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与看风景同行
编辑按语
这是一次全球的旅行,用来回望一个个美丽的城市。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旅行,目光追随着镜头转移会映射在普通美国人的身上,也许你看不到经济有多发达,科技有多先进,艺术有多繁荣,但让我们用更感性的角度来认识世界,了解各国人的精神状况,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我们借此机会转载《 与看风景同行》旅游系列,以飨读者。):底特律,美国最悲情的

加勒比海游轮(2):圣胡安,哥伦布在美洲新大陆的桥头堡

大家都知道,近代史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的,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游说西班牙皇室资助他穿越大西洋去印度。结果是,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3艘船只出发探测新大陆,10月12日来到加勒比海,登上了巴哈马群岛当中的一个小岛 -- 具体是哪个岛,现在已不可考证。哥伦布误认为这里就是印度,后来有人延续称这一片海域为“西印度群岛”。

哥伦布首次航行发现了“新大陆”,消息迅速传遍欧洲。西班牙王室加大力度,由哥伦布率领17艘船只进行第二次探险。1493年9月24日出发,随行人员大约1200人,包括水手,农民,士兵,还有神父。这次的目的不仅是探险,还有开垦定居点(移民点)。11月3日,哥伦布一行再次到达加勒比海地区,首先登上多米尼加岛,然后又到达安提瓜,圣马丁,维京群岛,最后于11月19日到达波多黎各。在后边的几个月,哥伦布继续向西,到达现在的海地与多米尼加共和国,以及古巴南岸和牙买加,1494年8月回西班牙。

这次我乘坐的游轮,恰好与哥伦布第二次探险的行程重合,所有五个停靠点(岛屿),都是在哥伦布第二次探险中“发现”的:波多黎各,美属维京群岛(圣托马斯),安提瓜,圣马丁,英属维京群岛。其中,波多黎各岛是从西班牙到加勒比海(新大陆)航线上,第一个常年有淡水补给的地方,地理位置异常重要。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有天然的深水港湾,位于岛北的被风面,很自然的被挑选为前进新大陆的桥头堡与补给基地。

1539年,西班牙国王下令修建圣胡安的莫罗堡垒(Morro),比美国最早的城堡早了约100年。所以说,圣胡安是近代美洲的第一座城市,莫罗堡垒是美洲地区的第一座近代堡垒。

1. 经过70小时的航行,游轮进入圣胡安,行程停靠的第一个地方
2. 圣胡安港口的海滨大道
3. 圣胡安港口
4. 圣胡安港口, The House
5. 莫罗堡垒的第一眼
经过70小时的航行,游轮进入波多黎各岛的首府圣胡安,这次行程停靠的第一个地方。停留时间是下午3点到夜里11点半。圣胡安名列世界遗产,主要的景点是老城,莫罗堡垒与Castillo de San Cristóbal堡垒。因为莫罗堡垒6点关门,所以上岸之后首先直奔圣胡安老城尖角处。

在游轮安排的旅游路线中,圣胡安的城市游览团 city tour 是42.95美元,还不包括进入游览莫罗堡垒。而自己去堡垒,大约要走20-30分钟,并路过老城与商业购物区。游轮到达的那天,正逢当地的节日,莫罗堡垒免费开放。但是,免费也有代价,就是老城街道上挤满了从波多黎各全岛各处涌来的人流,以至于很难好好欣赏老城古色古香的街道。

到港以后,迎面扑来夏天的气息 -- 热浪。从冰天雪地的纽约,一下子来到摄氏30多度的热带,一下子真实不适应。艳阳之下,很快就开始淌汗了,再加上老人家同行,正在考虑打车,突然发现了电瓶车 Troller。上前一问,完全免费,在老城设立20多个站点,随时上下。两端的终点站就是游船码头和莫罗堡垒。真是喜出望外,赶紧上车。一路上经过了老城的所有著名景点,最后到达圣胡安尖角处,也是最高处的莫罗堡垒。

需要说明的是,电瓶车有两节,四面开放,不允许有站立的乘客,因此承载量很有限。在游船码头站,因为从游船上下来的旅客很多,很难有位子上车。往前走也不行,因为在游船码头站上车的基本都是去莫罗堡垒,或者绕城一周的,几乎没有人会下车。但是,如果走到游船码头的后面的站点,就很可能有很多空位。

我们一行人乘坐电瓶车一路看着老城风景,到达最高处的莫罗堡垒。参观完堡垒,本来想再坐电瓶车回老城中心,但是因为节日庆祝在傍晚时分进入高潮,很多街道都挤满人群而不能通行。在久等之后,选择步行穿过老城,回到游船码头。

