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万庄小区鸟瞰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居住区,建筑设计、选址及材料精良,见证了首都城市规划思想变迁,对我国城市居住形态及社会构成影响深远
在拆迁阴影之下,居民不敢装修更新住宅,小区的老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原住民离开,大量外来人口租住进来,私搭乱建严重,极大影响了小区的品质
北京的伟大不仅在于辉煌的古代都城建设史,更在于其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市建设和居住空间文化也是重要一环,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替代
  百万庄小区位于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与车公庄路交叉口东南,占地面积21公顷,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居住户数约1500户。新中国成立伊始,决策层提出国家机关办公楼项目将分布在三里河、百万庄等多个地点,为配合办公需要,就近规划配套了若干住宅区。百万庄小区作为建设部、机械部等中直单位的配套住宅,始建于1951年,竣工于1956年。
百万庄小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居住区,是共和国首都规划建设的历史见证,也是现代主义规划建设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成功实验,在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史上有着重要价值,是“活着的”城市规划及建筑教科书。自从建成至今的近60年里,有国家领导人及许多著名学者曾在此居住生活,其文化遗存丰富、历史风貌完整、生活方式延续、建筑和环境要素真实,是新中国社会生活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完全满足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标准。
  但是,对于这一富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特殊地段,由于多重原因,一直未被认定为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始终面临全面拆除新建的威胁。
  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启动。实现文化传承、建设文化中心是本次规划修编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议结合本次规划修编工作,将百万庄小区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赋予其法律地位,强化保护共识,明确保护对象,加大保护力度,保存这一在首都建设方面不可多得的历史记忆及其物质载体,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我国现代居住小区的开山之作
百万庄小区是新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跃迁的代表,对我国城市居住形态及社会构成影响深远。
  百万庄小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汲取国外现代城市建设的经验,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代表作。在这一类住宅区的示范作用下,中国城市居民彻底接受了居住小区搭配多层住宅的生活方式。
  百万庄小区的住宅户型主要是60平方米的两居室,包含独立的卧室、客厅、厨房和卫生间,当时的户型格局新颖,直到今天仍是我国住宅户型设计的基础范本,并由此深刻影响了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起居习惯。其简便集约的建设方式适合在短期内集中解决大量人口的居住问题,使得我国城市呈现出和拉美、印度等迥然有异的现代化特征。可以说,百万庄小区是中国人居环境变迁的里程碑,它探索的居住理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目前在德国,二战后建设的首批现代主义居住区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一些近现代居住区,如上海曹杨一村、齐齐哈尔中国一重生活区等也已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而百万庄小区,作为我国现代居住小区的开山之作,却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百万庄小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活方式的典型空间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城市建设的优秀代表和典范,在户型设计、建筑施工、房屋分配、维护使用等方面,真实记录了当时国有部门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遗存不多的计划经济时期生活空间物质载体。
  百万庄小区作为当时的重点项目,体现了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高品质建设的时代特点,其建筑材料讲究,选用烧制良好的上等红砖,门窗的木料都是东北的红衫木,且经过高温处理,不生虫不变形,迄今近60年依旧保持完好;选用的门把手、合页、马桶零件都是苏联的上好黄铜材料;建筑内部统一装修,统一配好家具、电灯和窗帘,便于分配给中青年干部家庭使用,是当时公平均等化生活设施供给的直接反映;小区周边即工作单位,居民既是同事也是邻居,百万庄小区的空间构成和使用方式,体现了紧密融洽的邻里关系。
  百万庄小区的第一代居民,来自国家诸多部委机关,包括核工业、航空、电子、机械、冶金、建设、计划等部门,百万庄人几乎就是这些行业的开拓者和佼佼者。百万庄小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文化和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曾在此居住的已故作家曲波,结合《林海雪原》写道:“而今天,祖国已空前强大,在各个建设战线上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生活也正在迅速提高。我的宿舍(指百万庄小区)是这样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这一切,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也没有享受到。但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将来,在最艰苦的年月里,他们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现代居住规划理论
