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世纪以来,广大留学人员在几乎每个历史节点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世界级国际人才良性循环现象,新时代的海归群体逐渐成为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力量,为推动中国全球化进程、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
与此同时,回国发展已经成为出国留学人员毕业或完成实习、短期就业后的主要选择。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出国留学人员中已有432.32万人在海外完成学业,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
留学生熟悉不同国家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跨文化沟通能力非常强,在全球化时代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可以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如何更好地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发展,助力海归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作用,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自2015年起就开始对海归进行追踪研究,持续对海归的发展情况、趋势与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进一步促进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近年来,部分国家单边主义抬头,相应的国际贸易、投资和各领域的合作不得不降低预期甚至停滞下来以规避风险,国际间人员的正常流动和交往受到影响,海归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2019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从海归就业创业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020份)和智联招聘平台的海归就业大数据两个方面对2019年度海归发展的情况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当代海归发展情况提供参考。
总体趋势
  • “90后”,尤其是“95后”的新生代海归成为回国大潮流中的主力军。
  • “具有国际视野”超越了“具有优秀的第二语言”成为海归回国的主要优势。
  • 教育/培训岗位对海归的需求量最大,需求比例远高于供给比例;高级管理与财务/审计/税务类岗位的海归人才供给高于需求。
  • 海归的薪资超过了当地的平均工资,但海归的就业供需匹配仍存在失衡状况。
  • 海归可以自由选择生活的城市,但选择“回乡”的海归越来越多。
  • 对于国内公司“996”的加班文化,大部分(76%)受访海归持否定态度。
基本特征
从性别分布来看,受访海归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其中男性占比为45%,女性占比为55%。
从年龄分布来看,受访海归多集中于90-95年(不含95年)年龄区间(下称“90后”),占比达52%;其次是80-90年(不含90年,下称“80后”),占比达27%。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95后”受访海归占比为17%,较2018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而“80后”“90后”受访海归占比在2019年较2018年分别下降8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 新生代海归正在发展成为海归就业创业的主要力量。 
从工作经验来看,六成以上受访海归工作经验不足3年。其中,受访海归中具有“1年以内”工作经验的占比最高,达到37%,其次为具有“1-3年”工作经验,占比27%。 
留学收获
“体验他国文化与生活,丰富个人阅历”是受访海归选择出国留学的主要原因,近四分之三受访海归认为其留学收获达到甚至超过预期
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体验他国文化、生活,丰富个人阅历”继续成为受访海归选择出国留学的最主要原因,占比高达81%,较2018年升高了5个百分点;“国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与“磨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仍为第二与第三大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47%与45%,与2018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随着教育理念的多样化与教育信息更加快速的沟通,“所学学科在国外更有优势”(22%)成为受访海归选择出国留学新的诉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并且能够去选择对于自己就读专业更有优势的环境。
受访海归中近四分之三的人对“留学收益是否达到您的预期”持肯定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留学收获达到及超出预期的比例为72%,其中,选择“收获大于预期”和“收获远大于预期”的受访海归比例分别为23%和13%,选择“收获和预期差不多”的受访海归比例为36%。
留学收获未达到预期的比例为27%,其中认为“收获低于预期”和“收获远低于预期”的受访海归比例分别为20%和7%。
回国发展
2019年,“方便与家人、朋友团聚”(60%)仍是受访海归选择回国发展的首要原因,“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较好”(42%)继续位居第二。

 “对中国文化和美食的眷恋”则以22%的比例位居第三。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对留学生回国发展的影响依然较大,选择“国外的政治或社会环境不利于留学生发展”的受访海归占比为20%,虽然较2018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但另有14%和13%的受访海归选择了“在国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签证到期必须要回国”,反映出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影响下,国外就业市场与签证/移民政策对留学生的限制同样发挥了将留学生“推回”国内就业市场的作用。
