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未来预想图推出播客节目
“现在进行时”
主要关注设计、城市、商业、文化,
连接你的理想生活。
 How 
你可以在苹果 Podcast、喜马拉雅、Spotify、
小宇宙平台搜索“现在进行时”
获得更完整、舒适的收听体验。
欢迎订阅关注。
| 对谈嘉宾 |
刘岱宗 |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世界银行 TOD 专家顾问
赵慧 | 未来预想图主编
你会过一个深渊,去对面的 7-ELEVEn 买一个汉堡吗?
本期播客分为上下两集,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为什么有的地铁站换乘特别麻烦?
  • 为什么有的地铁站可以在同站台换乘,而有的站需要七拐八绕才能换乘?
  • 为什么中国地铁的发展建设比较晚,换乘体验反而不如日本等发展较早的国家?
  • 地铁站建成以后,现有的换乘体验还能够得到改善吗?
为什么有的地铁站里面有商店,而有的没有?
  • 为什么国外很多城市的地铁站里都有商店,但像北京就没有?

  • 地铁站除了作为交通枢纽,也能够成为一个“好逛”的地方吗?
为什么我的家门口没有地铁站?

  • 为什么有些小城市也开始修地铁了?
  • 为什么地铁站总是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 为什么有时候我走出地铁站,还是要过马路才能走到街边?
为什么有些地铁会跑到高架上?
  • 为什么有的地方修的是地铁、有的地方修的是高架?

