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诺设计室(Canopy Design Studio)基于研究、实际项目而设立,每期6-12人、5-10周,在设计室讲师的带领下,从无到有生成完整方案,基于线上教学,打破地域限制,回归设计专业基于studio教学的本质,主题涵盖建筑、景观、城市、艺术、人机交互、用户体验设计等领域。

再造自宅 

此文为“再造自宅”优秀作品赏析。设计室由戴安琪Yuqun Gan老师主带,共选出一份最佳设计奖和两份入围奖。
最佳设计奖:曾天
入围奖:王雨来、谭涵丹
导师简介
戴安琪 
学术背景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硕士
格林威治大学建筑学士
工作经历
2018.09-至今
Lou Ye film studio, 北京
2018.05-至今
urban nightwalker curator group, 北京
2017.09-2018.01
进念二十面体, 香港
2017.01-至今
隔岸diaspora, 香港
2017.01-2018.01
sinopolis策展小组, 香港
2015.05-2015.10
度态建筑工作室, 北京
Yuqun Gan
学术背景
UCLA建筑硕士
工作经历
2015.07-至今
Canopy Institute of Design, 北京
2013.09-2014.06
Wuhan Zhongnan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武汉
2013.01-2013.02
Desheng(G.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s, 珠海
课程简介
本设计室将以建筑师自宅作为设计母题目,需要设计者从自身回忆为出发点,回溯自身隐秘的或不可言说的经验,从自我的辨识中寻找可发展成个人化设计语言的特殊空间或设计方法。同时,设计室将采用电影拍摄和剪辑时的素材-剪辑思路梳理设计者过去的经验当中的诸多可能性,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路径和实验范本。
更多设计室背景详情,戳链接
凯诺设计室开题丨再造自宅
 最 佳 设 计 奖 
曾天
最大的感想是收获了一个知识:男人的时间观念和守约观念是多么重要。在甘老师的设计室里,我认真的学习了这个知识,让我受益终生,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大家不要瞧不起。Dylan老师知识面好广呀,电影绘画建筑等等,也能把很多比较难懂的理论深入浅出的解释给我们听,比方对于类型学、主体性、场景、刺点等概念还有对于文本挖掘,拼贴表现等深入设计的方法,非常受用。总的来说是一个非常能锻炼抽象提取能力的设计室,两位老师都很负责,能学到很多东西,很推荐大家报。
在不断的回忆“家”这个概念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所印象深刻的场景总是与不平等的家庭权力关系有关。童年时期被施压的一系列强权,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回避对家的想象。这一次的设计室中,为了建造一个让自己不再担心不平等关系的自宅,我从解构回忆中的情感和态度出发,通过类型学的手法在空间中重构他们以消解我与他者相处时的权力关系,最终的结果是一个类似airbnb的共享住房。马丁•布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两种:我与你,我与他,前者带有预期和目的,而后者则是放下一切的本真相遇。在这个共享住房里,我即是试图在我与陌生人之间,通过空间多创造一些不期而遇,创造一些没有掺杂着任何预期目的我与你的关系瞬间。
虽然是一个主观因素占了较大比重的设计,但整个方案是从一个客观的场地开始的,包括梳理空间的原则(不同的接触层级)和针对人群(学生,居民,游客)的选择,都和一些具体的分析有所联系。而之所以选择这个场地,主要还是因为之前在这边读书时对这里环境氛围的喜爱,现在看来这种氛围本就是一种不期而遇的体现。
这个设计所着重表达的我如何通过对过去回忆事件的重构而形成一种新的空间语言。其核心是找到一些要素去解读我所在意的压迫/逃离压迫的事件,进而形成一些相反或相似的空间类型。这些空间类型结合功能演化后最终被组织在建筑上,将我在这个场地上与学生,居民,游客的不同层次的接触等级,解释为了主人和客人不断交织相遇的流线以及一个个不期而遇的瞬间。
