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这是赵昱鲲老师关于如何培养儿童核心思维能力讲座的记录。孩子不自信、不听话等等各种性格的核心问题在于哪儿,而家长又该从何处开始改变自我,都在本文有详细介绍。
 周五
视野 🌏
全文共11826字,阅读时间36分钟
🌿🎨🌏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够在今天晚上和童行学院的朋友们一起来聊一聊自我成长和父母育儿的关系
我最近出了一本叫做《园丁与木匠》的书,是翻译的伯克利大学艾莉森•高普尼克教授。我为什么要翻译它呢?因为它在育儿问题上的切入点跟其他不一样。一般的书的切入点都是我们知道how:怎么办,怎么样。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怎么样做当然比做什么更重要一点,但是最重要的还是Why:为什么要做
那么What?做什么呢?其实就是说你的孩子是学钢琴?还是学小提琴?踢足球还是打篮球?将来上文科还是上理科?是报清华还是报北大?这些叫做What。
但是其实比what更重要的是how。其实无论是去学奥数也好,学艺术也好,学什么也好,后面都有一个相同的一些原理在里面。但是比这个how又要重要的是why,就是说为什么要做?你想想,你们家孩子他为什么要去学习?他为什么要听话,为什么要去帮助其他孩子?
就像现在这个图所展示的(刚才那个图是比较general的,就是why,how和what),具体到我们孩子身上,其实就是这三个:外在表现、特质风格、核心模型
就是说他的what只不过是他在学的什么东西,他的外在表现,他的知识技能:他语文考了多少分?数学考多少分?
那么how是他的特质风格:他怎么去学习?他怎么样去跟这个社会互动?他怎么样去管理自我?这个我们把它叫特质风格——比如说他是不是坚毅?他是不是有创造力?他遇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打破这个框架,自己想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方法?或者他是不是有成长型思维?他是不是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提升?那么这些东西是how。
我们都知道特质风格是能够极大地影响外在表现,也就是how能影响what。一个孩子如果坚毅,他能够坚持,那肯定他的知识表现,他的知识技能会更好,还有创造力,他的表现肯定不一样,他有成长型思维,表现也不一样。
01
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出最好的核心心理模型?
在特质风格的核心里面还有一样东西是why,就是孩子他干嘛要去做这件事情——这个其实是更重要的一个。
孩子他的这个动力是哪儿来的呢?他的why是哪儿来的呢?我们把它叫做核心的心理模型——就是他对世界会建立一个模型,他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比如说是不是安全的?这是很重要的。我是不是有价值的?我是不是值得被爱?我是不是可以去爱别人?我能不能改变世界?这个世界它会不会是愿意接受我?这些东西是一个孩子的核心模型。他当然也有一些不少的概念,但是比较重要的,或者是大家说得比较多的是依恋模式和自我观念
1
安全的依恋模式和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依恋模式,大家可能其实都已经比较熟悉了,比如他主要就是在说爸妈爱我吗?在乎我吗?我是不是安全?我的要求能不能得到满足?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生命早期的需求是能够得到看护者及时而稳定的回应,比如说一哭就有人抱,饿了就有人喂,那就会形成一个安全的依恋模式。那么反过来,假如他不一定能够得到及时而稳定的回应,就比如你无论哭也好,对爸爸妈妈说话也好,他们的回应都很少,那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回避型的依恋模式
还有一种不像回避型那么差,是时有时无的。比如说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就好一些,心情不好的话对孩子就差一些。或者是根据孩子的表现——我们现在知道这叫有条件的爱,就是你的表现达到了我的期望,我就给你多一点回应和照顾;达不到我的期望,我就不理你——这个是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会形成焦虑型。无论是焦虑型还是回避型,我们都把它叫做不安全型的依恋模式。这样的孩子他们安全感比较差,就不敢去探索世界,接近别人。因此他们的创造力相对就会比较低。
