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进深 
此文为二维进深设计室中的优秀作品赏析。设计室由杨晓楠老师主带,共选出一份最佳设计奖和两份出众奖,最佳设计奖由张智奕获得,入围奖由韩涛屿、王竟伊获得。
杨晓楠
SCI-Arc建筑硕士
洛杉矶Make Architecture
老师说
“本设计室课题以伦敦博物馆WEST SMITHFIELD新馆国际竞赛为基础,探讨并重新解读“概念草图——三维空间形态——图纸表达”这一建筑设计本质核心操作,从中发掘隐藏的建筑空间生成逻辑。通过推敲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对话关系以及建筑本身形式与功能的自洽性,利用二维图解和三维立体间的非完全对应关系,为伦敦博物馆新馆这一富有历史文化背景,同时需要满足全新功能要求的建筑,带来兼顾沉淀过去与展望未来的理性解答。”
 最 佳 设 计 奖 

张智奕
本次设计我通过2维到3维之间相互转换这种手法,让人们重新认识到Smithfield街区的历史,当人们进入建筑之后,在完全不一样的空间形式中,体验到曾经熟悉的感觉,从而激发人们的热情,让人们以新的方式思考伦敦。
 ©️ 张智奕
从Erwin Heerich这副图开始受到的启发,它表达了一个二维图像蕴含三维空间的状态,通过辅助线标识三维空间, 把二维图形在投影过程中利用信息的添加,拉伸成三维的形体,再附上二维图形的贴图,产生误读与错位,从而改变人们对三维形体的认知。
 ©️ 张智奕
伦敦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作为社会和城市的历史博物馆来经营,贴图选取了Smithfield街区的鸟瞰图,和老博物馆里的核心展品——伦敦大火,这一历史事件的图像。
通过故障处理后的贴图,用以雕刻建筑细节,影响三维形体。也是二维图像对三维形体进一步的塑造。
 ©️ 张智奕
将老博物馆的平面图作为二维图解起点,利用二维起点在三维上延伸出新的形体,曾经的走廊、展览区域都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 张智奕
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空间感受中保留了与老建筑相同的空间记忆。
 ©️ 张智奕
老建筑的拱门,柱子,甚至立面形式都被抽象化的重现在了新建筑之上,在游览过程中,这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转化,带来似曾相识的情感体验,能够唤起人们的深层记忆,使建筑本身成为反射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件城市展品。
 ©️ 张智奕
 ©️ 张智奕
 ©️ 张智奕
 ©️ 张智奕
当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的反映在新建筑之上时,所看见的一切,只是一个角度,并非事物的真相。
 入 围 奖 

韩涛屿
 ©️ 韩涛屿
这个设计室的主题是二维进深。观察同一事物时由于所处的角度的不同,获得的结果往往不尽相同。所以我主要研究的是在二维和三维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信息的添加和缺失。在设计开始的前期,我进行了一个小的从二维到三维转化的练习,试图寻找从二维到三维的不同的可能性,同时设想出转化出的形体对应建筑的途径。
 ©️ 韩涛屿
 ©️ 韩涛屿
本方案的设计内容是为伦敦博物馆建立新的展览空间。基地位于伦敦West Smithfield街区。周边建筑以及基地保留的老建筑都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所以在新的博物馆设计的过程中,试图在新建的同时保留原有建筑的空间逻辑和伦敦城市特有的建筑元素符号。方案第一阶段是从基地原址的老建筑的平立剖出发,在保留平面逻辑的前提下,重新塑造出新的三维的空间关系。
 ©️ 韩涛屿
 ©️ 韩涛屿
