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电影《天下无贼》
只有规则的健全和法制的进步,才能让乡村的江湖告别野蛮,走向文明,进而衍生出真实的美丽。
扶贫下的乡村
文/樱木
近日有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出处是某地的宣传部门报道一群领导前去慰问当地贫困户,立意本应是展示当地的扶贫工作政绩,但呈现出的画面却让人大跌眼镜。只见该贫困户家里,铺着地板的大客厅宽敞明亮,一行人衣着靓丽,端坐在欧式大沙发上谈笑风生,一时让人分不清哪些是领导,哪些又是贫困户家庭成员。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窦,装修的如此富丽堂皇的家庭算得上贫困户吗?当地的扶贫标准又是怎么界定的呢?虽然仅从新闻上的一张图片就去下结论,不免有失严谨。但管窥蠡测,其背后隐藏的猫腻也是昭然若揭,甚至让人觉着这一届的宣传真不行,连造假都不走心,造的也太假了,简直缺乏对公众的敬畏心,以自己的愚蠢来娱乐公众。
图片来自网络
众所周知,这些年,扶贫工作搞得轰轰烈烈,2020年也是政府工作计划中实现全面脱贫的年份,关于扶贫的成就和数字频频出现在报道宣传中,但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呢?
如此大政方针,我等小民不敢妄议。但联想起前不久总理谈到的六亿人民月均收入不足千元,这似乎和这些年对扶贫事业光辉政绩的大张旗鼓的宣传相悖,也让很多人难以置信。毕竟在视频《后浪》里,我们的年轻一代都生活在高科技下的幸福光芒里,俨然已经实现了甜蜜的中国梦。
很多人像是回望解放前的岁月一样纳闷月均一千的群体是怎么生活的呢,国家这些年花大力气搞的扶贫工作怎么不见成效呢?对这样宏大的社会课题,我作不出回答。作为一个农村青年,我只能从在家乡身边的见闻说起,算是给这个大时代下作一个小小的注脚,比起庙堂之高的格局,或许身处江湖之远的细碎方更显真实。
我的家乡是坐落于豫东平原上的一个农村,河南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农民主要的收入手段就是外出打工,每年如候鸟迁徙般往返于户籍所在地和外出务工地,春节短暂的相聚后,青壮劳动力就会收拾行囊离去,热闹的村庄沉寂下来,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图片来自网络
过年的那段时间里,对于乡村,除了久违的亲切,也有一种疏离感萦绕在心头,总有些变化让人感觉陌生。比如在村里的空旷地带突然涌现出一些深蓝色的铁皮屋,上面挂着扶贫车间的招牌,受好奇心驱使,走近探看,门窗紧紧锁着,也看不出个所以然。
和附近的乡亲聊天,得知这些所谓的车间基本上就是一个空壳子,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指标而做的面子工程,原来如此。进一步谈起扶贫,很多人更是骂骂咧咧,综合在村子里的所见所闻,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那么多人谈起本是惠民利民的扶贫工作会表现出如此义愤填膺。
我就亲眼见到一个村里富庶人家的主妇,当众向村支书索要扶贫指标。她的丈夫和儿子都是在外经商,家里住的是二层小楼,出门开的是高档轿车,她本人则披金戴银,耳环手镯项链是一应俱全,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八面威风,是远近有名的有钱人。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来自网络
以她家殷实的家境何以要盯着那为数不多的扶贫款项,而事实上,很多贫困户的指标都给了村里那些富裕的家庭。这其中除了心里的贪婪,还有就是他们把占有扶贫款当做一种地位和荣耀。这听起来有些荒谬,因为即便真正贫困的人在接受了资助后,哪怕是以正规体面的方式,也会觉着自尊受到伤害,产生一种压力,这大概是慈善和公益事业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但是有些人则不然,他们认为自己能获得国家的贫困补助,是因为他们会搞关系,是一种长袖善舞的能力,代表着自己在这个村里有地位,有话语权,所以才能拥有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东西,从这种弱肉强食的掠夺中得到一种变态的满足。
而乡村基层政权中的村干部,基本上都会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兄弟子侄众多,是当地的宗族大户。第二拥有自己的产业,在村里经营着生意,财力雄厚。第三亲戚里至少有在乡镇级别以上的机关单位里任职,也就是上面有人。在国内唯一能够直选的村委会就是虚有其名,至少在我们这里,我已经年近而立,却从来没有见过选票是什么样子。

