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图书推荐一直是荒野气象台的常驻栏目,因为我们相信,书和旅行一样,能增长视野、扩大心灵的空间。
我们的编辑不只会挑选书目,还会阅读书单中的每一本书籍,只有由衷喜欢的才会放进书单并给出推荐的理由。
如果你喜欢这些书籍,就不妨收藏这个书单或分享给朋友。你也可以在文章末尾找到全部图书的购买链接。
——台长
编辑 - Andy
图片 - 来自网络
📖
盛夏八月,即便是北京也迎来了“雨季”,空气难得潮湿,这虽然不是适合出行的季节,却极适合开启阅读。
下面这份八月书单包含了 20 本书,其中包含非虚构文学、虚构文学、诗集、艺术类、科普类书籍和生活方式类书籍。
它们主要是近期出版的新书,例如你可能已经在朋友圈看到读后感的《给自己的方法》、《走出唯一真理观》;也有少量出版了一段时间,但我们认为非常具有推荐价值的书,例如《聊天记录》、《给世界的答案》等。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你可以躲在空调房、咖啡馆里读完这个书单,我们无法保证这会带给你多少知识和提升,但至少在这个分裂和争吵的时代,读书可以让你汲取作者们的智慧,向自己展示冷静思考和共情的力量。
松茸是一种真菌,与松树根具有共生关系,自然生于海拔 2000~4000 米及以上的无任何污染的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由于松茸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难以人工栽培,只能完全靠野生采集。
松茸气味独特,大部分欧洲人受不了它的气味,但是在日本,松茸是名贵的礼品,这就天然形成了一条横跨世界的松茸供应链。
这本书的作者横跨日本东京与京都、美国俄勒冈州、中国云南、芬兰拉普兰等地进行田野调查,追踪这条商品供应链:从废弃工业林中破土而出,到被瑶族、苗族与东南亚裔采摘者收集、再通过竞价激烈的保值票市场,累积层层价值进入日本,化身为带有强烈象征的礼物。
而这一整个松茸的故事,又像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隐喻,书中所创造的知识体系如同野生松茸,看似相互独立存在,却又拥有深层次的联结。
写这本书的乔阳,在云南的飞来寺和雾浓顶村生活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间,她帮助运营当地的藏文学校,还开了一家雪山下的“季候鸟旅馆“,更重要的是,她还一直在滇西北横断山脉的雪山之间漫游,深入森林,学习辨认高海拔的植物。
从海拔 2000 米的亚热带干暖性河谷灌丛到海拔 5000 米的高山流石滩,贝母、野山菌、高山杜鹃、绿绒蒿、大果红杉……
读过此书,你会发现书中的乔阳把自己放在了自然之下:她没有探索自然,而是自然允许她进入,她也不能研究自然,而是和自然产生了对话……
这也许就是一个常年生活在雪山下的人的觉悟,在伟大的高原景观面前,人的力量显得过于弱小,这得以让我们进入作者的视角,充分地感受自然。
在“十三邀”这档节目中,项飙和许知远走在温州的街巷中,聊了聊自己的成名作《跨越边界的社区》背后的故事,还讨论了“附近”的消失问题。
在这本 2020 年 7 月出版的新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学教授项飙的理念。单读主编吴琦与项飙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项飙的思考常常从身边、个体出发,比如他从看到街边的广告牌开始,就会思考它为什么以这种形式存在。而对于宏大的叙事经常保留观点和距离。
这本书不仅是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这本陈嘉映的结集目前在豆瓣一周热门非虚构图书中排名第一,里面选编了他于 2007—2018 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这些内容大多可以在报刊、杂志或网络上找到,本书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修订,是陈嘉映先生自己认可的版本。
初识哲学的人,容易误将某种“主义”看作“信仰”,去探寻唯一的真理,但如同这本书的书名所讲,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不同的“道”之间怎
呼应、交流和斗争。
“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相较于前作,本书由于多为发表在公共场合的内容,所以较为易读,他的演讲、评论并非自上而下的宣教,而是一种自我梳理,读者也可以从他的故事和思考中,跟着一起理清思路,从而产生自己的思考。
在过去一年,张朴翻译了这本海明威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流动的盛宴》,在这个夏天,这本新译著也终于和我们见面了。
《流动的盛宴》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翻译版本,但在这本书首次出版时,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玛丽·海明威和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对书稿进行了一些重要改动。
而这本《流动的盛宴·修复版》删掉了之前由海明威第四任妻子撰写的序言,并增补了“巴黎素描”部分、摘译了“碎片笔记”部分,为读者提供了海明威更为完整、私人的创作。
这本书的创作缘起是女作家丽贝卡·索尔尼特亲身经历的一次“男性的说教”(mensplain):在一次聚会上,一位男士对着作家本人滔滔不绝大谈她新近出版的关于摄影的一本书,即使他对该书的内容一知半解。
这种现象揭示了男性长期霸占说教者和审判者的位置,而女性的声音和观点则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甚至不可信、可笑的。
作者认为,这种现象导致女性几千年来的被动和噤声,从强奸文化到家庭暴力,再到日常生活中的被打断、被忽视、被说教,对于女性的暴力几乎无处不在。
索尔尼特勾勒了女性悲剧的共同命运,女性就像神话中被诅咒的卡桑德拉,因为挑战男性权力,她的预言和见证无人相信。这本书呼唤社会打破卡桑德拉式的诅咒,让女性不再是处于永恒的隶属地位的客体,在社会制度和想象空间层面获得双重解放。
本书是爱尔兰剧《正常人》的原著小说,作者萨莉·鲁尼生于 1991 年,目前还不到 30 岁,她的这本代表作就已经被翻译成 46 种文字出版。

