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1924
国际视角的精选文摘
教育·历史·人物·旅游·读书·财经
导语
张伟完成了“种族歧视案”华人第一大赢家的胜仗,被告向原告赔偿损失费三百一十万美元!
文作者陈屹视线采访当事人张伟先生后的第3天,美国发生了911事件。
9月11日清晨,张伟从纽瓦克飞往西雅图,原本7小时的行程却“耗费”了 七天。
从这个时刻起,张伟的人生轨迹变了,美国变了,整个世界也变了。
背 景
受访人背景:张伟于90年代初期赴美留学,毕业后先是在海丰海鲜公司担任主管,为海丰公司的太平洋业务立下汗马之功。1997年海丰公司被美国海珍集团收购后,他出任美国海珍集团副总裁,并兼任该集团旗下太平洋海珍公司总裁。1998年12月,享利接手海珍集团,张伟的处境开始艰难。渐渐地公司不再让他参与管理层会议,直到后来他被撤职。 
采访时间:2001年9月9日
采访地点:美国东海岸
2001年8月26日的清晨,笔者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上帝,你不要睡觉了吗?"美国西海岸的时间比我所在的东部地区迟三个小时,这位昔日的老班长起这么早干什么?"我的官司打赢了!"张伟几乎是唱著说出来,这使我想起张伟在2000年7月,七七级大学校友海外重逢的聚会上,庄严的声明:"事情不能就这样结束,我要为所有为美国做出贡献的新移民,所有在美国受到种族歧视的华人,讨回公道。”
"今天官司赢啦!”  
美国联邦地方陪审团经过两周的审理,在2001年8月23日,裁定原美国海珍集团副总裁张伟,在公司机构兼并改组之时受到严重的种族歧视,被告向原告赔偿损失费三百一十万美元。
看了美国各大媒体有关张伟官司报导的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被巨额赔款所吸引,然而,作为与他交往了二十多年的大学好友,太知晓一个真实的他。
十几页的报告成了“导火索”
陈屹视线:"在美国,被老板解雇,又不是你一个人,你怎么会想到非要打这场官司?"
张伟:"说实话,当初我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我是被逼上梁山的。"
1997年张伟原来所在的公司被得克萨斯州有名的亿万富翁、布什总统的主要捐款及赞助人之一,杰米.莱纳格收购后,成立为美国海珍集团。张伟担任该集团太平洋公司总裁。
1998年圣诞节前夕,杰米.莱纳格拥有的70余家集团或公司的正、副总裁,云集美国。在一百五十多位与会者之中,张伟是唯一亚裔,其它全部为白人。
会议上,杰米反复重申,公司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主动关心部下,要有团队精神,共同创业。而公司当时正处于因人员改组不合理造成公司经营运转困难的状况。大老板杰米中肯的话语,让张伟很受感动。
会后,张伟主动找到杰米,希望能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在简短的会晤中,杰米感激地对张伟说:"谢谢你这样关心公司的成长,我们太需要像你这样的朋友。希望你把想法通通写下来,直接寄给我。"
大老板热情友善的言语,很令张伟振奋,赶回西雅图后,他即刻提笔,对公司的发展和现存的问题,逐一提出坦诚尖锐的意见和建议。哪里想到,这份让他废寝忘食,苦思冥想的数十页报告,竟然成了张伟后来面对种种无理待遇的"导火索"。 
张伟在报告中有理有据提到杰米手下的一位直接干将亨利,因为亨利工作上的主观和失误,造成业务上的损失和困难。结果这份报告,竟然被杰米老板直接转发给亨利,并且由亨利本人去全权处理。
期间,公司内部传来"集团领导不相信中国员工"的流言,同时张伟的名字和职位在整个海产界的报纸与刊物中,消声匿迹。这突如其来的转变令张伟困惑,他不相信自己敬佩的杰米老板会这样待他,更何况自己曾为公司立下过汗马功劳,他天真地幻想着集团领队会给他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
1999年2月,张伟趁休假期间去冰岛后返回波士顿,刚下飞机就被几位白人在飞机场当埸宣布解聘。与此同时,张伟在西雅图的办公室被封闭,公司配置的卡迪拉克轿车被追回,放在公司的一些私人数据和物品被毫无理由地扣留,甚至连张伟应得的薪水及补偿金,也分文未付。
公司里几位负责亚洲业务的华人,亦被监视起来,只有白人上班时,他们才被允许进入办公室!
