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这几天,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被《信条》的烧脑剧情虐到怀疑智商。
作为一名文科生,看不懂《信条》,还可以说是“理科生的世界对我关闭了大门”。
直到看了下面这部电影才明白,原来,烧脑也存在于文科生的世界。
文艺片烧起脑来,更可怕——
《我想结束这一切》
这部电影由大名鼎鼎的鬼才导演查理·考夫曼执导。
他的作品还有:《暖暖内含光》、《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纽约提喻法》、《人性》、《改编剧本》和《失常》等,几乎每一部都可以被称为是神作。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剧照
作为各大电影节的常客,甚至有人预言考夫曼有望成为下一个大卫·林奇。
如果说诺兰的理科生烧脑可以用物理学、天文学高深的学问来解释,那查理·考夫曼的烧脑就是文科式的,没点文艺修养可能要看瞌睡。
01

《我想结束这一切》表面上讲的是“热恋中的情侣一起去男方父母家”的爱情故事。
女主露西,一个有着深邃思想的卷发女子。
就像《我想结束这一切》这个片名所传达出的致郁感一样,露西对于她和男友杰克的这段感情并不抱有希望,看不到未来,也没有什么激情。
她把这种心理总结为“牛顿第一情感定律”:人倾向于在恋情保质期过后继续留在其中。
男主杰克看起来就有点普通和平庸,像是任何一个酗酒吹牛碌碌无为的中年男人。
总之,两个人看起来完全是两类人。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雪夜,杰克开着车载着露西往家开去。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辆小汽车行驶在白雪茫茫的荒野,车里的一对情侣气氛尴尬地交流着。
露西一直在走神,脑子里全都是“我想结束这一切”之类的想法。
毕竟对于一对情侣来说,去男方父母家拜访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大步,而露西甚至没有告诉她的父母,她在和杰克交往。
杰克则一直在没话找话。
一时问露西要不要下去买点吃的,一时谈起天气,一时关心起了露西的论文,之后又说起了音乐剧和书之类的。
在交谈中,我们得知,此时露西的设定是个医学生(为什么说是设定,下面就知道了),论文题目是《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对狂犬病感染的易感性》。
看不懂对吧,我也看不懂,总之我们知道露西是个高材生就对了。
令人吃惊的是,杰克表现出的知识面与露西不相上下。
他先是提起了华兹华斯的诗《颂诗:从童年回忆而悟及永生》,后又对女友的学习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好奇心,之后又提到了一大串音乐剧,其中被反复提及的是《俄克拉荷马》。
此时,杰克说道:“有时我会看到有些在《俄克拉荷马》中演出的孩子,在镇上的超市商店工作,现在变老了。”
在看似平常以及尴尬得脚趾抓地的聊天过程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像风一样吹拂的时间此时已经在搅动了。
两人终于顶着风雪到家时,气氛并没有得到丝毫好转,尴尬、矛盾和诡异甚至升了级。
明明是杰克的父母邀请了露西,他们却迟迟不下楼接客。
下了楼也一直在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比如把“量子力学”说成是“娘子力学”。
比如把“第一版”一直理解成“天才版”。
杰克则坐立难安,一方面想给女友留下个好印象,另一方面又为父母的无知和粗鲁而感到羞愧。
这里令我们摸不着头脑的是,露西此时的名字变成了露伊莎,职业设定也从医学生变成了擅长画风景画的画家。
更诡异的是,杰克家里挂着露西儿时的照片。
之后,诡异的事情越来越多。
露西的手机屏幕上未接来电变成了露西和露伊莎两个人的。第三次又变成了一个名叫“伊芳”的女子的。
而露西的身份一会儿变成了名叫露西亚的研究老年学的学者,一会儿又变成了为杰克推荐圣菲汉堡的服务生。
杰克的父母也一会儿年轻一会儿年老,甚至一会儿又死了。
影片人物仿佛变成了一颗颗沙子,随着观影时间的流变而被裹挟弄乱。
在露西重复了无数次她要回家之后,两人终于踏上了返程之路。不过,这返程之路也一言难尽。
露西先是变成了名叫爱慕斯的物理学者,后又变成了资深的电影专家,和杰克谈论起了那部著名的《醉酒的女人》。
此时什么弗洛伊德、居伊·德波也全都出来了……天,没点知识储备根本看不懂这片。
所有的谜团在此刻仿佛缠绕成了一个死结。
02
相信不少人看到这部电影时,哪怕仅看看介绍都一脸懵逼了。查理·考夫曼这次失手了?难道这是一部完全没有叙事逻辑纯粹炫耀知识储备的烂作吗?
NO!!!
事实上,观影量多的观众应该会注意到影片在剪辑上使用的一个重要技巧——大量的跳切手法
而对熟悉查理·考夫曼的观众来说,这个操作也不算陌生。
考夫曼在2008年的《纽约提喻法》中,就使用过这个剪辑技巧。经过跳切,影片塑造出一种男主角凯顿身体不断老去心理仍停留在过去的假象。

