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指导组:加快新冠肺炎疫苗、治疗技术和药物科研攻关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
◎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百城百园”行动
◎《2019科学发展报告》《2019高技术发展报告》发布
◎ 中国科学院搭建新冠肺炎科研文献共享平台
◎《科学》披露武汉封城紧急响应效果:中国新冠感染少了96%
◎中国科学家首次系统完成可可西里主要湖泊水深测量
◎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完成第十六月昼科学探测工作,进入第十六月夜
中央指导组:加快新冠肺炎疫苗、治疗技术和药物科研攻关
(央视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1日召开抗疫一线专家院士和科研工作者座谈会,听取新冠肺炎疫苗研发、治疗技术和药物科研攻关等进展情况汇报,强调要坚持临床和科研结合,打破壁垒,总结经验,给予更大支持,推动超常规创新,为战胜疫情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孙春兰说,在湖北武汉抗疫斗争中,有关院士、专家带领团队科研人员,针对前期没有特效药可用的状况,以救治需求为导向,筛选出中药“三药三方”等一批具有明显疗效的药物,推动重组新冠疫苗启动临床试验,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技术实现突破进展,不断完善诊疗方案,患者治愈率从初期的14%提升到93%。这些成果是抗击疫情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冠肺炎有效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提振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彰显了我国医疗科研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
孙春兰强调,当前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成为疫情防控工作重点,要充分发挥有效药物和治疗技术的作用,加快疫苗研发进度,优化临床应用注册申报、审批流程,争取早日取得关键突破。及时借鉴吸收各国科研成果,总结推广有效药物和治疗技术,特别是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在新冠肺炎防控国际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
(科技部)
2020年4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主持。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司长包献华,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介绍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附件:
发布会文字实录
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百城百园”行动
(科技部)
“百城百园”行动,将聚焦党中央国务院重大任务要求落实及地方创新发展需求,中央与地方上下联动,完善科技资源整合与协调推进机制,形成科技抗疫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引导地方加快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通知要求地方科技、财政部门通过两年时间,按照“一城一主题”原则,组织协调100个左右国家创新型城市(县市)作为实施主体,把技术推广和应用示范与复工复产、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结合起来,为参与城市开展疫情防控、公共卫生、智慧环境、社会治理、科技扶贫、灾害应急等提供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开展应用示范;按照“一园一产业”原则,组织协调100个左右国家高新区等科技园区作为实施主体,在生物技术、医疗装备、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企业积极承接和转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围绕产业链快速应用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和创新解决方案,支持科技园区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2019科学发展报告》《2019高技术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科学院)
近日,中国科学院系列年度报告《2019科学发展报告》《2019高技术发展报告》正式发布。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以“为建设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为题为报告作序。该系列报告旨在使国家决策层和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科技方面最新进展。报告由中科院组织科学家和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编纂,重点分析综述每年世界和我国科学与高技术等方面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主要发展趋势、重要科技政策与战略,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和权威性。
《2019科学发展报告》《2019高技术发展报告》是中科院高端科技智库重要品牌报告产品,报告面向公众、面向决策,具有内容新颖、语言通俗等特点,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科学和高技术发展动态与趋势,可供各级领导干部和决策部门阅读参考。
中国科学院搭建新冠肺炎科研文献共享平台
(中国科学院)
疫情当前,人类是命运共同体。近日,为促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攻关的国际交流和文献共享,中国科学院在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向全世界共享数据的基础上,又搭建了“中国科学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文献共享平台”(http://ncov.cas.cn/)
该平台汇聚了中科院科研人员和中科院所属科技期刊正式发表的新冠病毒肺炎论文,共享了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的有关核酸序列、菌毒种信息等科学数据资源,是非营利的专题性自存储仓储库。该平台遵循国际科研机构《关于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数据共享的声明》,提供开放式的浏览、检索和共享服务,为推动世界各国开展病毒研究和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该共享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支持,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主办,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协办。
《科学》披露武汉封城紧急响应效果:中国新冠感染少了96%
(science)
4月8日,武汉即将解除“封城”。自1月23日起的武汉“封城”为中国遏制新冠疫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疫情的蔓延,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已经成为“震中”,目前疫情严重的国家也正在采取或考虑采取“封城”(lockdown)来控制和扭转疫情态势。
那么武汉封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隔离事件,叠加各地的紧急响应措施,到底有多大的效果?顶级研究机构的量化数据是:让中国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总病例数减少96%,对疫情的遏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结果来自15家全球顶级研究机构的建模分析。当地时间3月31日,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的22位科学家联合完成的研究“中国COVID-19疫情暴发的最初50天内传播控制措施的调查”。
中国科学家首次系统完成可可西里主要湖泊水深测量
(中新网)
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科考分队,对可可西里地区的主要湖泊进行系统科学考察,首次获得该区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质剖面等数据,并钻取多支湖泊岩芯。
本次科考结果显示,可可西里区域湖泊与西藏南部地区近似面积大小的湖泊相比,具有水深相对较小的特点,其中,特拉什湖最深处仅为9.7米、西金乌兰湖平均深度只有5.4米。近几十年来,随着降水增多和冰川退缩,该区域湖泊面积明显扩张,水量增加,多数湖泊扩张20%以上,其中,永红-西金乌兰湖扩张最为明显,面积由第一次科考时的416.1平方公里,扩张到615平方公里。随着面积的扩张,不少湖泊盐度也随之下降。
这些重要科考成果,既填补了可可西里区域湖泊基础地理信息空白,也为有“亚洲水塔”之誉的青藏高原湖泊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区域水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数据。
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完成第十六月昼科学探测工作
进入第十六月夜
(国防科工局)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顺利完成第十六月昼科学探测工作,分别于3月31日17时30分和8时25分完成月夜设置,进入第十六月夜休眠期。本次月昼期间,着陆器工况正常,能量平衡,有效载荷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低频射电频谱仪按计划开机工作,地面接收科学探测数据正常。
第十六月昼期间,“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科学载荷开机正常,继续开展月表红外成像、中性原子测量以及巡视路线月球次表层、月壤及月壳浅层结构探测等科学任务。“玉兔二号”月球车按照探测规划路径继续向着陆器西北方向移动,目前,累计行驶里程424.455米。科研人员将在本月夜对探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续科学成果将及时发布。
一周科学看点回顾
2020-03-30
2020-03-23
2020-03-16

2020-03-09

2020-03-02

2020-02-24
2020-02-10
2020-01-26
2020-01-13
2020-01-06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百里
往期精彩内容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微信号CASbulleti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PDF全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