所以,反过来的安全型的孩子,他因为有一个安全基地,就是他的照顾者,通常就是父母,他知道我的父母永远在那里,只要我愿意,他们总是会回应我。这样一来,他们就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所以他们就更加敢于去探索世界,也会对别人更友善,而且会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所以你看,一个核心模型它是会影响到孩子的特质风格的。
2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
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是依恋模式和创造力。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说自尊——我们知道他是说一个人认为自己有没有价值,是不是值得被爱?是不是有能力?是不是自己是好的?这个是自尊,就是认为自己有没有价值。但是,假如你把自尊的方式培养错了,并不是引导孩子去认为他自己有价值,而是让外界说你这个孩子有价值,就会造成一个假的自尊。
上世纪下半叶的时候,就是1950年代以后,美国曾经掀起过一个高自尊运动,他们就认为应该多夸奖孩子。比如说你最棒,你真聪明,等等。哪怕他做的没有那么好,你也不能够挫伤他的自尊。所以,不管你做得怎么样,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最爱你,等等。想用这个方法来提升这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但是最终这个自我价值感其实是假的,其实是没有提升孩子真正的自尊,提升的是他的外显自尊,没有提升他的内隐自尊。关于这两个东西我们待会再说。
什么叫外显自尊?什么叫内隐自尊?当时的研究发现这些被盲目夸奖的孩子的自尊并没有真正地得到提升,反而更容易发展出固定型思维。现在关于成长型思维和固定思维,我想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
3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是孩子相信努力能够提升自己。固定型思维是觉得我的能力主要是天生的,是天赋决定的,后天提升不了多少。
这两个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对孩子的表现产生很大的影响。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学习成绩更好,而且从长期看发展更好,这个我们都很熟悉。但是什么东西影响成长性思维?这个其实研究的不多,自尊其实就是其中的一个。
因为假如一个孩子他自尊比较低,我们说的是真正的自尊,就所谓的内隐自尊,也就是隐藏在里面的,叫内隐。真正的自尊比较低的话,他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他觉得别人,尤其是他的父母,还有老师总是用他的表现来评价他,他当然就会更看重自己的表现,而不是自己在一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他会觉得我的能力是我的价值,而不是我本人是我的价值——这个就会变成一个固定型思维。就是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自己是不是聪明的衡量,把当前的智力作为对自己本质的一个判断。
那么相反,假如一个孩子他的内隐自尊比较高,他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不怕别人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父母无论如何都是爱自己的。那他就不用再担心一两次考试的结果,而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提升之上,那这个其实就是成长型思维,就是更加看重过程
所以其实是另外一个核心模型,你假如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你就更多的是看重你的自身。假如你担心自己的价值,那你就更多是担心看别人的评价,那就会表现为固定思维,追求的是一个外在的目标。
4
坚毅
我们最后再举另外一个现在热门的例子,就是坚毅,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安杰拉•达克沃思研究的Grit,坚毅是非常地能够提升孩子的外在表现的。怎么样才能提升孩子的坚毅呢?难道就是靠坚持逼他做作业,逼他练钢琴,他就算想要放弃,你也不让他放弃吗?其实不是的,坚毅的副标题是兴趣和坚持的力量,也就是他认为兴趣先于坚持。这个问题我跟达克沃思还讨论过几次。因为大家可能知道他是华裔,他妈妈是四川人,爸爸是上海人,但是他本人的话是在美国出生。因此他对于华人是比较熟悉的,他认为华人其实还是比较低估了兴趣的力量,所以提升兴趣也能提升坚毅。
02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主?