在这期间,张伟多次打电话,写信,试图以"说理"的途径,温和地解决这一突发事件。但是,总部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拒之门外,甩给张伟的最后一句通谍是:"决定已定,无法改变。如果有任何问题,请你的律师直接与我们交涉。"
1999年5月,在事件发生后的第90天,被逼上梁山的张伟,不得不通过律师,正式向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平等雇佣委员会(简称EEOC)同时提出法律诉讼。 
两万五千之差“道出”种族歧视观
陈屹视线:"你的案子历时两年半,整个过程中,有过动摇吗?" 
张伟:"当法庭打到第四天的时候,我已经疲惫不堪,精神和体力完全吃不消了,那个时刻,我确实对自己说过:何苦呢?"
法庭上,被告依仗自己的财力和政界的威望,聘请了全美最大律师楼的律师,阵容十分强大。而原告张伟一方,仅有"两个半"律师应战("半个"是因为一律师刚刚大学毕业,尚处于实习阶段)。张伟白天上庭,晚上跟律师共同研究案情,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头三天,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胜负很难预测。
到第三天结束,对于第一次走上法庭的张伟来说,无论是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几乎崩溃,在那个时刻,疲惫不甚的张伟忍不住问自己:“当初最后决定要上阵,还不是因为那两万五千美元之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什么是两万五千美元之差?
这场官司早在半年前就应当开庭,然而,对方的策略很清楚,他们采取一拖再拖的办法想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拖垮张伟。在美国,资金是一个官司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被告的律师,是按小时从亿万富翁手中收钱,有打"持久战"的条件。
而原告的律师只有在官司打赢后才能与原告按比例分成,因此力求"速战速决"。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场官司从诉诸公堂到正式开庭,一拖就是一年半,这对张伟律师的压力可想而知。
当初律师接受这个案子,除了是因为案件本身十分有说服力外,还有他长年的法律经验:美国很少有大公司与其属下雇员正式走上法庭,大公司一般会付出一些合理费用,以换取其原雇员放弃法律诉讼的权力,他们实在不愿意受到美国大众以及舆论的强大压力,要知道,种族歧视在美国是极不光彩的事情!
然而,自称为基督教徒的杰米,偏听偏信自己的"圈内人",其"亲信"编造各种谎言与故事,对张伟进行肆意诋毁与中伤。宗教的极度狂热,会导致人们做出丧失理性、令人汗颜的丑事!
开庭的前一周,杰米亲自给张伟的律师斯高特打来电话:"请转告张伟,我们可以给他十五万美元,这样私了算了。如果张伟不接受,请明确告诉他,他将不会再得到一分一毫。我们也只好到法庭去见面了。"
张伟的律师,即刻把杰米的话告知张伟,张伟听了气愤不已。为了说服张伟,斯高特专门约另一律师,与他见面,提出让对方付出20万美元的妥协方案,如果双方真正走上法庭,鹿死谁手,难以预料。
然而,对方却暗示以十七万五千美元了解此案。这一次可真真地惹恼了张伟,他对斯高特说:"对于一个亿万富翁,两万五千美元,只相当于普通人花20、30美金,根本不算什么。
但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条件?他以为我在诬告他,在"讹"他。他以为一个来自中国的穷小子,见到十几万美金,会高兴得忘乎所以。给你这十几万,不是因为他自我忏悔,承认自己犯了种族歧视的错误,恰恰相反,他认为是对你的施舍,是在打发中国的要饭花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骨子里都是对中国人的歧视!" 
"张伟,你要冷静,请不要激动,更不要感情用事?你知道吗?根据美国法律,如果一旦你在法庭上输了,作为律师,我可以不要你的律师服务费,但是,对方所有费用你都要支付,这么强大的对手,你可能要赔上百万美元啊?"
"不就是个钱嘛,十年前,我就是两手空空来到这片土地上,现在唯一有的,也就是这栋五年前买下的房子。到目前为止,我已经不是为了自己打这场官司,我希望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为所有的华人争取到应得的公平与正义,即使这次倾家荡产,我张伟在所不辞!"