在海归发展优势方面,受访海归表示,“具有国际视野”带来的优势超过“语言沟通能力强”成为其在国内发展的最主要优势,占比从2018年的59%上升为2019年的68%;而“语言沟通能力强”的占比则从2018年的73%下降至59%。
随着国内高校教育理念的国际化以及对于语言教育的重视,受访海归认为其在国内发展的语言优势正逐渐下降,而国际视野带来的优势则随着我国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深入而不断提升。此外,其他主要优势还包括“更加独立”(32%)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强”(29%),占比同2018年相比并未产生显著变化。
“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23%)仍然是受访海归在国内发展的最主要劣势,但相较2018年的59%已有显著下降。而“国内人脉关系较弱”(22%),“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发展和发展需求”(22%),“所学专业在国内的匹配度不高”(17%)和“回国时间与国内招聘时间错位”(16%)在占比方面与第一项劣势相差不大。
这些劣势与海归在国外时接触到的国内就业市场信息相对不足,且国内招聘方对于海归特点的了解有限有一定关系。建立专门的海归与国内市场信息的沟通机制将有助于缓解这一现象。
在对“促进海归发展的政策需求”调查中发现,“完善海归人才就业服务机制”代替“提高人才薪酬福利待遇”成为受访海归最主要的政策需求。
前者的占比由2018年的57%大幅上升至2019年的78%,后者的占比由2018年的65%下降至2019年的58%。随着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更多海归的关注点正从“能在工作中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向“能够在国内就业市场找到适合的工作”转移,这也同样能归因于海归在国内发展的劣势,建立适合海归的就业服务机制是大多数海归较为迫切的需求。
此外,“搭建青年海归交流平台”的占比相较2018年的18%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在2019年达到了33%,排位从2018年的第5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3位。受访海归希望通过平台找到更多有共同话题和经历的人,也希望通过获得更多相关建议,以减少其在求职和发展过程中付出的不必要成本。

就业创业
在国内就业是受访海归事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占比达到61%;选择在国内创业的受访海归占5%;选择其它(包括求职、继续深造、空档期等)的受访海归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
在选择就业的受访海归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是海归就业的主要领域,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与金融业也是大多数受访海归就业的行业方向。
在选择创业的海归中,大多数受访海归集中于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行业,服务业是受访海归创业的第二大行业,文体教育/工艺美术和房地产/建筑业并列第三。
在受访海归的求职关切中,“薪酬福利”是最主要的关注点,选择占比为65%。此外,“职位晋升”、“企业发展前景”与“企业文化”共同构成了关注点的第二阶梯,占比分别为40%、38%与37%。
从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来看,2019年,认为“匹配程度一般”的受访海归占比从2018年的34%上升至39%,继续保持首位。
认为“非常匹配”的受访海归占比较2018上升了6个百分点,认为“匹配程度较差”与“完全不匹配”的受访海归占比较2018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与6个百分点,海归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有所提升。
在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岗位设置逐步具有国际属性或与国际接轨,使海归所学有“用武之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也会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并非一味地涌向所谓的热门专业,缓解因“扎推”热门专业而导致相应行业劳动力供给过剩的问题。
用人单位对海归的需求情况
CCG与智联招聘依托智联招聘大数据,对用人单位招聘中有关海归和具有留学背景要求的岗位,以及简历中具有海外经历的求职者的无记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报告的大数据篇中寻找供需双方在招聘和求职过程中的关切与匹配情况。
从有招聘海归需求的用人单位的行业分布上看,教育/培训/院校行业对海归的需求最高,需求人数占所有行业招聘人数总数的38%,专业服务/咨询、互联网/电子商务和基金/证券/期货/投资行业的用人单位对海归的需求分列第二至第四位,需求人数占比分别为14%、11%和6%。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海归的需求主要还集中在其语言优势方面,其次是其专业技能与国际化特征的融合方面。
从用人单位招聘的岗位类型和海归最近一份工作岗位的匹配情况来看,教育/培训岗位对海归的需求量最大,需求人数占所有岗位需求海归人数总数的比例高达31%,而在此类岗位工作的海归比例仅为7%,教育/培训和翻译类岗位对海归的需求比例远高于供给比例;同样的,翻译岗位对海归的需求以17%的占比位列第二,海归就业比例却仅为3%。
高级管理与财务/审计/税务类岗位的海归人才供给比例高于需求比例,其中,就职于高级管理类岗位的海归人数占比为7%,而该类型岗位招聘占比仅为1%;就职于财务/审计/税务的海归人数占比为6%,而该类型岗位招聘占比仅为1%。
可以看到,在海归留学所学专业越来越多元化的背景下,海归在就业中更注重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势,但海归语言优势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海归与国内就业市场在优势定位中存在了解不足的情况;另外,高级管理岗作为大多不对留学背景做过多约束,更多地看重个人能力,海归处于高级管理岗的比例较高,显示出海归在未来发展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从用人单位的性质上看,民营企业对海归人才的需求最高,需求人数占所有类型用人单位招聘人数总数的57%,其余性质用人单位的需求人数占比都未超过一成。
从用人单位的规模上看,招聘海归的用人单位规模以20-99人为主,其招聘需求人数占用人单位招聘人数总数的27%。该类型用人单位一般处于快速发展期,有需求和一定的能力引进海归。用人单位规模在100-499人和1000-9999人的比例均为20%。此外,20人以下的用人单位对海归的需求人数占比为12%,500-999人和10000人以上用人单位的占比均为10%。