书中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康奈尔和玛丽安微妙的关系,他们在爱尔兰西部一个小镇长大,在学校,康奈尔备受欢迎,玛丽安则被视为怪人,独来独往。
而后两个人的关系若即若离,直到最后一人走向自毁,而另一人往别处寻找生活的意义,两个人又开始拯救彼此…… 
这不是一本又男欢女爱脂粉气的爱情小说,作者喜欢将两个人的关系放到聚光灯下,拷问、瓦解他们,同时读者也会更严肃地看待这对主角:

“这些年来,他们就像一盆土种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种令人难以执行的姿态。”
《聊天记录》是《正常人》作者萨莉·鲁尼的处女作,这是一个由年轻诗人讲述的故事。小说的语言非常直白,却在讨论一系列道德难题:
主人公爱尔兰女大学生弗朗西丝喜欢写诗,21岁那年的夏天,她和女友博比结识了小有名气的女作家梅丽莎和她的演员丈夫尼克。
在书店、花园、咖啡馆、公寓楼,弗朗西丝和她的新朋旧友谈天说地,人与人的关系或拉近,或疏离。不知不觉
,弗朗西丝与尼克开始了一段明知不会有结果的婚外恋。
生活渐渐走向失控,弗朗西丝在爱情和伤痛中换来了第二次成长,重新审视自己的脆弱与偏见……
波兰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扎加耶夫斯基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者,他的新诗集《无形之手》收录了进入 21 世纪后前十年的新诗,虽然它们创作于新世纪,却根源于旧世纪的灰烬。
除了延续他以往惯常的诗歌主题之外,跟更年轻时的作品相比,本部诗集中明显多了一些回忆/往事的成分,并且带有更多哲学思辨,融入了更多现代手法。
在这本诗集中,扎拉耶夫斯基延续了一贯平和、温静的语言,基调仍然伤感,却充满了慰藉的力量。
《竹不如肉》为理解西方古代艺术史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这里,工人体育场门口的群像和古希腊君主钟爱的英雄塑像产生了联系;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的夫妇陶棺像诠释了当代的爱情;而苏格拉底和作者也可以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会面。
书名“竹不如肉”出自陶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记载的一段故事。桓温问名士孟嘉:“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这里“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指丝弦乐不如管乐动听,而管乐不如人声动听。孟嘉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渐近自然”。这本书用这样一个中国典故引申出了一段对西方美术史中人体之美和权力关系的研究和探讨。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最受欢迎、影响最广泛的艺术运动之一,它打破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壁垒,揭示出现实固有的诗意和陌生感。
在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促使其产生和发展的艺术理念,看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电影等不同方式探索和展示现实的另一重境界。
初见此书时,可能会将星体艺术史与“星座学”的娱乐性混淆,但作者朱剑辰在书中想探究的是“图像与精神”之间的关联。
图像可以反映情绪、潜意识、客观现实甚至一个人的灵魂,而通过分析和感知图像,则可以与一个人建立灵魂上的连接——这不是什么玄学,而是真实存在的心理学现象。
这本书基于荣格艺术心理学、符号学和星体文化,以星体的象征性为线索串联起一部艺术史。之所以副标题叫做“隐形的 Z 轴”,也是因为不同于多以时间轴 X 和地域轴 Y 的艺术史叙述方式,这本书研究的是星体象征组成的“隐形的 Z 轴”。
你可以将这本书理解为一套名画的艺术评论或解读,在这本书中收录了 120 幅世界名画,对每幅画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解码。
在前言中,编者将艺术家在画布上的创作理解为“留下编码”,而解读就像是“破案“一样,在图像中进行解析,透过当时的历史、画家的生平、象征与符号,来解读画布上的玄机。

例如“马拉之死”曾被多位画家创作,例如蒙克的《马拉之死》渲染了血腥和暴力的场面,而毕加索的《马拉之死》则渲染了他自己在婚姻中的痛苦,和历史事件完全没有关联。

由此可见,艺术家通过画作向大众传递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需要通过查验历史资料,才能一步步接近真相。
科学是世界的一种答案,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错,还在于让人们始终对其抱有好奇心。