如果这个从自主的角度来考虑,其实就很容易理解,因为自主并不是仅仅是说一个人为自己做主,就是自主,而是他遵循真正的内心的喜好去做主,不然我们不把他叫自主,我们把他叫他主,就是听他人的做主。
比如说我虽然明明想要,比如说我想要跟这个人结婚,但是我父母一定要我跟那个人结婚,最后我做出选择,听从了那个人,这个其实是他主;或者是我很喜欢,比如说文科,但是大家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最后我担心自己就是在这个外界的压力之下,或者我自己也担心这个挣不到钱,所以选择了理科,那么这个也叫他主,就是你选择了其他东西。比如说你追求的是这个钱或者别人的称赞、名誉、面子或者是虚荣或者是外表,这些东西。从这个角度去做主,那这个其实叫他主,为其他东西而做主。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是自主呢?就是你认为你做的事情是对的。你认为你做的事情是喜欢的,你真正享受的。用孔子的话说,叫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就是说好,你认为是对的。乐,你喜欢,那么这些东西的话是你真正的自主。而当你出于自主来做选择的时候,你更容易坚持。这个说的是兴趣。
那么其实,最近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达克沃思最近在Youtube上有一个小的采访是在讲价值观,就是大家都在问他怎么样提升grit(坚毅)。难道就是坚持?行吗?他最近提出来价值观,价值观其实也是一样的,就是自主,因为价值观、意义,自我成长,还有兴趣、享受、喜好,这些东西是一个人的真正的自我。那什么东西不是真正的自我,但是却会让你误以为是你真正的自我,并且听从他来主宰你呢?那就有,比如说对于我们说外在表现的追求。现在成年人是金钱、地位、外表等等。小孩就是考试成绩,或者是爸妈的期望、爸妈的喜乐——我做了这件事之后,我发现我爸妈的话就比较高兴,做那件事就不太高兴。做这件事他们就更爱我。做那件事就不太爱我。
他就会无意识地开始选择顺从,迎合父母的期望去做事情。这都是发生在潜意识里面的,你去问你孩子,他肯定没有那么精明,他不会说因为这么做你会更高兴。他也许会自己想一个理由出来,但其实,在潜意识里他已经感受到了父母和孩子对自己的不同反馈,所以他会在潜意识里就会迎合别人。他如果总是这样迎合别人的期望:我做这件事,我爸妈会更高兴,或者是我做这件事情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外在奖赏或者我可以躲避惩罚,比如说我们看一个人玩儿命挣钱,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牺牲了自己和父母和家人的关系,牺牲了自己真心的爱好,玩命挣钱。
你看他是自主,他好像是在为自己做主,但其实这个不叫自主,我们心理学把他叫他主,你是受控的。
这样的人坚持其实是假的。他其实是一种受创伤型的坚持,是为了逃避这种恐惧、负面的情绪去坚持的。这样的人其实不能够真正的自主,也不能够真正地长期坚持。
所以我们看,就是这种核心的模型更加能够驱使或者说更加能够促使我们的特质风格,也就是why能够促进how
所以,越往外的东西你越容易看得出来。但是这会引起一个很糟糕的后果
因为我们人类太喜欢偷懒了,所以我们总是倾向于拿最容易比较的指标来进行比较。而我们又知道咱们人类又特别喜欢比较。尤其我们在中国社会,这个攀比是很难免的,所以越外层的东西在我们的评价系统里面占的比重越大,而最重要的内层的核心模型,反而经常被我们忽略。所以在大部分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评价都是来自于最外面的这个外在表现,他的语文怎么样?数学怎么样?成绩怎么样,课外班怎么样?奥数怎么样?对于更重要的特质风格,现在也开始重视了,比如说现在一些学校,尤其是国外的大学,还有公司也经常会看这个学生或者这个候选人,他的创造力怎么样,领导力怎么样?
