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绵延5464公里,流经9省区,东入渤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涌不息的黄河水哺育着炎黄子孙,孕育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和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自古就是安民兴邦的大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到黄河流域考察,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从“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安澜、长治久安有了根本保障。
黄河就像一条精神纽带,把家与国如此紧密地连在一起,黄河的保护和治理,是流域人民岁月静好、生活幸福的所在。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黄河人家》,讲述沿岸人民与母亲河相依相守的故事,记录他们在时代变迁中,与黄河的和谐共生。今天推出第一篇——《母亲的母亲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在青海省内的干流长度1694公里,占黄河总长的近三分之一,地表水资源量约占黄河全流域的一半。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面积相当于两个上海市,人口不足六千。海拔四千六百米的高原,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黄河正源约古宗列曲,就发源于麻多乡郭洋村。源头的小溪流,慢慢汇成大河,滋养着方圆五十公里内唯一的一户人家。
黄河源是这个家庭最神圣的图腾
东经95度59分25秒、北纬35度1分17秒,碗口粗细的溪水从海拔4654米的草皮下冒出,汩汩地汇聚到这个名叫约古宗列曲的小溪流。
每一寸草皮下,都饱含着丰富的水分,下行10公里,溪流成了小河。才仁卓玛家藏族特色砖房就建在河边。
才仁卓玛一家14口生活在约古宗列曲旁
每天清晨,才仁卓玛都会提着用黄色哈达悉心装饰的水桶,在家门口的小河里打水。
才仁卓玛:
这条河养育了我的爷爷奶奶、父母、家人。我们所有的家畜、野生动物都是喝这个水。我没上过学,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说它是母亲河,但对我和我的家人来讲,它养育了我们。

从记事起,才仁卓玛就常常跟着父母去黄河源。长大些,赶着牛羊更是常去源头。成年后与丈夫相识十年,那些记得住的大时刻,都发生在黄河源——那是这个家庭最神圣的图腾。
才仁卓玛:老公去县城给我买了新衣服,就先去源头祭水,这是感恩这条河养育了这么多生命。祭水完成后才把新买的衣服拿出来,给我穿上。从结婚到现在一直是这样。有吉祥日子的时候,我们把父母叫上,一起去水源,在源头穿上新衣服拍照,纪念一下。
祖孙三代祭水
黄河源也见过才仁卓玛的母亲曲忠最美的年岁。
祖祖辈辈下来,这里一直都叫黄河源。源头的水比以前大了,如果一直保护着,不扔垃圾的话,可能会越来越大的。
73岁的老阿妈曲忠,有一阵子没到黄河源头看看了。虽说是源头数十公里内唯一一户人家,但去源头,开车颠簸一个小时的路程,对她来说,还是有点困难。趁着8月份气温不算低,草也长得旺盛,她又上了一趟黄河源。
“今年这是第一次上来。年轻的时候,老在这里放牧,多好,多幸福。”她站在黄河源感慨。
年轻一代,很多人沿着九曲河道,走了出去,也有很多外面的人慕名来到黄河源游览。老阿妈说,前几年,游客一走,他们全家人就去捡垃圾。“这两年要好得多,我们藏族人都很好客,从那么远的地方来看一眼,也不容易。但如果有破坏水源、乱扔垃圾的,肯定会阻止。”
祖祖辈辈在黄河源放牧
如今成了生态管护员
干牛粪把铁皮炉子烧得通红,即便是平原地带的三伏天,在这个典型的高原草甸,也得穿上初冬的衣裳。
屋外,气象万千只在顷刻之间。年均气温近零下4度的地方,生态极其脆弱。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才仁卓玛家的草场划进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牛羊不能在自家的草场吃草了,政府发放禁牧补贴之外,村委会出资为他们家的牛羊租了禁牧区之外的草场。
曲忠:
以前夏季的时候,草原上的花长得很少,现在开始保护水源,水源附近也不放牧,现在花草特别多。

