诫各地专事农业。但各地诸王阳奉阴违,照样私募佃客,结果仅中山王领地内就有七百户出逃,田地大量荒废。而洛阳附近的军队也不能幸免,由于部队将领也是士族,在当地有许多田地,因此常常逼迫军士去务农,军士不堪重负便弃伍出逃,至晋惠帝时,部队常常不满编。   
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概述
居住于中原的少数民族也因为无法忍受剥削,逃往塞外,投奔匈奴部族,甚至这里面也有许多汉族百姓。以致刘渊起兵时,汉族百姓竟不愿意帮助晋朝,而愿意帮助刘渊,朝廷传檄天下时,无百姓响应入伍,天下将士尽消散。
司马一族因得国不正,导致疑心过重,广封诸王,优待士族,裁减州郡军队。剑能护人,也能杀人,被北宋史学家评价为“不世之贤君”的司马炎万万想不到,当初跟随他平定天下的百万大军,最后因为自己维护家族利益的小心思而逐渐消失。
参考资料:《唐通典》《晋书》《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三国志》
- 完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历年合辑!
下单送馆藏图书一本!
·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敬请关注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热文推荐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

新加坡,悲剧的宿命

印度,趋势不妙?

“伪娘”时代的魏晋名士到底有多“娘”?

全球计算力大决战!

一声长啸东风里:南宋名将曲端的悲剧人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