这是我为这节课准备的PPT。大家可以看出来,其实就是从核心往外,越核心的东西越难以改变,而越往外的东西就越容易改变,而且越容易评估,但是也越容易被取代
比如说外在表现太容易评估了,语文考多少,数学考多少?这孩子球踢得怎么样?钢琴弹得怎么样?很容易看出来。
坚毅和创造力、成长型思维,稍微难一点,你必须对它进行一些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进行评估才行,至于它的核心模型,你很难看出来。需要一个人受过专门的训练,然后长期地观察才能知道这个孩子的依恋模式是安全的,或者那个孩子的依恋模式是不太安全。
这个孩子的自尊比较高,是真正的、稳定的高自尊。不是说我们经常说的外在的这个孩子的自尊心比较脆弱。但是对于这个最重要的心理内核,几乎没有人在意。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申请大学的时候,假如学校会在材料里问你这个问题,你觉得你父母是你安全可靠的基地吗?这当然是问依恋模式,但你会觉得这是侵犯我的隐私。或者相亲的时候,对象会不会除了问你有多少钱?有没有房子,有没有户口?他会不会问你爸妈小时候有没有有条件的爱,会不会因为你的表现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而对你的时候,有时候有爱,有时候没有爱,这个其实是在问你的这个自尊模型和依恋模式。但你会觉得这个人有神经病,对不对,我明明有车有房,高薪白领,这个相亲的人怎么给我找了这么一个神经病。
所以这个就会让我们的社会产生一个倒挂,就是我们看中的是那些没那么重要的东西,而最重要的东西反而被我们忽略了,因为不重要的东西反而容易攀比,重要的东西没有办法比较。但是问题是最外层的东西他越容易改变,而这个内层的东西难以改变。比如说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然也不容易,但是总比把一个人从固定型思维培养为成长型思维,或者培养一个人的坚毅、创造力容易。现在最难的还是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内核。一个从小形成了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孩子,长大了之后,他也更难形成一个安全型的依恋。假如从小被父母用有条件的爱来抚养的孩子,长大了也更难觉得自己有价值。
假如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机会为自己做决定,长大了之后也更加不会决定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自己是活着为了什么。
因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其实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我发现大家性格改变得非常少。以前比较有创造力的同学,现在聚会的时候还是妙语连珠。以前比较悲观的同学,现在聚会的时候还是喜欢唉声叹气。不过当然也有一些改变,比如说我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变得比以前更坚毅了,怎么还是经过了生活的炼历,还是不一样的。但是心理内核没有一个改变的。每个人在本质上其实都还是大学时候的那个人,以前没有安全感的人,现在有车有房了,有户口了,有老婆孩子了,什么都有了,并没有变得更安全感,还是焦虑。而以前喜欢自主选择的人,现在你别看他一大把年纪了,他还在追求兴趣和价值。所以这个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最重要的心理内核却是父母最不重视的,而外在表现最容易在人生中学习改变,并且他也受到心理内核和风格特质的严重影响。但是却仅仅是因为他最容易被评估就得到了父母最大的重视。这个在我看来就是我们育儿过程中最大的本末倒置。
这个倒置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本来应该是外层为内层服务,用外层来构建更好的内层。
比如说利用学习过程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使他们有一个更好的内隐自尊。但是很多父母却选择了牺牲内层来达到外层的速成。比如说用有条件的爱去操控孩子。弹钢琴他就笑逐颜开,玩泥巴你就面若冷霜。这样确实是能够促进孩子多弹钢琴,远离泥巴。因为父母的爱对孩子太重要了,他宁愿放弃自己的兴趣,也要争取父母的爱。你一直用这样的抚养方式是可以让孩子赢得钢琴比赛,但也会让他降低自尊,迷失自我
再比如说你可以精心为孩子设计一条重点大学之路,每个晚上,每个周末都用课外班填满了。这样倒是可以取得好成绩,在孩子小时候节节胜利。孩子被你指哪儿打哪,但是他长期被剥夺选择权,就会失去选择的能力。以后在他这个很长的人生路里面会无所适从。因为他离开了父母,就不会自主地度过人生了,更不用说你如果把精力全放在学习上,就会失去培养他领导力、社交能力这些重要能力的机会。
所以怎么办呢?
