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诺设计室(Canopy Design Studio)基于研究、实际项目而设立,每期6-12人、5-10周,在设计室讲师的带领下,从无到有生成完整方案,基于线上教学,打破地域限制,回归设计专业基于studio教学的本质,主题涵盖建筑、景观、城市、艺术、人机交互、用户体验设计等领域。

 海港遇山丘 

此文为“海港遇山丘”优秀作品赏析。设计室由卓泓铎老师主带,共选出两份入围奖。
入围奖:姜溥、王祺叡
导师简介
卓泓铎
学术背景
2015.08-2019.02
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景观硕士
2016.10-2017.03
慕尼黑工业大学,景观硕士交换
2010.09-2015.07
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学士
工作经历
2018.05-至今
DUO/度建筑影像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广州 | 哥本哈根
2017.04-至今
BIG建筑事务所,哥本哈根
2016.10-至今
凤凰卫视《世界遗产地理》,香港
2014.10-2014.12
SHarch Design,深圳
2013.10-2014.03
意大利RBA Studio,广州
2013.06-2013.08
何镜堂工作室,广州
课程简介
本设计室以由BIG设计,在今年年底即将投入使用的,集滑雪场和发电站一身的Amager Resource Center为研究背景,探讨其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地标式公共建筑,对周围的滨水城市空间所带来的城市更新的推动作用,并带领学生深入了解BIG设计背后的故事。
更多设计室背景详情,戳链接
设计室开题 | 海港遇山丘
 入 围 奖 
王祺叡
作为跨专业申请,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很感谢多多老师一直耐心高效的指导,一直在引导我转换思路。设计室也遇到了很多创造力很强又乐于互帮互助的伙伴,这是一次很棒的经历!
项目位于丹麦哥本哈根东侧工业区,紧邻BIG事务所即将投入使用的发电厂改造项目。从海军训练港口到如今的水上游艇俱乐部,这片区域曾经以不同的身份存在着,并且随着Copenhill的落成,人们重新找到了场地的可能性。新引入的滑雪项目和示范性的新能源工厂不仅激活了人们的活动空间,更吸引了大量游客(预计首年达到57,000名)。因此逐年增加的游客以及居民的分散关系成为了设计中重要的一点。由于长期作为工厂的附属用地,场地的肌理也呈现出一种有趣的、自然和人工强硬接触的状态。我希望通过设计能够弱化这种冲突,通过设计不同的公共空间,让自然到人工能有更为柔和的过渡。
平面布局上,我希望在原有场地肌理上延续滑雪道的概念,用一条景观廊道加强Copenhill和海港的联系,在原有绿道的基础上加入了东西向的一条绿道连接了东侧的其他工厂。在中心路线附近用多个围合的景观空间,例如小型戏水公园和草坡把人们分散开来,以鼓励游客到自然中活动。原有港口十分“薄”、难以靠近且与水的关系很少,故在设计时,我加厚了港口,用滨海步道、观海阶梯、沙滩等等不同尺度的空间丰富港口。最后在临近Copenhill的区域规划了利用藻类作为生物质能材料的培养区,作为周边新能源工厂的规划概念的回应。

动态变化是这次设计中的重点,冬季游客流量大而夏季少,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使用者的结构也会改变。因此我考虑了很多季向设计,并对未来15年的使用进行了展望。除了植被的自然生长也有一些空间的不同使用,比如滑板公园会在冬天变成花样滑雪的场地。设计重点集中在一片保护林地和中央廊道的交汇处,根据现状,这片林地处于演替期并不适合人类活动,所以利用地形和阶梯阻隔了人的活动,但当树木成长到合适的程度,会变更地形增加两侧的连通性。
 入 围 奖 
姜溥
场地位于Copenhill与海之间的过渡位置,现存一处临海的桑拿屋。设计之初希望可以找到场地与Copenhill之间的联系,并且强调联系,以此使场地能够更好的服务Copenhill以及周边社区。Copenhill最具吸引力之处莫过于其滑雪的娱乐功能,而桑拿屋则利用水蒸汽带给人们舒适之感。借用这样的特点,我将场地的设计主题定义为描绘水形态变化的旅程。
园内活动类型,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沿主要道路顺势分布,通过利用不同感官,创造出与水互动的多样感受。
夏季自然的湖面,在冬季变成滑冰的场所。游客可以在这里利用各样的社交软件,为场地添加新的标签,吸引更多的到访者。
将原有的桑拿屋进行改造与扩建,采用场地中原有的材料和植物,在带给人们新鲜的活动体验之外,依然保留人们对于场地的记忆。
推荐阅读
多多老师其他设计室优秀作品赏析
*点击即可跳转*
多多老师的小组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卓泓铎老师背景资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