6. 莫罗堡垒内部,这是第三层,右侧是灯塔
7. 圣胡安灯塔
8. 莫罗堡垒,这是第一层
9. 莫罗堡垒,布满历史
10. 瞭望哨塔,孤独的守望者
11. 瞭望哨塔,内部
在这里说一段花絮。这个形状的瞭望哨塔是圣胡安的特色标志,游客都免不了“喀嚓”个不停。我也上前来一个保卫圣胡安的留影。然后老太太也要“保卫”圣胡安,两声“喀嚓”之后,留下两张照片:一张是右手上举,类似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另一张是双手上举放在门框上,看上去相识举手投降。我对老太太说,您这是保卫圣胡安哪?一个要手托炸药包炸毁哨塔,一个高举双手投降。。。

莫罗堡垒还真的发挥了作用。1595年,来自英国的军队攻打莫罗堡垒未果。但是,1625年,来自荷兰的一支队伍攻陷了圣胡安与莫罗堡垒,并放火烧毁了圣胡安。1765年,莫罗堡垒被重建,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

由于波多黎各岛扼守从加勒比海去往欧洲的交通要道,所以成为各国争夺贸易与海运控制权的必争之地。在西班牙,荷兰,还有英国相互争夺海上与贸易控制权的三百年里,这里一直是各方的注意焦点。从哥伦布时代起,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到1898年的美西战争。

1800年代,美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弱国,多次成为法国和西班牙与英国战争中的“小伙计”,帮助对抗英国。18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造成重大的人员与经济上的损失,在南北方各州之间也形成很大的隔阂。即便是现在,在美国南部很多地方,仍然统称北方人为 Yankees。内战结束后的30年是美国大发展的时代,铁路,矿山,制造业等,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家族等也是在这个年代起家的。1890年代,因为西班牙压制殖民地古巴的独立革命而引起的美西冲突,成为美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契机。

当时的古巴人民希望从殖民国西班牙独立,开展独立革命并得到美国人的支持。美国与西班牙谈判未果,西班牙首先向美国宣战,随后演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从哥伦布时代开始的西班牙海上强国地位,400年以后已经是日落西山,美西战争成为一面倒的结果,在菲律宾和古巴的战争都是美军全胜,横行400年的西班牙帝国正式退出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美西战争的结果是1898年的巴黎合约,西班牙把原有的殖民地菲律宾,关岛,还有波多黎各等加勒比海岛交给美国,古巴也交给美国控制,随后开始独立进程。尽管美国在军事上大获全胜,如果全面占领这些地方,西班牙已没有还手之力,但是美国还是付出2000万美元给西班牙。如果是老牌殖民国家如英法德俄日,出兵占领就是了。

从1898年开始,波多黎各成为美国的领地。也曾有过独立运动,但是经过波多黎各人民投票,选择继续留在美国,但是不成为一个州,而是作为自治的美属领地。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12. 瞭望哨塔,夕阳余晖
13. 莫罗堡垒脚下的墓园,很多新大陆的开拓者漂洋过海,长眠于此
14. 波多黎各总督府,面向莫罗堡垒
15. 波多黎各政府建筑
16. 远眺莫罗堡垒全景,回头再看一眼
17. 波多黎各的日落
18. 街景,政府建筑
19. 过节的波多黎各人
20. 兴高采烈的青年人
说起波多黎各作为美属自治区(unincorporated territory,a territory appurtenant and belong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but not a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那是波多黎各人民的明智选择。尽管没有国防和外交权,但是也减少了这些开支;所有人都持有美国护照,享受美国人的多数权利待遇;遇到什么大的自然灾害或严重状况,有美国政府顶着。所以是,好处比较多,坏处比较少。相比较而言,同样是在1898年成为美属领地的菲律宾和古巴,后来都经由人民投票选择独立。尽管是独立国家,但是经济上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比较美国领地,明显落后。那些政客们可以捞个总统部长啥的,同时还可以搞腐败为自己家族捞钱,也没有FBI调查,没有牢狱之灾。但是老百姓却没有得到实惠,看看那么多菲律宾人想方设法移居美国,那么多古巴人冒生命危险偷渡美国,如果当时像波多黎各人民一样,选择成为美属自治区,至少老百姓的生活比现实情况可以有相当大的提高。当然,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可以有不同结论。如果从民族独立角度看,如果从政治家或政客的角度看,肯定是独立好;如果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从人民生活水平看,还是不独立的好。

在船上碰到一位来自菲律宾移居纽约的退休护士,谈到当时菲律宾人民选择独立,与波多黎各不同的选择。这位女士说,作为独立的菲律宾国家很骄傲,但是普通人民生活确实比较辛苦,而她自己当时也是寻找一切机会跑到美国来(最后是嫁过来的)。人是矛盾的,一方面是面子,民族独立与荣誉感;另一方面是里子,个人的日常生活水平与子孙的生活成长环境。很多人用"脚"作出选择,离开祖国,到生活水准高一些,社会制度比较健全,生活安定的地方安家生子。


