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我发了一条吐槽工作辛苦的朋友圈。
我妈看到后暴怒,发了十几条语音轰炸我:
“看到你抱怨真心烦!”
“那么累还干啥?”
“趁早给我回来!”
我妈本就不支持我留在大城市打工,她的期待是:赶紧回家,考个公务员,安稳舒服。
我马上被激怒,直接把她拉黑3天。
我的期待是:只是因为工作累抱怨两句罢了,你就不能安慰安慰我吗?
......
像我和我妈这种日常小冲突,应该是万千母女矛盾中,微不足道的沧海一粟。
母与女,关系紧密,互相关心,又都对对方抱有很高的期待:渴求对方看见自己、满足自己,且要严丝合缝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
当期待满足不了,就会陷入纠缠、彼此伤害。
郝蕾主演的最新电影《春潮》中的一对母女,就诠释了这种复杂、纠结的关系。
母亲:我要你为我的苦难负责
40岁的单身妈妈郭建波,带着女儿婉婷,和母亲纪明岚一起生活。
建波活得很压抑,因为她每天都被母亲用最恶毒的语气咒骂。
抽根烟,被呲:“这么多人呢?还在抽烟!有毛病!”
在报社工作,被夹枪带棒地讽刺:“国家养你,还报道国家的不好,没良心!”
说话,被怼:“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不要脸的人呐!”
不说话,也被嫌:“你看我高兴了就故意泼我冷水!”
母亲控制着建波的一切。
建波带婉婷出去住两天,她便危言耸听地对婉婷说:“你妈妈要杀死你。”
建波留着与已故父亲的合照,她便直接烧掉。
母亲活得也很压抑,年轻时遇人不淑,老公是个流氓,完全不操心家里。经济拮据,她把自己的口粮省给娘家,自己经常饿晕,还被娘家妈嫌弃为什么不多送点钱回来?
事实上,作为成年人,是她自己为了嫁个城里人,选择了丈夫;也是她自己选择去为娘家牺牲奉献。
人却会倾向于给自己的错误选择找个“替罪羊”。纪明岚就把自己所有的辛苦、不快,归罪于养育了建波。


建波流露出对父亲的一点思念,都成了对母亲苦难的背叛;
建波活得有一丝松快,都成了对母亲劳苦功高的否定。
她不断地用“骂”的方式,向建波索取着共情、确认着自己的价值、让建波分担自己的痛苦。
她的期待是:女儿对她过去的苦难负责。
这个期待显然不现实,也带来伤害:建波总是一副抽离的状态,郁郁寡欢。被咒骂后隐忍不发,却把手摁在仙人掌上,任鲜血直流。
女儿:“我恨我妈妈,但我又爱她”
刚看影片时,对建波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你说说你,这么大了、有工作、有孩子,干嘛不搬出去住,过自己的生活?何必在母亲眼皮底下受气呢?
直到看到最后,母亲生病,建波在病房对着昏迷的母亲倾吐自己的委屈:
“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家庭不是战场,你的胜利也不是荣耀......你想让我找一个好男人,有家,过体面的生活,我不,我就要你看见我现在的样子!”
却又走到床头,紧紧抱住母亲,满怀依恋。
蓦地明白了:行动上的滞涩,是因为心里的羁绊啊!
她用恶作剧的方式表达着反抗:偷偷打开水管让家里漏水、把烟灰弹在妈妈擀的饺子皮上、故意说怪话吓跑妈妈给安排的相亲对象......却又迟迟不愿跟母亲分开。
她伤害自己,报复母亲,其实是在不断呼唤:妈妈,看看我吧,看看一直被你伤害的我吧!