从用人单位招聘岗位对海归的工作经验要求看,不限工作经验的海归招聘人数占海归招聘人数总数的48%,要求海归有1-3年工作经验的占30%;要求3-5年工作经验占10%。用人单位对于海归的工作经验要求相对灵活,同时注重海归的海外留学经历和未来发展潜力。
从用人单位对海归的学历要求和海归自身的学历情况看,用人单位对于海归的学历需求集中在本科,人数占比达63%,对大专学历需求占比次之,达29%,而对硕士和博士学历的需求人数占比为7%和2%。与此同时,在海归求职群体中,本科学历的占比也排在第一位,达到55%,硕士学历占比以43%的比例排在第二位,博士学历占比为1%。
海归学历在硕士层面的人数远超过用人单位岗位对硕士的需求人数,海归就业在学历方面的优势相对明显。
从用人单位提供的平均薪酬和海归最近一份工作的平均薪酬与薪酬中位数对比情况看,企业招聘海归岗位提供的平均薪酬低于海归最近一份工作的平均收入,但高于海归收入中位数,表明高收入海归通过更换工作提高薪酬福利待遇存在一定压力,但收入在海归最近一份工作的平均薪酬乃至企业岗位薪酬平均值以下的海归则更容易找到提升薪酬的岗位。与此同时,海归收入平均值高于中位数近三千元,说明海归个体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智联招聘薪酬水平调查数据,企业招聘海归的平均薪酬高于全国招聘的平均薪酬2500元左右,海归在求职过程中的薪酬优势依然明显。
出国留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化度正相关,与回国发展相关性更高。
从海归户籍地数据来看,户籍地为北京、上海、深圳的海归人才占比较高,分别为9.91%、6.27%和4.55%。
从海归现居住地数据来看,回国后选择在北京、上海、深圳发展的海归占比分别为19.67%、13.06%和7.24%,分别吸引9.76%、6.79%和2.69%的海归增量,而这些增量均来自其他户籍城市。从海归期望工作地来看,这一现象在北京和上海更加明显,还将有2.98%和2.82%的海归计划去往两地工作,海归吸引力进一步显现。其他城市并未表现出抢眼的数据,但长期来看仍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如广州、成都、杭州等。
留学安全问题
留学安全问题继续成为备受留学生、家长及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提升留学生在国外安全的角度,调查数据显示,受访海归中67%的人认为“选择较为安全的国家和地区留学”最为重要,62%的受访海归认为留学生应该“提高安全意识,了解当地相关安全措施”,52%的受访海归认为应该“提高法律意识,了解和遵守当地法律”;除留学生自身的努力外,46%的受访海归希望“驻外使领馆建立留学生信息管理与协调机制”,27%的受访海归希望“境外高校的中国学生组织建立留学生沟通机制”,另有10%的受访海归建议“高校、留学中介、公益组织等为学生进行留学安全宣讲”,8%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作留学安全手册”。

中国海归70年70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海归人才对中国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教育部数据显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向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约1.8万人,其中90%以上流向前苏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生数量增长迅速,1978年至2018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85.71万人,留学目的地遍布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
同时,留学回国人数稳步提升,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明显。70年间,广大留学人员在几乎所有的历史节点都发挥了关键作用。2019年12月18日, CCG还发布“中国海归70年70人”,致敬70年间取得开创性成果的海归代表人物。入选本次榜单的有七十位在政界、科研、学术、金融、商界、医药、教育、文艺、体育等领域有着杰出表现的留学人员。
本次榜单推介的70位杰出海归代表均在科教文卫各个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就。他们凭借着与时俱进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不仅在多个领域开创了先河,更推动中国全球化进程,提升中国在各个国际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本次“中国海归70年70人”体现出以下特点:

他们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关键力量,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捍卫者与核心智囊团; 
他们是中国科教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科教体制改革、人才培养做出卓越贡献; 
他们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搭建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他们是中国创新创业风向的引领者,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塑造着新的创业文化; 
他们是国际组织“掌门人”,推动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话语权;
入选“2019年度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的杰出代表包括(按姓氏音序排列):

巴金,著名文学大师,中国作家协会原主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长
陈冯富珍,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首席顾问
陈吉宁,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中国环境保护部原部长
陈凯歌,中国内地著名导演
陈十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陈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会长
程开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原顾问
崔天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任驻美大使