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选取了伦敦不同的元素符号,把这些元素符号进行图像的抽象化。线条存在多种的理解方式,在几何上可以同时既是沟痕,缝隙又或者是折叠。由于观看角度的不同,观察到的形式也会有不同的解释。在这一步,我最终选择了拱门这一伦敦建筑的传统元素,希望在游览新建筑的过程中,观展者可以时时刻刻被这些伦敦的符号唤起记忆。
 ©️ 韩涛屿
而后把这些抽象的图像重新投影到三维形体上,重新进行对三维空间的塑造。
再确定贴图之后,我开始尝试对贴图的大小,纹理和方向进行总结、量化,以便更好地控制。同时我发现根据贴图的不同纹理,可以采取的操作方式也不尽相同,进而可以根据贴图刻画出不同的室内家具,如:展台、台架、展柜等。
 ©️ 韩涛屿
 ©️ 韩涛屿
 ©️ 韩涛屿
设计就部分介绍到这里,最后总结一下,正如设计室的题目里所提到的二维进深,基地内原建筑是代表了时代特征的建筑,在经历了多年沧桑后确已垂垂老去。而通过保留原有建筑的空间逻辑,而后将传统符号的图像信息重新投影到依照上述方法形成的新的三维形体上,在新建筑中出现似曾相识却变形的细节,使游览者以新的角度重新去回忆历史。这栋建筑无疑有足够的潜力、空间和渠道去吸引大众、重获新生,成为展示伦敦这座城市的文化的独一无二的展品。
 ©️ 韩涛屿
 ©️ 韩涛屿
 ©️ 韩涛屿
 入 围 奖 
王竟伊
我的方案从本次设计室的主题出发,以原有建筑的平面布局、轴线关系为二维的基础,生成三维体量,通过此过程保留原建有价值的信息和值得回忆的感受。
 ©️ 王竟伊
确定平面布局之后,接下来选择了场地所在城市伦敦最为常见的建筑元素——拱——作为原型。伦敦建筑常见的拱在形式上具有上端的圆弧为标准的半圆、下端为两条高耸延长线的图形特点,因此新的建筑也同样遵循这一原则,虽然拱的体量和组合千变万化,但每一个拱单体的正截面都是这样的标准图形。
原型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体量的摆放方式。考虑到原有建筑在之前最主要的体量就是面相外的三个大的入口,因此我的新建筑也用三个最大的拱放在之前入口的位置,成为主要的体量,并且一样作为新建筑的入口,使之前的人们对新旧建筑的尺度感能体验到一定的相似性。
最大的主要体量确定完成,相应的小的体量就可以按照造型和功能方面的考虑进行组合与叠加,这一过程充分开发了拱的图形潜力,将内部空间的塑造变得丰富有趣。
 ©️ 王竟伊
接下来是方案最为有趣的一步,三维的体量从二维产生出来之后,下一步我们用二维的贴图来干扰已经生成的三维体量。因为体量的原型选择了拱,所以附着在上的贴图也用拱形的线条,二维与三维充分地发生反应,让建筑拥有了匪夷所思的气质,而且由于形式的选择和生成的逻辑遵循着严格的二维和三维的相互关系,所以建筑能不让人觉得混乱和缺少控制。
 ©️ 王竟伊
之后是比较细节的部分。首先,贴好二维贴图之后,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图案,贴图同样反过来作用于三维体量,例如沿贴图边线打开了新的窗户,建筑的表面也沿贴图的线条像浮雕一样进行挤出,从而丰富建筑的立面细节。其次,建筑的玻璃幕墙分割方式也使用贴图建立的秩序,以弧形图案为基础去划分,让整个建筑由大的体量到细部的设计运用一样的逻辑和原型去操作,达到较高的统一性。
 ©️ 王竟伊
最后是一些建筑的效果,因为建筑的构成原型取自于所处环境常见的图形,所以放在场地内能够和周围建筑以及对原建的记忆产生一定的联系,但却是用现代建筑的简洁体量和博物馆应具有的丰富特点创造的新的建筑姿态。同时回应设计室的主题,在二维和三位相互辅助和影响之间塑造有趣的建筑体量,用贴图干扰人们对于建筑体量的直观认知,在此过程中创造非同凡响的实际体验。
 ©️ 王竟伊
 ©️ 王竟伊
凯诺设计室(Canopy Design Studio)基于研究、实际项目而设立,每期6-12人、6-10周,在设计室讲师的带领下,从无到有生成完整方案,基于线上教学,打破地域限制,回归设计专业基于studio教学的本质,主题涵盖建筑、景观、城市、艺术、人机交互、用户体验设计等领域。
报 名 中 设 计 室
*点击图片跳转
本文编辑:马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