一方面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觉知,或者说觉察,我相信咱们童行学院的朋友们应该在这个方面已经是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了。因为我其实也是咱们童行的粉丝,我一直在看童行的文章,我觉得大家的育儿理念是高度一致的。我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从心理健康出发,而不仅仅是一时的表现。这个其实我并不担心。
1
代际传递
我想从另外一点来讲的,我们自己其实是孩子成长与世界之间的一个桥梁,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长成后来那个样子,他其实跟你自己的一些特质是有关系的,一方面是代际的传承
比如说有些孩子为什么容易变成回避型?我们知道父母对他有点不闻不问,其实也并不是父母不爱他,但是就是父母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爱,所以不知道怎么样跟孩子互动,不知道怎么样告诉孩子,就是时时刻刻地向小孩子确认我是爱你的,你是安全的。他不会,他为什么不会呢?因为跟自己小时候可能自己的父母就没有好好的这样来对待,所以没有办法,这个我们并不责怪父母。
这个是一个,然后第二个,焦虑型也有很大的代际传承,我们知道焦虑型的人其实情绪比较难以控制,容易失控,大起大落。那么对于焦虑型的父母的孩子,他就会很困惑,为什么我妈现在忽然之间发脾气了,为什么我妈现在又好了?他就搞不清楚,他好像跟自己的表现有关系,因为我们知道孩子都特别喜欢自我归因、内向归因,就是什么事都是跟我有关系,但也可能没有,反正就是很奇怪,所以就容易形成焦虑型的依恋模式——就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去父母的爱,所以他会拼命争取,随时对于外面的情感线索会非常的敏感——这种就是焦虑型。所以这个也很容易传给孩子,因为你很容易对自己的孩子也会情绪忽上忽下,忽起忽落,忽好忽坏,那么也很容易培养出焦虑型的孩子。
当然不仅仅是这种代际传承,还有一种是后天的一些其他的影响,比如说回避型的父母——比如因为太忙了。
我们知道现在其实有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疏于看管,孩子什么东西都要靠自己,那么也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反应,甚至从哺乳期开始,妈妈有时候忙于创业也好,工作也好,或者当然也有一些抑郁等等其他的问题也好,总之不能够给他以及时和稳定的反映,这样就容易形成回避型。那么还有焦虑型,比如说父母其实本身并不是焦虑型的父母,但是他们以为用有条件的爱来操控孩子是一个好的方法,所以他们就故意地用有条件的爱。哪怕真的自己很爱孩子,可是他故意地让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才对他笑逐颜开,表现不好的时候就冷若面霜,这个当然就也会养出这样一个焦虑型的孩子。这样的一个依恋模式,而且不仅仅是这样的依恋模式。
2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
自尊的话也是一样。对孩子的自尊的影响,刚才我们说到了,其实人有两种自尊。一种是外显自尊,就是显示在外面的,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就是一个人,他觉得自己有价值,你看他好像趾高气扬,你看他好像是非常地在乎自己,但是还有一种是内隐自尊,就是他内在的价值,隐藏在里面的,甚至可以说是潜意识里他认为自己是不是有价值。
假如一个人他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一致的话,他就会形成稳定性的自尊。假如是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不一致,它就形成一个不稳定的自尊。
当然,我们知道自尊还有高自尊和低自尊。高自尊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价值;低自尊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没价值,不值得爱。这个其实就可以解释我们对自尊的不同看法。因为照理说自尊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价值,但是我们在平时看一个人,那个人他的自尊心很强,意思是你不要惹他,你不要批评他,你不要随意地讽刺他或者是随意地开他玩笑,他很容易跳起来。所以这个人是叫自尊心很强吗?明明是自尊心很脆弱。但是我们想想,在中文语境里面,是不是自尊心很强和自尊心很脆弱其实是在说同一样东西。这其实不矛盾,这个是在说这个人他的外显自尊很强,但是他的内隐自尊很脆弱。也就是说他是认为他自己蛮有价值的,他也希望自己有价值,但是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恐怕不太有价值,所以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自尊。因此才会显得特别脆弱,一打就是脆,一打就碎,然后别人一碰就跳。
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把自尊分为四种,一个维度是高自尊或者低自尊,我们看发的PPT图片,还有一个是稳定或不稳定。