放在这部影片里,就是那个总是跟在杰克话后面的那个白头发清洁工老头。
杰克说他常常被当做隐形人,画面就出现老头在打扫和两个金发美女学生在他背后嘲弄他的场景;
杰克说他在学校里看到学生排演《俄克拉荷马》,画面就变成老头在一边打扫一边看上面的两个金发学生在台上表演;
杰克家的地下室堆着一件又一件和清洁工老头身上一样的工作服;
这些奇怪又荒诞的场景常见于两种题材:一、需要营造诡异效果的恐怖片;二、主角是精神分裂患者。
故此,《我想结束这一切》看似是充满谜团的恐怖悬疑片,实则是一部讲述精神分裂的电影。
影片所有谜团唯一的出口就在那个清洁工老头身上。
片中唯一真实的人物只有这个老头,其他都是由老头的真实经历和幻想搭建起来的场景。
这个老头就是杰克。
我们可以由杰克的幻想勾勒出他孤独的一生。
年轻时的他勤奋,但并不聪明,长相也令人敬而远之,父母无知,经常吵架,但对他的爱是深厚的。
杰克没有什么好运气,在女人方面的运气也一直不尽如人意。
他是学校的一名清洁工,喜欢看学生排音乐剧,闲暇时喜欢看看电影读读书,知识面十分宽广。
但这种知识面无法令他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只能拓宽他的想象力。
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被漂亮姑娘嘲笑。
于是他不停地幻想,有这样一个姑娘,她漂亮,但不具有侵略性,学识丰富,体贴温柔,是一个成功的女性。杰克需要这样被人广泛认可的女朋友,通过她,仿佛自己也被证明和认可了。
露西也好,露西亚也好,露伊莎也好,她们全都有着光鲜的工作,杰克一次又一次地带着想象中的完美女友去经历自己的创伤性时刻。
同时,杰克根源性自卑,又让他控制不住地去想自己的女朋友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结束这段关系。所以我们总是听到露西说:“我想结束这一切。”
在电影的结束,杰克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位功成名就的物理学家。
他在台上唱着:“我想要的姑娘不再害怕我的怀抱。”而实际上呢,杰克死在了那个雪夜里。

《我想结束这一切》是一部很难懂的电影,我们在被打乱的时间里穿行,但一旦我们看懂了,就会发现纷乱背后的那片荒凉和悲哀。
03
正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意识流小说一般的玄妙,查理·考夫曼的文科式烧脑也是一种意识流。
他不像诺兰一样通过建立一种世界观来自圆其说,观众可以通过解谜获得观影快感。
查理·考夫曼是调动电影的各个部分为自己的主题表达服务。
除了剪辑上的跳切,考夫曼的电影剧情神秘莫测,很多时候用理性逻辑也解释不通,他呈现的是不可见的心理和意识,而不是某个具体的故事。
比如这部影片中男女主在男方家里遇到的一系列怪异场景,其实也在是反映杰克临死前记忆已经错乱,心里惶恐害怕。
画幅上,影片选用的不是2.35:1画幅,而是4:3画幅,通过压缩画面达到一种逼仄的视觉效果
影片的主体色彩饱满昏暗
,给人的感觉阴森沉闷。

主要演员们虽然名气不大,但表演可圈可点。
比如杰克的母亲,在饭桌上热情但又略显神经质的神情动作,以及一会儿年轻,一会儿又变成颤巍巍的老年人的颠覆性表演,让人感觉到一阵毛骨悚然。
《我想结束这一切》借老人杰克临死前的幻想表达的主题就是孤独。这也是考夫曼从《纽约提喻法》延续至今的主题。
孤独是杰克一生的写照,在时间的无边无际中摆脱不了孤独便是杰克一生的困境。
同时,这部电影也抛出了一个问题:什么能够拯救人类的孤独?幸福的现实生活?丰富的精神世界?
或许两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不算圆满。
好文推荐
1.爆款频出的鹿晗,终于翻身了?
2.反超“以家人之名”,它凭什么?
3.它拍出了中国家庭不敢面对的真相
点赞、在看、分享,一键三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