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篇文我已经发过两遍了,去年外卖员砍人事件的时候发的第一次,今年微博vlog博主体验外卖骑手引发争议,我重写后又发了一次。
我本来真的不想再把这篇文发第三遍了,因为做公众号的,你把一篇文在一年时间里重发三遍,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读者觉得你敷衍,外人觉得你就是为了蹭热度。

我本来是没必要发的,《人物》那篇《外卖小哥  困在系统里》引发了百万级的传播,用啼血的笔触给我们看了外卖员真正的困境,这篇文也直接撬动了各个外卖平台的回应,事态发展多少都是在向好的。
但是比较让我疑惑的是,某外卖平台的举措,它让用户选择是否愿意多给外卖员5-10分钟,这个举措底下还有不少人表示赞赏。
这个争论,其实等于又回到了去年外卖员砍人事件讨论的东西,也就是当时的这个热搜。
那个热搜底下,大家几乎一边倒地控诉自己是消费者,不应该受气。
然而,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这两个东西看似温馨,但逻辑其实是有问题的,它的本质都是一种矛盾的转嫁,把原本外卖员和平台的矛盾,转移到了外卖员和消费者身上。
保证外卖员人身安全的道德义务也通过这个按钮,从平台方,悄然转变到了消费者身上。

潜台词就是「以后你们可不能再说我压榨外卖员了,是你们自己干的」。
另外,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时这个舆论事件最后的句号落定在哪?
落定在另一个热搜。
“多家外卖平台签交通安全守法承诺书”,要求自家平台的外卖员尊重交通规则,文明送餐。
等于说,两种受害者在网络上因为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打得不可开交,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因为一篇呼吁成了伟大的调停者。
而在一年后,这个热搜有用吗?
答案都在《人物》的那一篇文里,每个人都看得到,不需要我再重复了。
所以,也请大家理解我要把这篇文一次一次改写后发出来的原因。
问题既然没有解决,为什么不能再多说几次呢?
让用户和外卖员先吵起来
1936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叫做《摩登时代》的电影。
《摩登时代》里有一段剧情,其实就把我们今天的这个外卖员困境说的很清楚了——
男主夏洛尔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因为顾客太多,导致顾此失彼,上晚了菜,惹恼了顾客,被投诉,然后被老板扣了工资。
这一段乍一看好像只是非常正常的服务行业日常缩影,反映的是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需要提高。
但要知道,1936年卓别林拍摄这部《摩登时代》的目的是为了拍“一个描述工业时代的故事,反映私营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之间的冲突”。
他为无产阶级工人发声的意图,强烈到直接把这段话打在了电影开篇。
所以这一段剧情的视点和服务行业其实无关,恰恰相反,他在用一种非常高明的人物关系处理,去让观众自己意识到这种关系其实是一种很典型的剥削关系。
我给大家捋一下这段戏。你就能明白那些外卖事件的滑稽在哪了。
首先,这段剧情里面有三方关系。
餐馆老板,服务员男主,顾客。
利益受损的主要有两方,被扣了工资的服务员,晚吃到餐品的顾客,他们两个也是整个场景里最激烈的矛盾双方。
而餐馆老板几乎不存在于这段矛盾中,只是扣了服务员工资,这份钱又是归属于老板的,反而节省了一定人力成本。
然后我们再看这段剧情里根源上是谁的问题,服务员为什么会送错,送晚?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卓别林送餐的时候经过跳舞区,被跳舞的人群拉着跳了好几圈舞才出来(喜剧效果),这反映的是送餐流程不完善,为了节约房租成本,顾客跳舞区和送餐路线是重叠的,
另外,那天明显的客流量和服务人员比例是完全失衡的,3个服务员根本处理不过来那么多的顾客。但餐馆老板依旧为了省却人力成本,让服务员去超负荷地工作。
两者合一,这才导致了错误的产生。
结论很明显,主要错误是店老板的,但是离奇的是,承担错误后果,利益受损的是无错的服务员和顾客,吵的最凶的也是服务员和客户。
明白问题在哪了吗?