一个是稳定高自尊,他们对于外界的批评或者是逆境忍受程度是很高的。他们泰然自若,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没有关系。而不稳定的高自尊就是表面看上去好像还觉得自己挺了不起,但是一被人说,他就一触即发就跳起来,还有的是稳定的低自尊,无论是外面还是里面都觉得自己不行,那也好,逆来顺受。但是还有不稳定的自尊,就是他虽然是觉得自己不行,他也知道别人都认为自己不行,但是他总觉得自己其实内心的自尊还是有一点的,所以他就容易变化,容易还是要反抗一下。我们来举个例子:
我们看这个图,你看孙悟空,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稳定的高自尊。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确实也有很高的能力,但是他内心深处又藏着深深的自卑。他只是一只猴子,是个妖精,所以他听不得批评,甚至有时候不用批评,你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叫他一声弼马温,他立刻就暴跳如雷,跟你大战300回合。因为他觉得那个是我的一段黑历史,你拿它出来就是在否定我的价值,所以要跟你拼命。
但是唐僧就不一样,他是一个典型的稳定高自尊。他对自己的价值有一个非常坚持的看法。他一心向佛,一辈子的使命就是弘扬佛法,而他正在为这样的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目标奋斗。他虽然也许是他能取到经,也许不能取到经,也许是成为一个佛,也许是成为一个小和尚,但没有关系,不管怎么样他都知道,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我这个人是有价值的,所以对于外界的批评,他能够泰然处之。假如有个人跟唐僧说,你不懂佛法。他难道会说这位施主,你严重地伤害了贫僧的自尊心吗?当然不是,他肯定是很真诚地问对方说:是啊,我也觉得我佛法不好,你来指点指点我,好不好?因为他是真的自尊,他表面自尊和内在自尊都很高,所以他不仅知道自己有价值,而且内心也觉得自己有价值。
反过来,假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没价值,内心深处也觉得自己没价值,那就是表面自尊和内隐自尊都比较低。这个是稳定的低自尊,比如沙和尚,他就是逆来顺受,没有自己的想法。基本上就是被别人指使着走。所以这个当然不是我们希望自己孩子变成的类型。他其实就是相当于已经对人生放弃了。
那么还有一种没有完全放弃的就是猪八戒,他知道自己没有价值,不过是只猪,但是他也不是完全自卑,他内心里还有一点点骄傲,他毕竟是天蓬元帅下凡了,所以他表面自尊又很高。你别说他虽然表面自尊很低,但是他还是有一定的内在自尊,所以猪八戒就表现成不稳定的低自尊。他知道自己本领没有孙悟空大,但是对孙悟空有种种不服气,他不像沙和尚。
沙和尚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批评沙和尚,沙和尚觉得确实是我的错;批评孙悟空,孙悟空说你是什么人,你也不撒泡尿看看自己,就凭你也敢批评我;但是猪八戒他既知道自己不如孙悟空,但是又对孙悟空很不服气,一有机会就到领导那去告状,可是一旦师傅被妖怪抓走了,他还是要去找孙悟空解决问题。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这个其实就是不稳定低自尊,他意识到自己没价值,但内心深处又觉得自己还是有点价值,所以总是不甘心,总是各种各样地瞎折腾。像沙和尚是稳定的低自尊,其实还好,就是说别人怎么样打压他,他也无所谓。他如果就算做成功了,他也诚惶诚恐,觉得是自己走了狗屎运,那么这样的话,至少他还是稳定的。
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稳定的高自尊,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稳定的高自尊呢?就是你如果一直给他稳定的爱,稳定的及时地回应,也就是安全型依恋,他跟这个其实是非常高度相关的。
比如说像贾宝玉,贾宝玉是一个稳定高自尊。他潜意识里就知道自己非常有价值,因为他生出来就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所有人都喜欢他。所以他对于外界的打击处之泰然,别人批评他几句,他就不会跳起来,林黛玉对他发脾气,他也不会觉得自我价值受到否定,他反而能拿出很多心理资源来安慰林黛玉。但是反过来,林黛玉就是一个不稳定高自尊,就是我们知道她很容易受到刺激就跳起来,对这个贾宝玉来发脾气,那么当然我们不知道林黛玉的童年,但是我猜这个其实跟他在这个贾府这样的一个寄养生活是有关系的,没有安全感。他其实没有办法得到稳定的关爱。除了贾母之外,其他长辈里没有人是真正地爱她,不过在平辈里面,贾宝玉对她是非常好的,因此其实她的关爱是很不稳定的。
所以基本上研究发现其实自尊的形成和这个小时候的经历非常有关系:假如你给孩子有条件的爱,你就会形成有条件的自尊。有条件的自尊其实就是不稳定的自尊——如果条件好的时候,我自尊就高一点,条件差的时候,自尊就低一点,而稳定的自尊是无条件的自尊,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是高自尊,或者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是低自尊。