  • 高架下面也能开发成商圈吗?
Part 1
为什么有的地铁换乘特别麻烦?
换乘体验最能体现一座城市整体的地铁系统规划。
在地铁的设计规划阶段,就应当把未来几条线路的换乘车站预留好。像新加坡、香港的换乘体验就比较好,多数都是同台换乘。但像北京的许多地铁站,人们要走很长的距离,甚至多次上下站台才能换乘。
△  香港地铁站“同台换乘”示意图。在旺角地铁站,乘客穿过站台就可以换乘另一条线。图片来源 | 港铁官网
△  北京地铁站换乘示意图。在西直门站,乘客很容易因为复杂的换乘路线而迷路。图片来源 | 京港地铁官网
一方面,地铁系统的规划有其历史原因。比如说,日本的铁路轨道系统基础是二战前建设的,随着东京向外扩张,轨道系统伴随着城镇化一起发展和建设。但在中国,地铁往往是跟随性的,例如政府决定开发新的小区,才会往那里配地铁。而且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建设方案会不停地改动。所以,中国现在也提倡“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公共交通引导发展(站城一体化),在做新城规划的时候,就要把公共交通的位置固定下来,从而引导城市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现阶段的问题在于难以协调多利益主体之间的协作,所以地铁的发展和城市的规划难以统一。中国的技术、工程实力全球领先,但软性的治理能力是个短板。很多发达国家有一个很好的愿景,他们在 1970 至 1980 年代做的规划可以严格地执行到今天。但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同时,换乘设计也反映了地铁系统的运营思路和能力。当乘客可以快速进入和离开地铁站时,对地铁系统的压力最小。但北京很多站的设计就是让人在里面绕来绕去,其实增加了安全风险。除了合理地设计换乘路线,也需要控制好两条线路的抵达时间、开关门时间等。
如果早期没有规划好,后期就只能做一些弥补性的措施,例如开设新的通道、增加上下扶梯、提供无障碍设施等等。如果要通过工程性建设去彻底改善换乘体验,成本就会很高。这是一个成本与收益的平衡问题。
Part 2 
为什么有的地铁站里面有商店,
而有的没有?
△ 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内的商业街。图片来源 | Network Rail
全球最好的地铁系统里面都会有商店。因为地铁里有大量的客流,人们有消费的需求,就能够带来大量的收益。
在欧洲、日本等国家,一些铁路由私人投资运营。为了获得更好的收益,他们就会在地铁里开设商店。中国的地铁系统由政府主导。政府提供补贴,相关建设方就不太在乎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一些政府本身治理能力有限,为了防止出现消防事故,就“一刀切”地取消了商店。
可以拿北京 2008 年投入使用的北京南站与英国 1852 年投入使用的国王十字车站作对比,它们都是集合了火车、地铁、公交车的交通枢纽。
北京南站是一个除了过路乘客之外,其他人很难抵达的地方。因此里面的商业形态非常单一,主要是麦当劳、肯德基,服务这些过路乘客。而国王十字车站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还是一个城市目的地。前往这里的人只有半数是乘客,其他人也可以来这里消费、玩乐。
△ 北京南站以接待过路旅客为主,因此商业形态单一,旅客主要集中在候车区域。图片来源 | wikimedia,摄影 | Bjoertvedt
国王十字车站一年的零售额比英国 High Street 还要高,这就相当于北京南站的零售额比王府井步行街还要高。但可惜的是,北京政府放弃了建设这样一个商业中心的机会。
这背后的原因,还是多个利益方难以形成统一的愿景。在中国,完全市场化运营的机制(例如共享单车、网约车)和完全由政府主导的机制(例如高铁、机场的建设)都可以发展得很好、很快,但两种机制碰撞起来就容易出现问题。这是 TOD 在中国遇到的难点。
Part 3
为什么我的家门口没有地铁站?
首先,地铁的平均站间距是一公里,因为地铁的加速、减速都需要一定的距离。如果要加密站点,就需要建设大站快线,也就是要设置超车车道。快线可能中间只停三站,慢线每站都停。但中国大多数轨道交通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就必须保持较长的站间距。这就导致北京花了十几年、投入了上千亿元人民币修建地铁系统,最终却无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第二,地铁站的设立通常是基于前期分析和后期预测。例如前期分析发现这里有很多坐公交车、骑自行车的人,就可以设立地铁站;长期规划就要看未来这里会不会修建大的社区、商圈等等。修建地铁与城市的面积和人口没有关系,而在于长期的客流和需求。
第三,一般认为步行 500 米到地铁站是比较合适的距离。乘坐地铁的人群主要是步行、骑自行车、坐公交车的群体,这些人群也更容易被地铁站周围的商店吸引。但中国为了工程的简单,就把地铁出口设在十字路口的四个角上。人们出站之后发现自己置身于马路的洪流之中,很难跨越一条多车道的马路去另一边的商店里消费。
△ 北京莲花桥地铁站出口示意图。从 C、D 出口出来的乘客会发现自己仍然在立交桥中央。图片来源 | 百度地图
政府追求的往往是地铁系统的规模,但牺牲的是人们的线下消费体验。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地铁系统?是拥有一千个站点、长达两万公里的地铁系统,还是让大家在回家路上体验更好、可以带动本地消费的地铁系统?
Part 4
为什么有的地铁会跑到高架上去?
△ 日本中目黑高架下改造项目(点击这里,阅读我们之前的报道)。700 多米长的高架空间下,有书店、咖啡厅、居酒屋、服装店等 28 家店铺。图片来源 | The Gate
高架的建设成本相比地铁来说要低很多,但缺点是会破坏城市景观,带来噪音污染等,是一个比较负面的城市基础设施。所以高架一般会建设在城市外围,例如机场线。
日本有些地方正在做“高架再开发”,就是在高架底下商业开发,形成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积极的城市场所,发挥每一寸土地的商业价值。这一点值得中国学习。
“高架再开发”面临的问题,一个是高架下面商圈的“可达性”,像日本的中目黑是比较容易抵达的,但北京的东三环就很难抵达。另一个是对于消防、防震等的特殊要求,以及对桥柱的处理等等。但这个话题总体上仍然值得研究。
结束语
“我比较坚信我说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因为这是被所有市民所喜欢的。通过地铁系统塑造一个更具有活力的城市,这是一种被大家所接受和喜欢的、宜居的模式,各个国家也都愿意去做。所以今天再困难,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这件事在中国就一定会发生。只要大家把目标理顺,一定会有很多聪明的人来落地、实施。这就是我很多时候做演讲的目的。可能我当前浪差不多也就这样了,还是希望能激发出更多的后浪,来把这件事情给干下去。”
——刘岱宗
 | 号外 | 
1
未来预想图推出播客节目“现在进行时”,关注设计、城市、商业、文化,连接你的理想生活。你可以在苹果播客、喜马拉雅、Spotify、小宇宙等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欢迎扫码订阅关注。
苹果播客(Podcast)中国区上架时间未定,但海外区已可以搜索订阅。欢迎大家继续搜索关注。
如果你还没有小宇宙 App 的邀请码,请在后台回复“现在进行时”,获取未来预想图的专属邀请码。
2
《第一财经》杂志音频版,也已在喜马拉雅上线。这是《第一财经》杂志首次以音频的形式与大家见面。你可以在喜马拉雅搜索框搜索“第一财经杂志”,关注商业热点,关注第一财经杂志。
延伸阅读
播客后期制作 | 钟昂谷
播客 icon 视觉设计 | 唐雅怡 徐春萌
文 | 吴子衿
编辑 | 赵慧
校对 | 王坤
微信编辑 | 吕姝琦
常点在看,更及时获取资讯  Y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