上层资本制定规则获利,底层互相撕咬失利。
外卖行业其实就是一场“卓别林的送餐”。
外卖员的迟到,就是夏洛尔的犯错,而我们就是那个顾客,外卖平台就是那个扣工资的店老板。
当这三个关系一一代入,剥削关系其实就已经很明显了,
外卖配送时间的过紧,外卖员数量和业务的不成比例,接单数量和收入不够平衡,晚送的罚款数目过大。这些根源性的问题才是导致了外卖员闯红灯,经常性晚送的主要原因。
他们其实没有什么选择,想要按时,不被扣钱就只能硬着头皮冒死闯红灯。
要么就停止或者少接单,但这又会导致一个月的收入根本不够养活自己和家人。
最后引发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现象。
这种异化本质上是一场“劳资矛盾”,是资本家(平台方)和劳动力(外卖小哥)的权益矛盾。
但外卖员是第一受害者的同时,顾客成为了第二受害者。
有时候晚送,吃不到热乎的饭都还是轻的,如果你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打差评投诉,但明明外卖员也竭尽全力,他气不过,打击报复顾客,新闻里也不是只有一次两次,而且,不遵守交通的外卖员始终都是不安全的因素。
可我们能投诉的的只有谁呢?
依旧只有同为受害者的外卖小哥,他们永远是被推在前台挡子弹的人。背后制定不合理规则的“平台方”永远不可能有任何的利益受损,因为我们甚至都“看不到”他们。
这不是人情和权利之间的问题
外卖困境,它从来就不应该是人情和权利之间的争论。
就拿每一次出事,大家都要讨论一遍的差评制度来说。
很多服务行业,都有差评,这是一种惩罚,是我们消费者的权利,面对侵害我们消费者权利的行为,打差评维权是一种基本常识。
但当一个行业如此大范围出现“晚送”这类服务问题的时候,去纠结要不要善良宽容取消差评这有什么意义吗?
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在根源上差评是用来倒逼某个行业改善服务质量的途径,而这种途径在外卖行业有用吗?
目前的外卖行业,除去那些图谋不轨或者本身态度恶劣的少数外卖员,对于大部分外卖员来说,“用差评推动服务质量提升”的可能性是无意义的,也不存在的。
他们怕差评吗?
当然怕,差评的震慑作用在外卖行业是远高于其他行业的。
我当时也想办法问过几个外卖小哥。
各平台晚送被投诉大概是扣50-100,一次晚送,半天白干,提前点送达被投诉罚款大概是在500-1000。一个礼拜白干,来不及没送上楼被投诉,也要扣钱。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扣钱的项目,某些平台不穿制服,穿凉拖鞋都会被扣钱,派单后一天也只有3次转单的机会,转不出去就必须自己送,再远你也没办法。
而且目前大部分平台都没有差评申诉渠道,不管真假差评,都只能自己承受,默默罚钱。
对于部分外卖平台的专职骑手来说,你甚至连拒单,转单的选择都没有,不论远近能不能按时,必须接受。
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办法,不接单饿死,接多了必然来不及送,有差评扣钱依旧是饿死,这种情况下,他们除了选择闯红灯来冒险送外卖还有其他选择吗?
再举个例子吧。
今天发文前我看到的一个纪录短片叫《正在连接》,拍了十几个外卖员的日常生活。
我印象很深,里面有操着河南口音的中年外卖员,片子给到了他最多的镜头,他的话都说的很糙,偶尔听起来还很不正确,比如:
「你连红绿灯不敢闯,你还送啥外卖?别人不闯红灯我都看不起他。」
「像我们送外卖的,大多数其实就是装孙子,上次有人给我差评的理由是吃拉肚子了,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我还是没办法」
而关于闯红灯不好,他们自己其实也都知道。
「我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一会怕我车撞,一会怕我被别人撞,然后还要担心超时。」
而超时就意味着罚钱:
「送外卖,干的好,月入过万,不好,可以月罚过万」 
还有怎么都避免不了的车祸:
一位外卖员指着自己电动车破碎的车头特别轻松的对着镜头说「上次被别人撞了,但是没钱修。」 
说这话的时候,他后面还有一辆外卖电动车,车头被撞得更厉害,外卖小哥用胶带像捆木乃伊一样,硬生生把车“粘”起来了。
片子快到最后时候,收了一段外卖员的抱怨,其实也算不上抱怨,就是一句感叹,说这话的时候他甚至都是苦笑着的:
(受伤和车祸)其实都是赶时间造成的,但没办法。
而这时候,他手机里的外卖送餐软件响起了冰冷冷的AI提示音:请注意交通安全。
最后
《摩登时代》的一开始,有一幕经典的象征蒙太奇。
一大群被赶入羊圈的绵羊和大街上准备进入工厂做工的工人,被巧妙地剪辑在了一起,卓别林把这群工人象征为任资本家随便宰割的羔羊。
这个结尾原模原样我用了三遍,卓别林用它预言了快百年了。
音乐/文雀 - 《谁也别管谁》
配图/《摩登时代》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
激励计划签约账号【3 号厅检票员工】原创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