祖祖辈辈生活在麻多乡郭洋村,曲忠希望儿孙能够继续留下来守住这片草原。
曲忠在黄河源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一户一岗”设立了3042个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曲忠的大儿子格求成了生态管护员,每天都会在源头的草原上巡逻、捡垃圾,再把垃圾投放到回收点,由乡镇政府定期安排垃圾转运车,送往县城进行无害化处理。曲忠说,儿子每个月能领到1800块钱的工资。14口人的大家庭,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曲忠: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牛羊畜牧业,现在国家补助比较多,比如高原补贴、生态管护员之类的,老人到了60岁还有老年补贴,现在跟以前比,生活好得多了。
老阿妈曲忠这辈子没走出过父辈留下来的这片草原,只是从电视机里,才见过眼前这股清澈的溪流,千回百转之后汇聚成的黄色大河。她希望儿孙们能亲眼看看先辈们保护的草原上这股清泉,过草地、经沙漠、接百河、带万沙,奔流入海的样子。
保护好水源是父亲的交代
“我一定要做到”
曲忠的三女一子,都没念过书。到孙子这一辈,只要到了上学的年龄,都会到30公里外的麻多乡小学读书。
曲忠:
以前不上学,牧民们谁都不知道教育是什么。孩子离开父母去上学,父母反倒心里特别痛,孩子要去远处了嘛。
现在只要到了年龄就去上学,不收钱,读书有很大的好处。
才仁卓玛的大女儿森吉拉毛在麻多乡上小学,从家里到学校,往返六十多公里,平时寄宿着。直到高中毕业,十二年的义务教育,上学、住宿、吃饭,一概由政府买单。
才仁卓玛:
孩子上学了,至少懂汉语,跟很多人可以沟通。现在看病也方便多了,以前我母亲那一代人,我们这里都没有路,只能骑着马或者牦牛去看病。现在有路,有汽车。

这条河陪了曲忠73年。记忆中,父亲带着她边放牛羊,边在黄河源拾垃圾。
她说,自己快走完这一辈子了,父亲的交代,她一定要做到。
曲忠:从小我父母就说,一定要保护好水源。特别是父亲走的时候说,他死在这里,希望他的儿女也守护到自己生命的终点,我一定要做到的。
才仁卓玛带着儿子西然,从黄河里取生活用水
才仁卓玛希望她的孩子们读完书,见过了外面的世界,还能回到这片土地上,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家,有阿妈的河。
“阿妈现在还在,阿妈走了以后,她的子孙也一直会传承下去,我常常跟我的大女儿和两个儿子说,一定要保护水源,见了垃圾要捡起来,垃圾会让植物死掉,咱家的牛羊会吃不到草。”才仁卓玛说。
才仁卓玛三岁的小儿子西然,有一双跟约古宗列曲一样清澈的眼睛。跟着妈妈从黄河源头回到家,西然拿着手里的小白兔玩具,偎在妈妈怀里。

才仁卓玛:
不能往河里扔脏东西,要不然,住在河下头的人,喝了水,会死的。

西然:小朋友也会吗?
才仁卓玛:是的。
西然:那小白兔呢?
才仁卓玛:会的。
记者手记
这一趟去黄河源,我只见到了曲忠、才仁卓玛和西然祖孙三人。采访前两天,曲忠的大女儿重病,家里几个人一起送她辗转从郭洋村到曲麻莱县,到玉树州再到西宁看病,现在她的病情已经好转。老阿妈曲忠曾经得骑着牦牛去乡里看病,现在从黄河源到西宁,开车,当天就能到。
曲忠一家是离黄河源最近的人,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门口这条河,眼前这片草和牦牛绵羊,以及自己的生命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天下黄河青海清”,黄河源滋润着他们,他们也守护着黄河源。临走那天,我看见西然喝完一盒牛奶,小跑着出了门,踮着脚,把包装盒投到了一个一米半高的大垃圾箱里。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