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选自电影《朗读者》
让我们不妨用电影的方式来打开战争。用电影重现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而不是渲染恐惧或者激发仇恨。
战争,不过是以河为界的正义
文/刺猬
中美冲突愈演愈烈,冷战、热战的趋势给人乌云压境的紧迫感。作为一介老百姓,我热爱自己的国家,更热爱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再考虑到年迈的母亲和尚未成年的女儿,所以,对战争的忧虑让我非常揪心。
帕斯卡在《思想录》里感慨的“以河为界的荒诞正义”,就是杀死同岸的人是凶手,但如果被杀死的人是来自对岸,杀人者便成了奋勇杀敌的大英雄。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说:难道人类有史以来所取得的进步,就是为了创造诸如国家、民族、文明等各自为战的意义系统,以意义驱逐人性,驱逐人基本的自然权利。从此将人分区隔离并监视居住?
我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不管以什么名义,战争并不会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有毁灭。战场,没有多少英雄热血,更没有多少壮怀激烈,它是一个充满死亡和恐惧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八佰》正在上映,管虎导演重现四行仓库的战争场面,不是渲染血雨腥风,不是激化民族仇恨,而是让人们看清战争真相,从而远离战争。
1937年10月26日,上海闸北区,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如同一个巨大的“戏台”,仓库里面的墙壁千疮百孔,号称八百人的士兵,实际上是一个加强营的400多名“残兵败将”,最年轻的娃娃兵,年仅14岁,在这里他们浴血奋战,抵抗住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而一河之隔的英租界歌舞升平,人潮如织,很多人如同看戏一样,观看着河对岸的熊熊炮火。这就是以河为界的正义。
真实的历史让人悲愤,并不像电影渲染的那样波澜壮阔。400多壮士撤出四行仓库时只剩下358人,一过苏州河就被英军缴械并集中关押。里面被英军监禁,外面被日军包围,谢晋元团长被部下杀害。四年后日军入侵英租界,孤军成为俘虏,被分送各地集中营,成为日军侵略战争的苦役,大多惨死异乡。
在很多电影作品里,就有着我们对战争种种困惑的思考,有时候讲再多道理,都不如认真去看一部深刻的艺术作品,它对你会有醍醐灌顶的效用,所以,让我们不妨用电影的方式来打开战争。这里我分类细述几部电影,你会发现,真正好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的。
1.战争题材里加入人道主义的思考,引人深思。

图片来自电影《辛德勒名单》
斯皮尔伯格在他的战争题材影片里会加入人道主义的思考,所以他的电影总是能引人深思。《辛德勒名单》里,穿红衣的小女孩走过黑色的大屠杀街道,天真纯洁的孩童,被死亡强大地包围着,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对战争的残酷更加触目惊心。在《拯救大兵瑞恩》里,八个士兵并不是为了虚无的目标去送死,而是为了不辜负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等待,国家的荣誉与母亲的形象重叠,让战争有了感人肺腑的意义。
2.血腥的战争场面,加深观众对“炮灰”的理解。
图片来自电影《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中,战场画面惨不忍睹,它真实反映了有“铁暴雨”之称的冲绳岛战役,是二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日军共超过10万名士兵战死或被俘虏,美军人员伤亡超过8万。就是在这场战役中,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救下了75名伤残战友(包括几名日本兵),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拒服兵役,没有杀死任何敌人却获得美军最高荣誉勋章的士兵。
图片来自电影《1917》
《1917》的一镜到底给观众真实的战场体验,一边是盛开的花朵,一边是腐烂的尸体,自然如此美丽,死亡却如影随形,一个士兵的生命如同蝼蚁般无足轻重,观众对“炮灰”这个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浴血华沙》对战争的血腥程度近乎白描,对纯洁的少年被战争摧毁的心理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的结尾,当满目疮痍的战场变为繁华热闹的街市,真是让人五味杂陈,潸然泪下。
3.即使身陷集中营,也不能摧毁对自由的向往。
图片来自电影《美丽人生》
在《美丽人生》里,纳粹的暴虐行径被圭多描述成一场游戏,而无知幼童竟也相信这是一场游戏,还有比这更讽刺的对法西斯的蔑视吗?一个孩子,站在忽然寂无一人的集中营,睁着大大的纯真的眼睛,像一个问号,让丑陋的战争经受诘问。即使身陷集中营,伟大的父爱也可以将它变成一个游乐场。集中营可以拘禁身体,但不能摧毁人对自由的向往。战争永远不会成为一场游戏,是伟大的爱让它成为了一场游戏。亲情,是人间伟大的力量,可以让人放弃生命去拯救自己的至爱。在这样的爱面前,战争终是灰尘,要被扫到历史的垃圾箱里去。
4.活下去,就是对战争最大的反抗。
图片来自电影《敦刻尔克》
非常喜欢《敦刻尔克》的海报:一个士兵,站在炮火纷飞的海边,脚下是成千上万的尸体,孤独彷徨,但又毅然挺立。诺兰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因此在电影中他极力表现的就是活着。活下去,就是对战争最大的反抗。汪洋冰冷的大海,不断被击沉的船只,燃油的熊熊大火,头顶盘旋的敌机,生机是如此渺茫,人如蝼蚁,只有恐惧和绝望。面前是难以逾越的大海,死亡的气息就像波浪一样汹涌,生存的希望,却如此渺茫。除了恐惧,还是恐惧,无边无际的恐惧!
