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夹缝空间再探讨
In-between
此文为“城市夹缝空间再探讨”设计室中的优秀作品赏析。设计室由丁颖老师主导,共选出一份最佳设计奖和两份出众奖。
最佳设计奖:吴雨桐
出众奖:孟臻、金戈
丁颖
康奈尔建筑硕士
华盛顿SOM事务所建筑师
课程目标
本课程着眼于这些城市或者是建筑中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剩余空间(Gap/In-between space),对这些空间进行再定义,再设计和再利用以解决城市化遗留的城市问题,实现再城市化。
最终作品
一个城市背景下的INFILL建筑或者空间原型设计。需要绘制轴测图,不同比例的平面/剖面图,以及拼贴或渲染图。
图纸要求:
1.Mapping: 阐述背景以及要解决的issue。
2.叙事性轴测图,表达运用了解决策略后所形成的空间体系。
3.建筑轴测,剖轴测,炸开图等,表达所设计的建筑原型对问题的回应。
4.空间透视表达空间品质。
5.各种分析图表达策略,体系,或是特殊处理手法。
最 佳 设 计 奖
吴雨桐
我选取的夹缝空间是由于柏林墙隔离而产生的no man's lan。一方面,历史的隔离使得柏林墙周围的城市发展落后于周边,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活动相对少,这些空地逐渐成为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居所,拥有比其他城市区域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在这个方案里我重新思考了城市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探索能让二者共生的模式。
三个条带状的城市带连接了东西两侧的城市区域,同时为动物提供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人的活动从二层展开,交通廊道连接了各功能建筑和轻轨站,观光廊道则提供了多种游赏路径,让人和动物能够产生更多互动。
景观的部分主要考虑了动物需要的生境。柏林城市的野生动物主要是小型哺乳动物如狐狸,野兔,以及数量庞大的鸟类。水源是城市中野生动物选择栖息地时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利用场地东侧的河道引入水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植物创造出不同生境,适应不同动物的需求。
概念
鸟瞰
透视
轴侧
出 众 奖
孟臻
我的设计是在纽约曼哈顿的一做佛堂。人精神需求的实体化呈现就是佛堂,因此每一座佛堂都反映了人们因为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构筑行为。如今,由于像纽约这样的城市的进一步扩张,以及持续增长的现代化需求,城市中不再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这样的构建的需求。然而人们对于精神信仰的需求始终不可或缺,于是用城市中有限的土地来满足精神需求成为了一种奢侈。为了回应逐渐变化的城市环境,城市中的佛堂不得不发展,甚至变形成为日常,甚至被挤压到在城市中的夹缝空间去生存。
设计旨在探索当人的精神需求和欲望以空间的形式呈现的时候,如何在纽约这样一个高密度的城市街道肌理下,通过佛堂这样一个精神性场所来重新界定传统的佛堂,以及这种空间如何与这种紧凑的城市空间发生的碰撞。
开始阶段我首先关注到了,在曼哈顿的中国城附近已经有许多的佛堂,他们都在版楼里,已经逐渐演变的只剩佛堂的功能,而不具有佛堂的外形了,经过对它的内部空间分析我发现,这种佛堂空间在平面上十分拥挤,但是剖面上又很高,呈现出一种非常压抑的状态。交通核以及走廊被挤在建筑的最后面或者是一侧。层层的楼板使得层与层之间形成一种断裂的关系。反观传统的佛堂,水平延展开的佛堂在平面上是通过一进进院落,以及通过逐渐攀爬的步行体验去形成一种空间的序列,来引导着人们通过这种分段式的空间一直走向最终的佛殿这样一个高潮空间的。设计受到传统佛堂空间原型的启发,思考怎么让人能在这样狭窄的空间中,体验到一种新的路径,来试图打破这种断裂,引入一条垂直向上攀爬的新的路径,形成一种连续的感受来达到体验上的多样性,同时将传统寺庙中的自然环境引入到建筑中。
设计在选址上选择了曼哈顿的soho区,建筑之间的夹缝中,一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地区。
平面布局上,设计在一层与城市衔接的部分底层架空对城市开放,提供了一条供市民直接穿行而不进入建筑中的路径,在一层提供市民日常使用的休息活动空间,以及可以体验佛教文化的斋堂空间。由一层向上继续行进分别会经过僧舍,藏书阁,集体的禅修室,个人的禅修室,直到最终位于建筑顶部的佛殿。行进过程中在建筑与城市的临街面上穿插提供了若干室内庭院,来提供传统寺庙中的自然环境的元素。
流线上建筑中共有两条相互结合的流线,一条是供市民和游客使用的体验式的在建筑中穿梭式的路径,另一条则是在建筑一侧的供佛教僧人日常使用的可直达建筑顶部的流线。
建筑外立面采用了玻璃砖的材质,室内庭院在城市的临街面上隐约可见,将自然的元素展示出来。
金戈
汉口水塔,原名既济水电公司,上世纪一度是老汉口最高的建筑,为整个汉口提供消防用水、瞭望警报,也算是武汉几朝元老。尽管时代交迭,汉口水塔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不再承担供水功能,但时至今日仍是老武汉心中的“武汉记忆”。早在十年前汉口水塔就被列入国家文保单位,随后又被评为武汉地标建筑,但实际上水塔空置多年,处境相当尴尬。
水塔紧挨江汉路商圈,背面被一大片里分老城区包围。高楼大厦不断从江边生长过来,汉口水塔正处在新老城区交界处,连接了现代化都市和遗留的老武汉居民区。结合水塔曾经的功能和结构,将汉口水塔改造成一个净水主题博物馆,既联系和部分保留了曾经的老水塔,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吸引年轻游客前来参观,重新唤醒老水塔的活力。在这里新城区向老城区逐渐过渡,登塔可以眺望附近城区。
水塔原本由十六根钢柱围合成一个正八棱柱,中心一根柱子,靠街侧挂着楼梯间。在设计中,净水主体设备由上至下被安排在中轴线上,中心柱取消,周围结构加固。部分楼板保留,楼梯间加设电梯间。游客参观流线主要在净水设备外圈,根据不同净水阶段所需不同的“水池”的形状创造出不同的游览空间,同时,游客可以看见部分设备裸露,或透过玻璃地面看到内部水流和部分暴露的管线。附近的灰水经收集后被泵入顶层污水蓄水池。人们进入建筑后通过电梯来到顶层,绕蓄水池外墙螺旋而下,随水流开始整个游览过程。途中当污水净化到一定程度时,水塔三层被改建成小型游泳池;净水过程中的淤泥和部分废水收集后用于培养绿植,同时作为景观吊在一楼大厅。建筑外立面在首层和中间部分打开,同时加设了三个观景平台,观察不同高度和角度下的汉口。
推荐阅读
其它设计室优秀作品赏析
*点击即可跳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