 入 围 奖 
王雨来
在Dylan和群哥这里学到了很多深入设计的方法,特别是如何将抽象的概念一步步转化为实体空间,我一直属于那种想法很杂乱丰富但空间操作能力欠佳的学生,跟两位老师argue的过程让我受益良多。虽然我最后还是没呈现出最准确的空间形式,但今后如果有机会回头深入这个设计,我希望可以重新思考老师们提出的建议,将自宅做得更加“怀旧”。也感谢每一位坚持到最后的同学们,大家的勤奋和坚持也鼓励和督促我将这个设计做到了最后。BTW,从Dylan那里种草了很多电影导演艺术家和书,想提高鉴赏能力的朋友们不要错过Dylan老师:)
Nostalgia(怀旧)是我家宅设计的主题,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将设计室的设计方法内化为了主题的一部分。Svetlana Boym在所著的《The Future of Nostalgia》中,对怀旧情绪进行了两种阐述,一种是强调“旧”的修复型怀旧,是回到故地,对原有景象的重现。一种是强调“怀”的反思型怀旧,它强调怀想的精神和姿态,不需要真正回到过去,而是探索不同时空的交际。我个人更偏向后者的理解,将怀旧解释为一种反复追忆的过程。我通过两种手法——“交织”(Interlacement)和“提取”(Extraction)——试图将这个概念转化为家宅的空间。基地则选在了一个我曾经居住的小区里,一个凝聚了私人回忆的地方。
交织(Interlacement)
自宅所在的基地曾经是我就读的幼儿园,场地中央有一颗枯萎的玉兰树,在设计中我决定保留这棵树并将它置于整个空间的中心(中庭),室内的流线一直围绕着这棵老树,在不同房间之间游走的时候视线在新屋和旧树之间交织游走——即“新与旧的交织”。
支撑房屋的墙体分为两种类型,外挂混凝土的拱墙和简单刷白的直墙,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两种墙体互相交错,形成了“轻与重的交织”。
提取(Extraction)
这个过程即是此次设计室所提倡的方法,将回忆中的场景提取成空间元素,然后融入到自宅的设计中。我选择了8个成长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将它们分别转化为【观察Observation】、【疏离Alienation】、【领域Territory】、【中心消解Decentralization】、【交织Alternation】、【厚度Thickness】、【互看Watch each other】和【触不可及Untouchable】八个基本的空间语汇,然后将它们组合在了我的自宅中。
这两种手法并非是完全独立的,所有提取出的空间元素都是通过“重“的拱墙来实现的,并且”交织“这个方法也是源自回忆当中的一个片段。我希望能够通过手法的融合来增强设计的整体性。
设计到最后,家宅呈现出一种非常私人而内向的气质,主人在拱形分割的空间之中游走,过去的回忆通过天光与树影缓缓流露。正如Dylan在开课之时说的,这个建筑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它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展现。
 入 围 奖 
谭涵丹
非常感谢设计室的两个老师,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给了很多很棒的建议,然后都特别负责,每次为了给大家都有比较详尽的反馈常常上课到深夜,Dylan老师和甘老师真的太棒啦。
在这个作品中,我把自己设定为一名花艺师,而这个建筑是为我和家人设计的自宅,通过对我过去生活过的家宅空间进行回忆,我选取了一些我让印象深刻的空间感受,把他们转化成类型学的空间,然后再运用到我的新的自宅建筑中去。
由于三代人一起居住,在生活习惯上会有很大的差异,我的自宅的居住部分着重于解决一家三口生活习惯差异造成的冲突,我通过室内外的阶梯和高差创造了很多可选择的流线,以避免不同年龄段的人共同使用住宅空间时出现的活动和时间的冲突。
在花艺工作室的部分,我把店铺和工作区做成了一个半向社区开放的空间,它既可以满足花艺师的种植售卖需求,又可以为社区中的居民提供一些可以交流活动的空间。因为我是景观专业的,所以也把建筑和庭院做了一些结合。
推荐阅读
甘老师其他主带设计室优秀作品赏析
*点击即可跳转*
甘老师正在报名的小组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凯诺更多师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