再庞大的军队,也由每一个孤独的个人组成。这是一个军队的战争,也是一个人的战争。谁能说他不是英雄?成功,不只是获得一场战役的胜利,也是个人生死之间的战役。荣誉和掌声,不应该只送给胜利者,也要送给那些在弱境中顽强活着的人。何况战争,从来就没有绝对的正义。如果理解了战争的荒诞,就不难理解《敦刻尔克》 的电影中除了几架德机,再没有德军的任何影像。
5.为什么战争会让人性的链条突然断裂?
图片选自电影《生死朗读》
《生死朗读》通过女主汉娜提出疑问:为什么普通的德国人会去支持纳粹,为什么大众会漠然允许甚至狂热支持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人性的链条为什么突然断裂?汉娜既是一个战争罪犯,也应该是一名受害者。审判本身就是一种逃避,逃避更为严峻的战争真相。忏悔与否其实并不重要,在历史的群体事件里,个人的选择没有什么决定性的意义。
图片来自电影《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
《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展示了答案,它以纳粹儿童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国家发动的这场战争。原来少年崇拜的领袖希特勒并不是他的朋友,他一直信奉的并不是真相,他只是沦为被洗脑的工具……乔乔的母亲是反纳粹的地下工作者,但是她从来没有劝说乔乔去反对纳粹,而是让他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真相,去思考人生。这种发现对乔乔来说是痛苦的,但也是独立思考的开始。对希特勒和战争的反思,别说对少年乔乔,就算是对任何一个德国人,都是异常艰难和痛苦的。
6.没有绝对正义的战争,英雄有时候只是种符号。
图片来自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李安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的电影语言,让我们看清战争的虚伪,看清英雄的无意义。电影用白描般的镜头,讽刺着美国人对“英雄”的态度。在媒体上在舞台上,不断宣传对英雄的崇拜。但在舞台下,在民众中间,英雄的身份不断被人贬低和嘲弄。电影最后,比利和战友们,都疲惫不堪地渴望回到伊拉克,他们竟然喊出了“回家”的心声。家的温暖,不是来自祖国,竟然是伊拉克。这样的悲凉和讽刺,就是李安想传达给我们的。反对英雄主义,反对战争的比利,却不得不回到战场继续去扮演英雄,这就是美国虚伪的英雄崇拜。
图片来自网络
病毒疫情还在继续,南方水灾让老百姓颠沛流离,经济下滑让更多人失业,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有一些好战分子,却不断发表煽动性言论,鼓动中美之间的战争,让人气愤。美国洛杉矶蒙市市政府门前,立着一块二战纪念碑,上面用汉字和英文写着【纪念中美人民合作抗日】,这块纪念碑无论时间多久,都有鲜花供奉。
这块纪念碑,希望能够唤醒我们的记忆,追溯中美之间悠久的合作历史,和共同抗战的深厚情谊。
~the end~
作者简介:
刺猬,热爱世间有趣灵魂,喜爱历史哲学,用读书写作与世界一呼一吸。“邑人影院”的资深影评写手。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看清真相,远离战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