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门新春下午茶于2019年1月12日在上海浦东举办。我们邀请到了四位交易门的好朋友,李骧倾阅、思捷、左奇,他们对各自的领域畅所欲言:私募交易,量化FOF,比特币生态、互联网金融。
①李骧:量化私募的创新和出路
感谢主持人,特别感谢春晓。
这个行业很有意思,我自己做交易出身。有很多名气很大的人,我们(比较少)跟他们比,但是在我们看来,很多机构水平一般。也有一种人,我有一些朋友,外面的人基本不知道,但是特别特别厉害,国内top级的都知道的。我看交易门上的主角都是一些很少会接受采访的人,尤其是自媒体的采访,最关键文章中的一些东西都是很私密的时候才会说的东西,甚至后来有很多朋友在上面分享。
我接触过媒体,因为我做这个行业比较早。但是我对媒体的感觉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一些媒体不那么专业,只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推波助澜,把一个话题写的很吸引眼球。就比如,让我一个做量化的去预测黄金走势,要从宏观的角度说一下黄金走势,我说不出来,但必须要我说,这个给人的感觉就不是很专业。
交易门我觉得做得很好,写的文章让大众也看得懂。我们实际上很小,外面也不是特别清楚,我们认为有些人虽然行业认知度非常大了,但实际上技术层面的研究并不深厚,尤其是一些打着价值投资旗号的,更容易被市场理解,所以他们的粉丝和认知度远超过量化,更远远超过低延迟交易。
说低延迟交易为了政治正确,实际上大部分时候就是高频。但低延迟包含面更广一些,高频只是低延迟交易的一部分。其实交易门采访过一些高频参与者,但他们都没有太描述高频相关的东西,实际上在高频行业里面都是很有造诣的,而且做得非常好。现在比较混业经营,很多做低延迟不错的,资管也开始布局,或者是2015年之前做股指高频做得很好的,也转去做资管了,现在做量化资管这一块,也做到了第一梯队。
包括我们的一些朋友,因为近两年低延迟交易、高频交易越来越难,竞争越来越大,大家就会分一部分精力做资管,所以外面也能够了解到低延迟这个细分行业。
今天也没PPT,我就随便讲一讲。为什么不弄PPT,是这么一个概念,如果你想看大家都知道,肯定不会犯大错误的言论,适合去那种比较大的媒体。小聚的话就说说真的东西,因为真的东西和应该呈现出来的状态,不一定是一致的。举个例子,做高频就是一个政治不正确的事情。做高频的人都很少,但是做的好挺赚钱的。如果问有没有产生多么大的社会价值,没有产生。这是大众的理解,但是我们会认为我们给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如果我们不在市场中交易,至少期货市场的交易量会惨不忍睹,很多交易量都是高频做出来的。这就是交易所在流动性非常好的时候,提升日内交易的手续费,实际上就是限制高频,这样流动性就会急剧的衰减。可以看到日内手续费对交易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少则20%30%,多则少一半的高频交易,这实际上就是低延迟交易的退出。
说意义可以说一天,但是对大众来说,没有给他挣钱,高频参与者挣钱都自己花了,就是那一小撮人。实际上并不是很适合大众,所以我们也不会在一些公开场合说这样的东西,但是我们还是挺喜欢从技术上探讨。客观的说,我做交易10年了,做量化89年了,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手动下单的,我自己做trading。最早的时候,在国内的商品期货交易所上,一个品种,我能做4%的交易量。当然现在程序化之后,在有些品种也能够占到比较大的交易量。
这个行业的发展是很有意思的,包括整个市场对这个行业的认知。我把自己做的行业定义为量化,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低延迟。低延迟跟量化比起来有哪些不一样,低延迟对细节要求特别高,每块延迟都有专业的方法把延迟降低,把每一块都做到市场前列,才解决了低延迟的问题。还有策略端,不光光是速度快,策略肯定是要有的。策略可以,低延迟没做好也不行,所以一旦策略不怎么赚钱的时候,会非常痛苦,因为不知道到底那一块不行了,所以它的要求非常非常高。这个行业里面的人都是很厉害的,我自己本科是中科大,毕业去美国读PhD,没读完,拿了硕士就回国了,我的学历在做低延迟里面绝对算中等偏下。