有意思的是,波多黎各主要有三个政党。一个主张独立,一个主张加入美国成为一个州,还有一个主张维持现状,继续作为自治的美属领地。正好是左中右三个方面。自从波多黎各开始自由选举以后的60多年,人民一直投票支持维持现状的政党。


波多黎各人民可以自己投票选举总督(governer,主持行政部门),参议员和众议院(立法部门),每四年一任。最高法院法官终身制,如有空缺,由总督咨询议会任命。基本模式与美国大致相同。波多黎各还选举代表出席美国国会,但是没有选举权。波多黎各居民享受美国公民的一切权利,但是联邦选举权除外(不能参与选举总统)。但是,移居到50个州的居民,拥有当地居民的权利,可以参与总统与联邦议员的选举。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尽管波多黎各属于美国,但是自治程度非常高。当地的政府与议会全部由当地人民选举,联邦政府不干预。波多黎各的首要官方语言竟是西班牙语,英语是作为第二语言存在的。在公立和私立学校里,英语也是第二语言。


21. 节日演出与集会
22. 节日,人们挤满了老城街道
23. 波多黎各人民的节日,在家里载歌载舞
24. 圣胡安老城之街景
25. 圣胡安老城之街景
26. 夜景,波多黎各的议会大厦,立法机构与最高权力机关
27. 议会前的为国捐躯人士纪念碑,刻满人名
28. 游轮夜景
把老人家送回游轮,吃过晚饭,我又独自离船上岸,继续探索圣胡安。

当天的节日是圣塞巴斯蒂安节,本来是源自西班牙的一个传统宗教节日,后来演变成一个类似狂欢节气氛的公众节日。全岛放假庆祝,学校也不上课,所以很多青年人在晚上聚集到老城 have fun。在街道上看到很多中学生样子的小孩,男生女生人手一瓶啤酒,看来这里的法律比本土要宽松多了。与一对30多岁的夫妇一起走了一段路,男士的英文很好,向他了解了一些当地风情。他们对满大街的小青年很不以为然,很容易出事或造成个体伤害事件。

看着那么多人,我也不敢乱走,只是到下午坐电瓶车路过的那个雄伟建筑看看。当时问同时乘车的当地中学生,可惜多数中学生的英文程度不高,仅有一个女生英文流利,但是也说不清楚。后来晚上遇到那对夫妇,才搞清楚,那个雄伟建筑是波多黎各的议会。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承认波多黎各居民为美国公民。在享受公民权利的同时,也需要尽公民义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来自波多黎各的美军士兵。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面,有二战纪念群雕,包括56个代表美国50各州与6个领地的纪念雕塑,其中就有波多黎各。在波多黎各议会大厦前,有一个巨大的纪念碑,上面刻满了为国捐躯的将士名字。旁边还有一颗大树,上面挂满了“盼归”的黄色丝带。

波多黎各人民,是很有人情味的人民。

然后,我又有一个惊奇的发现。在国会大厦的正对面,有一组真人大小的铜像,或坐或立。走近一看,发现是七位美国总统的塑像。第一位是老罗斯福总统,他是美西战争中的英雄,在他的任期里开始规划波多黎各国会建筑。其他的塑像还包括小罗斯福总统,杜鲁门总统(二战后确定波多黎各的自治地位),艾森豪威尔总统等。令我惊奇的是,里面居然有福特总统的塑像。

福特总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未经选举的总统。1972年尼克松总统当选连任后不久,水门事件爆发。先是与尼克松一同经选举上任的副总统辞职,时任参议员的福特因为其廉洁形象被推举为副总统。没多久,尼克松黯然下台,福特在特定情形下,没有竞选,也未经美国人民选举,就成为美国总统。因为当时的动荡环境,再加上只有剩下的两年多任期,福特总统没有什么亮眼政绩,算是“平庸”的过渡性人物。但是,为什么波多黎各人民要特别纪念福特总统?纪念碑文中说,福特总统任内,把世界经济峰会放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召开,使之成为全世界的媒体焦点,无形中宣传与提升了波多黎各的地位和形象。这也是波多黎各历史的一个大事,所以波多黎各人民特别感谢福特总统。

值得提出的是,波多黎各国会大厦前的7位总统塑像,都是为波多黎各做出显著贡献的总统,并非只是看中名气。比如位列美国历史前十位的里根总统就没有这个荣誉。

波多黎各人民是知恩报恩,不忘记历史的人民。

小编插播一条重要信息:如果微信真的在美国地区下架了,为了防止跟读者们失联,我们已经在Telegram建立了
“大纽约生活网频道”
https://t.me/gnychineselife
“大纽约华人华人互助群”
http://t.me/gnychinese
长按二维码进入后,请点击Telegram
往期回顾
如果此文由【大纽约生活网 GNYLife.com】独家约稿、创作,此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如果此文由本网独家整理编辑,取自网络的图片属于原作者。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编辑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微信号:NJChineseMedia。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