从万物皆有灵的宗教时期,到运用现代科学探索宇宙的时代,人类在试图解释世界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将科学与历史相结合,带我们重新回顾人类探索世界的脚步。
“对于我们而言,世界就像是一台教学机。”很大程度上,并非是人类在破解世界的谜题,而是世界用各种各样的现象引导人类发现真理。
关于人类从何而来的思考,可能每个人都曾有过,但人类进化史上那些数不清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都没有正确答案。
本书的作者李相僖研究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至今发表了三十多篇论文,在本书的序言中,她讲述了自己横跨美国 10 个州的公路旅行,整个过程充满艰辛,“全身只有左臂被晒黑”。
书中收录的 22 个故事,是作者过去学生讲授人类学时所浮现的点滴片段,以及一路走来自己直接或简洁的经历。这本书不是典型的教科书,却让作为读者的我们能更享受这次人类学的旅程。
天文学真如同星星一般浪漫。
天文学家和作家切特·莫雷对天文学及自然知识的储备极为丰富,但这却绝不仅仅只是一本枯燥的探索科学的范范之书。
阅读此书,你会感受到本书作家优雅细腻的笔触驾驭了科学世界,将天文与散文、诗歌、宗教,神话、历史等多个领域融汇在一起,让读者在诸多章节中都能从相对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知识中,唤起在天文学层面上的诗意和陌生化的神秘。
正如作者所说;“我以崇敬、敬畏、感恩、赞美的态度关注这个无限神秘的世界。
这套丛书来自孤独星球推出的童书品牌 Lonely Planet Kids,凭借孤独星球的出版经验,这套给孩子看的旅行书也详尽到了几乎是科普书的地步:
从美景美食到体育艺术,从日常生活到奇闻趣事,从时尚潮流到人文历史,这套书横跨东京、罗马、伦敦、巴黎、纽约、新加坡、悉尼、巴塞罗那、华盛顿九个城市,以儿童的视角探索世界名城。
在这个时代,教育孩子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教给他们“知识”,也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和视野,许多家长选择用旅行的方式来带孩子见识世界,丰富内心。

你可以把这套《城市大探秘》送给孩子,当作扩展视野的读物,也可以在亲子旅行时带上它做攻略和导游,激发孩子发现和探究的热情。
日本建筑拥有一套独特的美学,无论是宫殿、神社、寺庙、城堡、民居茶室还是庭院,都各具特色。

日本两位建筑学专家矶达雄和宫泽洋通过实地考察,选出了 60 处值得一去的日本古建筑遗产。本书将这些建筑分为东日本和西日本两部分,每部分各包含 30 处。

书中使用大量的照片和手绘去还原建筑细节,文字部分则既具有旅行随笔的故事性,又包含详尽的建筑资料和人物专栏,读过后既能获得建筑相关知识,也不乏阅读的趣味,可以说是深入浅出。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日本的潮流文化中心:年轻人把自己的喜好、想法、态度甚至不满穿在身上,创造了“潮流”一词。可以说,潮流几乎等同于青年文化。

在《东京潮流地图》特辑中,摩登天空 Mook 编辑团队深入东京的大街小巷,探访东京最热门的潮牌、精品古着店,展开与潮流店主的深度对谈,呈现出东京极具艺术气息和文化态度的潮牌地图。
从印第安风格手工银饰品牌 Stop Light 的主理人高山隆,到红遍社交网络的潮牌 Girls Don't Cry 主理人 Verdy,从不喜欢自己电影明星身份的朋克乐队主唱浅野忠信,到演员、音乐人同时也是潮牌带货“博主”圭冢洋介,这本 Mook 带着我们走访潮流文化的“话事人”,触摸东京的潮流心脏。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从筑建‬到食品的‬各个方面都是全球领先的,日本的品牌在‬世界各地都很‬繁荣,但它仍‬然有点神秘。不‬知何故,我们‬对它的感受是熟悉‬却难以理解‬的——直到现在。这本书是多‬年来 Monocle 对日本报道的集中呈现。
无论你是打‬算去日本旅‬行,还是出于好‬奇,这本‬书都将你为‬“打开国‬门”。本书带将‬你从北方多‬雪的北道海‬到热带‬的南部岛屿冲‬绳岛,一路深入文化、设计、零售……这‬份顶级国‬际杂志对日本‬进行的前所未有的呈现。
🛒


点击右侧链接进入荒野市集选购荒野气象台的八月书单
其中,《在雪山和雪山之间》、《The Monocle Book of Japan》仅支持添加微信客服下单,微信号:JetlagBooks

🎁抽奖环节🎁

我们将在本期推送的留言区选取三位读者,分别送出两本《口袋美术馆:超现实主义》和一套《孤独星球童书系列·城市大探秘》丛书
本期获奖名单将在下篇推送中公布,敬请留意。

🎉开奖环节🎉
《Shake Shack北京首店试吃,从纽约的热狗推车,到全球连锁的人气汉堡店》中,获得 Shake Shack 北京限定帆布袋的读者共 1 位@justing(请对照下图头像):
请以上读者于 8 月 16 日中午 12 点前在后台回复收货地址及手机号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