结合中国文化的成功尝试
百万庄小区是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其选址及建设,是见证首都城市规划思想变迁的重要实物。
  这一小区的规划建设,还是西方现代居住规划建筑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最早尝试,对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邻里单位”是上世纪30年代世界城市规划推行的重要理论,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把“邻里单位”和“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带到中国,本土设计大师张开济先生将上述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百万庄小区的设计就是其结晶——小区的布局采用典型的现代“邻里单位”模式:住宅区边界明确,强调围合,住宅组团围绕公共设施和活动空间布局,保证服务半径均等覆盖整个小区;为保证小区内部安静,小区内部道路与外界道路联系“通而不畅”。
  小区住宅建筑设计体现了当时苏联文化的影响:建筑色彩上,采用苏联式的红砖墙风格,简洁的外墙和门窗设计,没有过多的装饰,与白色立柱和阳台形成鲜明对比,在灰暗的冬季和雪天显得分外醒目。
在借鉴西方“邻里单位”模式和苏式风格的基础上,小区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环境要求:在住宅组团布局中,采用九宫格和四合院布局结构。九宫格周边分布形态方正的住宅组团,九宫格的中心如同四合院的内院,分布着绿地和公共设施。
同时,考虑我国北方地区特点,住宅建筑以南北向为主,形成“回纹型”布局。同时,张开济先生结合我国传统风水理念,智慧地使用周易八卦理念来破解场地之困,百万庄小区内部九个居住组团采用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历法,以十二地支的前九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命名,在新中国住宅区建设史上独树一帜。
  在建筑细节的处理中,深红色的木楼门和楼梯间的外窗,采用同色系的中国传统回字形装饰;白色的楼门挑梁、阳台栏板和楼梯间隔墙,采用同色云纹装饰,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特色。
百万庄小区由于其在中国和世界规划建筑史上的重要影响力,其设计方案作为经典案例,被收入高等学校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并被《中国住房60年》《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等重要著作收录。
应划为历史文化街区加强保护
  百万庄小区是首都北京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新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院院士周干峙生前一直关注百万庄小区的保护问题,多次考察并提出保护建议;2004年,张开济生前曾写信给北京市建议保护百万庄小区;2005年,北京市政协委员鲁怀安提案建议将百万庄小区列为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北京建筑大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均对百万庄小区进行研究。
由于未被纳入历史文化街区,百万庄小区的前景在保护与拆除加密型改造之间摇摆,2003年有关部门曾将其鉴定为“危房”并提出拆除方案,2011年又公布“百万庄住宅区整体拆迁改造”方案。可是,居民和相关专家对这一小区感情深厚,2003年,当小区被定义为“危房”面临拆迁时,百万庄老住户们曾请专业房屋鉴定公司按照《危险房屋鉴定标准》逐一反驳,并联名请设计者张开济寻求帮助。2011年,百万庄再次面临拆迁,居民们依旧呼吁保护。
  经过近60年使用,百万庄小区建筑老旧:木质檐口掉皮、屋顶漏水、楼道墙体发霉,存在市政设施老化等安全隐患。同时,社区发展始终笼罩在拆迁阴影之下,居民不敢装修更新住宅。小区的老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原住民离开,大量外来人口租住进来,私搭乱建严重,极大影响了小区的品质。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原来的绿地和小院都变成了停车场,环境恶劣。
如果将百万庄小区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能够筹集保护的启动资金,还可通过建立保护预期,激发居民自发改善房屋质量的信心,扭转社区日渐破败的现状,逐渐吸引各类更新改造的资金参与到复兴百万庄社区的事业中,实现物质环境的提升和社区生活的复兴。
  各类拆迁改造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势必选择加高加密的方案,势必集聚更多的人口和就业,为首都的社会发展增加更大的压力。结合本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将百万庄小区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切实顺应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发展大局,有效控制人口迁入、优化提升环境品质,并通过挖掘整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建设的成就,进一步丰富首都文化的内涵。
  北京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的伟大不仅在于辉煌的古代都城建设史,更在于其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其中,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市建设和居住空间文化也是重要一环,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替代。经历近60载风雨的百万庄小区,展示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十年的辉煌,反映了上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点,保留了北京发展过程中的红色记忆,是不可复制的历史遗存,我们应倍加珍惜。LW
文/王宏杰 胡敏 罗佳
刊于《瞭望》2016年第1期,原题《拯救百万庄“红色记忆”》
瞭望OutlookWeekly1981

转载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