这样的一个分类意思就是,我们当然希望自己孩子的自尊是无条件的,稳定的,当然也不是低自尊,而是无条件的稳定的高自尊,他心里一直是安定的,也就是不在乎他将来能取得多少成就。当然研究也表明稳定高自尊和成就更相关,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一生心里都是平安喜乐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他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他知道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善意的,对他是好的。
有条件的自尊其实对人的成长确实是不利的。你要是深入到孙悟空和林黛玉的内心去看一看。他们的内心其实很苦的,而唐僧和贾宝玉这样的人内心才是真正的平安喜乐的。而且说实话,唐僧的成就应该是比孙悟空更高的。反正至少我是更希望我的孩子是成为像唐僧和贾宝玉这样的类型的人。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应该都是更愿意和稳定高自尊的人交朋友,而不是不稳定高自尊。你如果谈恋爱其实可能更希望对方是一个包容的、稳定的,总是有很多爱可以给出的一个对象。你如果是在团队里面,你希望你的领导是唐僧这样的,稳定的、意念非常坚持的,也是宽厚的一个人,而不是像孙悟空这样就是喜怒无常。
我想说的就是小时候的经历跟孩子将来形成什么样的自尊类型很有关系。
这个其实又跟你本人的性格有关系
你本人如果是一个稳定高自尊,那你对孩子也会是无条件的爱——你并不指望孩子替你实现什么愿望。你并不指望孩子要替你扬眉吐气,挣脸面,这个叫自尊补偿,这是在心理学上常见的一种叫做心理防御机制,就是一个人自尊低,他会期望从其他地方得到心理的补偿,那么其中一个常见的来源就是别人的表现,比如说我虽然不行,但是我喜欢的球队很行,或者我们国家很行,还有就是我孩子很行,我虽然这辈子不行了,但是我们家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
但是假如你用这样的一个自尊补偿策略,其实你就会给孩子过多的压力,那么你就很可能要有条件的爱——就是孩子表现好你才高兴,表现不好你就不高兴。那么你就好像不那么爱他了,这样会形成什么结果呢——孩子的自尊也会降低,他也会形成有条件的自尊,这样其实对孩子一辈子是很不利的
我今天想说的话题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本身的修养。因为这些东西都是长期的,无意识的一个行为模式,而不仅仅是我在这里讲一个小方法你就明白了的。
03
你的核心课题,是你自己的成长
1
亲子关系是你自我成长的绝佳机会
大家可能也发现我今天没有说你该怎么去做。因为我认为其实更多是我们自身的修炼。
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我自己当了父母之后也体验更深的,就是心理学上也反复在说:亲子关系本身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疗愈。假如你本来是焦虑型的依恋模式,那么你现在让自己改,你让自己变成一个安全型的父母,其实就疗愈了你本来心理焦虑型依恋的创伤。
当你给别人爱的时候,这也是一种连接。当你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其实你就是疗愈了你自己小时候被有条件的爱的创伤。
但是反过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做,你顺着你原来的惯性——因为我爸妈从小就是这样的,因为我爸从小打我,所以我也打我孩子——这个并不能疗愈你的创伤。你每一次忍住自己打孩子的那个冲动,虽然很难受,他跟你的本能是相反的,但是你这样的爱其实疗愈了你自己
无条件的爱也是一样的——你能够从那种冲动中走出来,我看到孩子表现不好,我心里就是一团怒火,真的就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把他打一顿,或者至少是冷若冰霜,有条件地爱一下,但是你控制住了。
这个其实就是能够使你当年被自己的父母用有条件的爱的这样一个遗憾慢慢地得到补偿、补缺。你自己慢慢地也从一个焦虑型的依恋的人可以变成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因为你正在给自己构建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爱的关系。所以这个是为什么我说父母的成长是孩子和世界之间的桥梁。
3
最终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积极心理
最近我们和童行学院一起合作推出了这样一个系列课:
怎么样让你的自我得到更好的成长
第一是你的孩子会变得更好,但是更重要的是其实你本来就应该自我成长,我们本来就不是为孩子活着。
所以我们做了一门积极心理学课,学习之后你将获得:
20年科研验证的系统理论,4个层次,45个心理学知识点,让你成为有目标、敢实现的人
清华大学赵昱鲲博士给你做导师,15位心理学专家深度测评,用专业的方法陪你面对人生难题
免费送20次专业心理学测试,总价值 198 元
100+真实案例分析,45次心理小实验
帮助你更了解你自己
特别增加10堂答疑课,专门回答你遇到的问题
👇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抢购👇
(现在报名课程,你能享受 30元上新优惠)
每天一节课, 45 节课 99 元,相当于每天只要 2.2 元
2.2元你将学到:
▲《清华赵昱鲲的积极心理学课》课程大纲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那大家可以看出来它覆盖了四个话题:
  1. 自我:到底你是谁?