就像是年幼的孩子故意哭闹,来索取妈妈的怀抱。
母亲,是孩子第一依恋人,每个孩子都渴望被母亲看见、抚慰,不管这个孩子,是4岁、14岁、还是40岁。
母女之间的感情,满是冲突,却又牢不可分;想要逃离,又期望得到那份滋养;拿利刃把这段关系劈砍无数次,那份惦念与不甘,还是会像春潮一般,汩汩蔓延。
有毒的母爱需要被稀释
影片结尾处理得很意识流,更像是给观众抛出了一个问题:
千千万万被母亲伤害、却又割舍不下感情的“郭建波们”,该何去何从?
得到的“标准答案”,十有八九是“远离原生家庭,开展新生活。”
这像一句口号,却很难有人做到。都是普通人,又有谁能像毫无感情的机器一样,切割得清清楚楚,毫无挂碍地一走了之呢?
如果和母亲的关系是有毒有害的,确实有必要阶段性远离,只是,我们需要明白远离是为了什么。
常常听到:与母亲的关系,是一个人生命的底色。
这确实没错,但我更喜欢一个比喻:
我们小的时候是一滴水,母亲带来的伤害,像是一个漆黑的颜色,浸染水滴的全部。
我们长大,变成一杯水、一盆水,甚至流入溪流、江海,愈发宽广,自洁能力愈发强大。
那抹颜色确实以底色的形式一直存在,但它已经不再漆黑,不再重要。
我们远离母亲,不是为了赌气、较劲,而是为了留出自我疗愈的时间空间,同时建立起新的关系,开辟自己的社交圈。
小的时候,和母亲的关系,占据着我们生命的全部。随着我们上学,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走向一个个新的阶段,有了朋友、伴侣、其他社交关系,母亲占据的部分和影响力,可能就会渐渐缩小为1/2、1/4、1/8、1/10、1/100......
我们在丰富的社交关系中,习得的能力、获得的滋养,也会不断稀释母亲带来的伤害,反过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处理和母亲的关系。
在隔离与和解之外,有没有第三条路?
《母爱的羁绊》一书曾提到过,被母亲伤害过的孩子,需要接受妈妈的缺点,体验因为没有过一个理想母亲而产生的伤感。
是的,我们需要接受母亲是受自身、时代局限的不完美的普通人,需要接受母亲给我们心里留下一个巨大的亏空,且这个亏空只能由我们自己长时间的修补。
但接受现实,并不是强求自己去和解,而是为了不纠缠。
先来看看什么叫做纠缠。
辩手黄执中曾收到一个网友女孩的提问。
这个女孩总是很容易被母亲激怒,母女完全没办法沟通。
一次,女孩跟男性友人出去玩,回到家后,就跟母亲因为“出去吃饭到底应该谁花钱?”起了冲突。
母亲觉得应该男的花钱,不花钱,干嘛要和他出去?
女孩认为,男方最近经济有点紧张,自己花点钱也没什么关系。
母女谁也说服不了谁,陷入无止境的争吵。
女孩的期待,是希望母亲学会好好说话。
女孩妈妈的期待,是女儿能听自己的话。
显然,谁都没办法满足彼此的期待,所以一次次爆发争吵,这就是在不断纠缠。
要想结束这种纠缠,就必须其中一个人破除期待。这个女孩要做的,不是把母亲改造成一个会好好说话的人,而是认清现实,想想该怎样避免与不太会讲话的母亲,陷入无意义的纠纷中。
黄执中是这样建议女孩的:跟母亲对话,没必要像写考卷一样,她问什么,就答什么。
当母亲说:“应该是男的花钱”时,就简单回应下:“嗯嗯嗯,果然老妈担心我啊”。当母亲问:“男的不出钱,跟他出去干什么”时,也不必认真回答,就说:“嗯,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跟你说哈!”