实际上大家对量化的认知度也不是很高。2011年在北京跟别人说做量化,得从美国量化文艺复兴西蒙斯说起,现在如果别人给你做尽调,然后说我们的模式类似美国的西蒙斯,人家会觉得你水平太次。因为这个东西大家已经知道了,就是这么一个概念,但那时候实际上没有几个人知道。那时候第三方的程序化接口也很少,几乎没有,用的东西也是比较粗糙,但是一个非常夸张的进化的过程。
中国市场,我的理解从大家接受量化,到现在,金融领域、低延迟领域,海外最顶尖的机构全都在玩,甚至一些不怎么顶尖的海外机构在国内就做得很好。因为他们进入的比较早,积累的比较多。
在这个市场里面,就从最开始的状态,大家一说量化,就会问你的策略是什么。现在实际上非常非常细,比如做归因的会被问因子是哪一类的,预期、量价还是基本面。模型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当然这是行业内的人问的,行业外的人也不会问这些。就是说该问就直接问了,都是一些非常细节的东西。因为对于一些大的东西,不需要解释,大家已经默认会了。所以现在就从很小众的市场被越来越多人知道。
有好处,就像我回国那会,家里人一直认为我不务正业。我家里人都是比较小地方的,他们觉得我天天在炒股。他们不知道,我其实是炒期货的,他们知道就会更加觉得我不务正业。小时候读书还是挺不错的,小地方的一个风云人物,怎么就炒股了,老人就觉得不靠谱。再加上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老人一看这东西,就觉得不好,所以我懒得跟他们解释,也没有功夫去解释。
我觉得这点挺好的,我活在自己世界里面的,根本不会关心外面的东西。所以整个市场的变化,就是从一个小众市场,到被大家熟知,到竞争非常激烈。
现在国内最最厉害的,包括我周围的一些朋友,都觉得现在有一些压力,大家也在拓展一些新的赛道,所以你会发现竞争从之前蛮夷的状态,只要圈一块地,只要占好,可能就会做出很大的收益,或者非常显著的成绩,但现在必须注意很多的细节,包括一些传统的。
最早都是一个个单因子,现在变成多因子,包括预测性的各种各样的方式,还有Alpha,现在比较火的高换手率Alpha,高频AlphaT。但是以后会发现成交率会越来越低,因为之前在高频那一块也是类似的发展过程。而在期货高频竞争的机构又陆陆续续的跑到股票市场竞争,这样就导致竞争程度升级。可能这跟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都很类似,中国实际上是用相对来说很短的时间完成美国一两百年的工业化的进程,是跳跃式的发展。
假如我们在一个无效性强的市场参与竞争,我们很容易产生竞争的优势,但很快优势被抹平。现在大家做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国内做得好的机构真的跟海外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我觉得十年之后我们的胜算或许还会更大一点。实际上,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竞争总会发生,也许未来人类会站在宇宙级的大舞台上跟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生物发生竞争,但是我觉得没有什么好怕的,怕也得竞争。
我们的状态就是这样的,一边骂着海外机构,太变态了,包括会用一些我们不太敢用的手法,一些方式去解决一些低延迟的问题。我们不敢,因为在我们看来有一个擦边的概念,因为我们要在中国生活,不是赚一票钱就跑到海外定居的。我们的根就是在这边的,他们敢做我们不敢做,怎么办呢,一边骂,一边拼命的写代码,一边还要优化策略,生活就是这样。
全文目录
李骧:量化私募的创新和出路
    李骧QA
倾阅:数字货币交易生态
    倾阅QA
思捷:私募FOF的爱恨情仇
    思捷QA
左奇:互联网金融探路
    左奇QA
本期内容全文将于今晚7点半在交易门知识星球发布。加入交易门2019年知识星球,即可阅读交易门新春下午茶全部内容,以及2019年全部交易门会员专享干货。
扫码加入交易门知识星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