  2. 关系:就是我和原生家庭和我的爱人,以及和别人之间的关系。
  3. 改变:你要决定怎么改变。
  4. 自我实现:你怎么样可以变得更好?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那这样你也会有一个更好的孩子。
每个知识点都有配套练习,帮你快速掌握,迈出第一步,并持续往前走。所以我要为这门课做广告,而且新世相这门课打造地非常精心,花了很多时间精力。
还面向社会招募了 200 名体验官试听课程,有学生、上班族、时尚博主、咨询师、职场妈妈、二胎奶爸.....年龄从 21 岁到 57 岁。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体验官们都有发来留言:

把“人生解答书”扔掉了   @璃羽

把“我错了”转换成“我可以更好”   @简燚意识到快生气时,按下了情绪按钮   @淼  抛弃“应该”思维,敞开怀抱   @JXN  对有好感的人说了:你也是我重要的人   @洛英啊~    .....
他们已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现在加入,你也可以做到
而且每一节课至少经过 5 道工序才最终呈现在你面前:内部打磨、4 轮内测、修改定稿、反复录音……
为了用更好的声音陪伴你,我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金话筒奖得主李锐,为赵昱鲲做了 2 个月的录音特训。
就是这样无数次的打磨修改,立志要把积极心理学的精髓以及从自我决定理论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等很多非常好的原理告诉大家。还特别贴心地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都结合在一起,让你可以想得到,也做得到
非常期望能够推荐给大家,也是非常希望能够跟大家在这个课程里相遇。
因为我们这个课程跟一般的课还不太一样,就是它里面有大量的实操,也就是行动。每堂课的最后我们都有一个行动计划,就是你要做一件事情
线上提交——分享成果——得到反馈
这套系统有以下几个好处:
  • 督促你行动的同时,把打扰降到最低。
  • 可以查看每一步留下的“脚印”,形成正向循环。
  • 你能看到其他人的公开分享,互相激励。
为什么我们大家经常都在说,你明白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就是因为没有行动
你明白的道理,知而不行有什么用呢?你必须要去做,才会真的带来改变。
所以这门课的特点是有45个行动,每一节课之后都有一个你要做的事情。
当然这个里面推荐的这个方法和技术远远不止45个。但是至少有一样东西是你可以做,并且可以打卡,可以在我们特意为你设计的这个行动系统里面记录下你行动的感想,然后我们也会跟你有一个互动。
这门课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有很多的测量,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依恋模式,还有自尊类型,你可以通过这里面的测量来看看你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可以知道自己可以往哪个方向去发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而你在你把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当中,也可以把你的孩子变得更好。
刚才我们讲的那些内容,其中有一些在这个课程里有所涉及。当然只是少数,因为课程内容非常多,量非常大,所以我相信大家如果跟我一起走过这45讲,一定不会失望的。
👇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抢购👇
赵昱鲲老师干货满满的积极心理学讲座是在童行学院陪你童行社群里开展的。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码进入陪你童行4月群,与教育大咖面对面
童行学院陪你童行社群,火热开启招募!
立即扫码加入10000+高素质爸爸妈妈的团队,打开教育的魔法门!
限时加入更有社群好礼等你拿——「时空之旅」通识课程月卡限量送
4月6日之前加入,樱桃舰长郝景芳在社群开营仪式上等待着你哦!
如果无法扫码,欢迎添加微信号tongxing-ailun,回复“我要入群”即可。如果您已经在陪你童行社群,请不要重复加群。
互动话题
这篇讲座分享很长,但干货满满。家长们,你的孩子有以上的问题出现么?以往你又是怎么解决的?那么看了这篇文章以后,你又有什么启发呢?欢迎给我们留言!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