村干部的选举往往就是亲族友朋发一声喊,就把一个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人拥立上台了,甚至还会出现老村长退位了,新任村长由儿子继位的现象。可想而知,由这样的村干部把持着村里的大小事务,国家的扶贫工作具体落实到农村的时候,会执行成什么样子,最后真正的贫困人口并没有得到多少扶助,反倒肥了一群中饱私囊的硕鼠。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图片来自网络
如此咄咄怪事当然会激起民愤,一天有一对兄弟就跑到扶贫办去反映情况,这对兄弟平时靠打零工来维持生活,老父亲因病卧床,让本来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村另一对兄弟,在外面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村里第一辆宝马车就是他们兄弟买的,还风传着兄弟俩在外面放着一百多万的高利贷。
而他们的父亲却是村里的贫困户,堂而皇之的领着扶贫款,这不免让人议论纷纷。这两家以前还因为相邻的田地边界发生过纠纷留下了过节,这更是刺激了第一对兄弟,便决定去扶贫办去讨个说法。
而扶贫办的人面对兄弟俩愤怒的声讨,却表现的很淡定,打着官腔说他都记下了,以后会去调查。这种轻描淡写的敷衍彻底激怒了这对兄弟,像是一记重拳打在了空处的失望,于是兄弟俩举起拳头招呼起了这个扶贫办的工作人员。
对于这起事件的后续处理就很高效快捷了,打人的俩兄弟被直接抓走,不知道是以寻衅滋事还是冲击国家机关的罪名,反正半年后他们父亲去世的时候都还没有出来。

对于这件事,有的村民表示这俩兄弟有种,让人佩服,有人表示很惋惜,俩人做事太鲁莽了,自古以来就是民不和官斗,吃亏还是老百姓。在各种议论中,俩兄弟反映的那一家的父亲依旧泰然自若的做着贫困户,领着贫困补助。
还有另外一个贫困户的经历更让人匪夷所思,这是一个孤寡老人,无儿无女的鳏夫,年纪大了出不去,只能在家里的田地里刨食。但年老体衰,生活已是难以为继,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户,就靠着那些扶贫款来延续着风烛残年。但即便在这样凄凉的晚年,余生中还是突起波澜,自己的贫困户待遇有一天就被取消了。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图片来自网络
很明显他这个年龄早就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可能是发财致富的原因而光荣脱贫。起因是老人在公路上晾晒的粮食被收走了,老人便冲着收缴粮食的公家车子大骂土匪,粮食没有要回来,反倒在下次领取生活补助的时候被告知其低保已被取消,老人既伤心又气愤,但也只能留下无奈的叹息。
老人在公路上晾晒粮食固然不妥,大骂公职人员似乎也有点倚老卖老,但是因此把取消其低保作为惩罚和打压就真的合适吗,贫困户的低保,是国家对贫困人员的救助,而不是公职人员对老百姓的恩赐,不高兴了就可以收回,这显然是官僚主义的作祟,视民生为儿戏。
乡村在很多人的笔下是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爆红网络的李子柒在创作的视频里更是给人描绘出一副美丽祥和的乡村风光,而于真正生活在农村的我看来,这些都是如美颜相机滤镜下的视角,美丽,但不真实。

电影里有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啊,江湖里既有情义,同样也有纷争,纷争里有丑陋和阴暗。就目前我眼里的农村,不仅物质的贫瘠需要扶助,而精神上的荒芜更需要清理,乡村扶贫工作中的乱象丛生就是一记警钟。
只有规则的健全和法制的进步,才能让乡村的江湖告别野蛮,走向文明,进而衍生出真实的美丽。这自然任重道远,绝不是只靠新闻稿件和数字报表就能完成,只有主政者自己先把腰杆挺直了,才能真正的把治下的贫困者扶起来。
~the end~
作者简介:
樱木,河南人,90后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扶贫路漫,任重道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