邓稼先,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董建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杜占元,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
傅成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党组书记兼董事长
龚克,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主席
顾方舟,中国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
韩启德,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原会长
侯云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
胡舒立,财新传媒创办人、社长
金立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
郎朗,国际著名钢琴家,联合国和平大使
郎平,世界排球名将,中国女排总教练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梁建章,携程旅行网创始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刘鹤,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
刘永坦,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柳芳,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秘书长
柳青,滴滴出行总裁,高盛亚太区原董事总经理
龙永图,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
卢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
闵恩泽,中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钱七虎,防护工程专家、军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颖一,西湖大学校董会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
屈冬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
沈南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施一公,西湖大学首任校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史久镛,联合国国际法院原院长,中国外交部原法律顾问
孙家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万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科学技术部原部长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参事,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王俊峰,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金杜律师事务所创始人
王石,万科集团创始人、董事会名誉主席,WWF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中国区主席
王兴,美团网创始人兼CEO
吴敬琏,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讨小组原办公室副主任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文俊,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谢家麟,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
熊晓鸽,IDG资本全球董事长
徐光宪,亚洲化学联合会原主席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
薛澜,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杨澜,阳光媒体集团主席、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
杨振宁,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姚期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叶笃正,中国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培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易纲,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
张朝阳,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张磊,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耶鲁大学亚洲发展委员会主席
张懿宸 ,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张月姣,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委员,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原大法官、外经贸部条法司司长
赵厚麟,俄罗斯电信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
郑哲敏,国际著名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钟南山,中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原会长
朱光亚,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参考资料:
http://www.ccg.org.cn/Event/View.aspx?Id=12006
http://www.ccg.org.cn/Event/View.aspx?Id=11999
https://m.jjl.cn/article/462599.html
来源:CCG全球化智库/智联招聘何兆武,编辑:本号,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和原载媒体所有。
推荐文章:
喜欢用QQ的朋友,欢迎用QQ扫描下方二维码入群,咱们一起学习、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