没必要较真,研究母亲说得对不对,语气是怎样。简单回应下母亲的情绪,快快地让这件事翻篇就是。这就是不纠缠。
不纠缠并不是忍耐,也不单单是为了不惹母亲生气,而是让自己破除改变他人的念头,避免消耗。
不纠缠,是解决父母与子女矛盾的第三条路,不需要老死不相往来,也不需要像圣人一样原谅和包容。而是不再把精力放在这里,不再为这件事生气。
当被伤害过的女儿做了母亲
当被母亲伤害过的女儿,做了别人的母亲后,要珍惜这个自我成长的良机,不再把相同的伤害带给自己的孩子。
一方面,要自己带孩子。
《春潮》中纪明岚,越俎代庖地抚养外孙女婉婷,而建波,总是默默忍受母亲的控制。
但每个孩子都有拯救母亲的天性,婉婷敏锐地体察到,妈妈并不开心,她讨好外婆,也取悦母亲,早熟又疲惫。
如果与母亲的关系总是冲突不断、压抑憋屈,就要减少见面频率,不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这么做,是出于保护自我,也是保护孩子免于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每个孩子,都天然依恋着母亲,有了孩子后,就要亲自抚养,而不是把孩子假手于上一代。
另一方面,要勤于反思,别再无意识复制上一代的养育风格。
举两个例子:
年轻妈妈小L,带着女儿到朋友家吃饭,女儿剩了一些饭没吃完,她十分光火,把女儿训斥了一顿。
在朋友的关切下,小L做出反思:
原来,小L的母亲十分严格,对小L的一点小过失,动辄打骂,还总是训斥小L:“真丢脸,别人会笑话你的!”
长大后的小L,虽然不再跟父母一起住,但总是小心翼翼,时时怕出错,让别人笑话。
原来,真正让小L暴怒的,不是女儿剩了些饭菜,而是小L的失控感,怕在人前丢面子、被笑话。
另一位妈妈小N,看到儿子哭闹着想要一个昂贵的玩具后,大发脾气。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她觉察到:
原来,小N小时候,从来没有被父母痛快满足过。自己提一点愿望,就会被认为是浪费、虚荣,受到挖苦。长大后,仍然无法自然地满足自己。
真正让小N生气的,不是儿子想要一个玩具,而是自己的匮乏感、不配得感被触发。
这样的觉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怒火,往往与孩子无关,而是因为自己的剧情。
这样,才不会一直处在无明的状态里,被情绪带着走,把怒火全部发泄在孩子身上。
把孩子当作小时候的自己,像呵护那个小时候的自己一样,去体谅包容孩子的不成熟。
感受孩子的开心,并由衷地随之一起微笑;陪伴孩子的成长,并送上祝福。
当你越来越能真诚地感谢孩子的存在,就越来越能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也就真正能做到,放下伤害,不再与过去纠缠了。
对了,我和我妈怎么样了?
在拉黑我妈的日子里,我感觉有点空虚,会想念我妈的嘘寒问暖。
在被我拉黑的日子里,我妈也比较空虚,她开始通过我爸、我朋友来了解我的近况,关心我生活得怎么样?
最后,我还是通过了我妈的好友申请,她态度友好地跟我道歉:“嘿嘿,老妈我实在是太在意你的状态了。”
我妈还是会给我许多她认为对的建议,但发现我不听后,也只是说:“嗐!随便你吧,按你自己的想法做吧!”
——她不再那么纠结我是不是她期待中的小孩了。
我在认识到妈妈接受负面情绪的能力有限后,开始对她多报喜,少报忧。我的负面情绪,我自己来处理吧。对于妈妈是否给出安慰,给出的安慰是否合我心意,我也不再纠缠了。
不纠缠,是和上一代进行沟通的良方;也是疗愈自己、放下伤害的最佳方式。
愿大家都能拥有亲密但不纠缠、清爽但不疏离的家庭关系。
作者介绍
思远,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感知细腻的巨蟹座女青年,“爱与自由”理论的分享者。关注家庭教育,关心女性成长。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ID:yinjianlifumuxuetang”。
“我很自卑,该如何避免孩子自卑?”

每周限免课,扫码立即收听~
👇点击“阅读原文”和李雪一起自我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