从那一刻起,张伟的心中燃烧著一团怒火:即使输了,即使现实要他再去从打餐馆做起,即使整个案子要他赴汤蹈火,他也要豁出去了!因为百年的华人移民史上,太多的同胞,经历了太多的忍辱负重,太多的委屈求全。
当今震惊全美的"李文和"被美国政府无理地诬告,虐待事件,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不成?沉默绝不再是金!华人应当有人格,应当受到应有的尊重!
面对法庭劈天盖地的压力,张伟强烈意识到,仅仅靠壮志是完全不够的,策略和战术才是胜利的基础。当初斯高特律师根本没有想到双方最后会打到法庭,此时也是匆匆应战。然而,这是张伟的案子,是他的生命,作为长期担任领队的高级主管,他认识到,现在该是自己亲自上阵掌舵,扭转乾坤的时刻了。
艰难的法庭较量 
陈屹视线:"律师与你是什么关系?"
张伟:"律师与我,是一个并肩作战的团队,他在法律上给我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最后的决策还是要靠自己。"
出庭的第三天,是张伟身心最疲惫的一天,法庭刚一结束,张伟立刻回家补觉。晚上九点,睡足了几个小时,重新精神焕发的张伟又回到律师楼,与自己的律师见面,讨论、预测案情的进展状况。
这次会议上,张伟直言不讳地对斯高特律师说:
"斯高特,对方明显地想利用其人力、物力的优势,通过"持久战"在法庭上把你拖垮。
作为首席律师,需要你以最佳的体力和头脑,全力以赴地应对最重要的战役。让博克和彼得帮你做些事情,博克虽然刚刚大学毕业,但整个案子的资料都是由他一手收集、整理,他对案情了如指掌,完全能应付一些不重要的证人,而您斯高特,应全力对付亨利和我本人,亨利和我,是这场官司成败的关键!" 
在张伟坚决要求下,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实习生博克,以及经验丰富的老律师彼得在以后几天的庭审中多次出庭,给首席律师斯高特充份的时间准备、休息,为本案取得最后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法官宣布陪审团的最后判决时,斯高特激动与张伟热烈拥抱,情不自禁地连连赞道:"伟啊,你真是我的好兄弟,你是我的大哥!"
张伟案件的胜利,亦使斯高特律师在美国法律界名声大震。当初是斯高特律师给了张伟的启蒙引路,之后,是张伟的坚定和智慧,使斯高特律师在他自己的美国司法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陈屹视线:"整个官司过程中,你最失望,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张伟:"最失望的是,我曾经那么努力地为了公司去卖命创利,最后却被你最信赖的人,编出各种各样的谎言,无情地歪曲真相;我最感动的是,美国民众伸张正义的气度,美国人民的正义感令我敬佩。"
法庭第五天,也是最关键的一天,这一天,以张伟出庭作证为主。斯高特律师,在法庭上,代表张伟,当众朗读张伟写给被告方的信,然而,他把一个direction 错误地读成 deduction,张伟当场提出指正。
这个无心插柳的举动,让法官当即决定,由张伟本人亲自朗读他所有亲笔的往来信件。作为第一代移民的中国人,也许张伟的英文文字不道地,也许张伟的发音不完美,但是,他所亲笔写下的每封信,每一个字,都记录著当时被误解,中伤和歧视的事实,再一次过目这些文字,往事涌涌,他愈念愈激动,富有激情的宣读,把他本人,把整个听众,带到一个与其共鸣,与其呼吸的超然境地......十二位陪审团中的九位,悄悄地流下眼泪。 
陪审席上的十二位陪审员是由原告、被告双方律师,以及本案法官在40位美国普通民众中共同选出。这些陪审团成员来自各个阶层、各个种族,与本案所有人没有任何关系,开庭前对本案一无所知,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是本案真正的执法官,享有生杀大权,只有他们才有权决定谁是最后的赢家。
陪审团做出的最后判决完全是通过庭审过程中双方的证词、以及美国相关的法律条文得出结论。正是这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最后判决时,毫无异议地一致裁定张伟胜诉,这在整个美国民事案件中是极其罕见的。 
法庭上,被告方和原告方分别享有二十小时的证人出庭作证时间。然而,被告方只用了7个多小时就匆匆收场,而原告张伟一方,足足用尽了这所有的宝贵时间。
面对各说各话的双方当事人,陪审团如何明辨非曲直呢?
一个人编造一、两句谎话很容易,但要在法庭上编造整个故事,而且每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不留下一点破绽,前后保持完全一致,就太难了。同时法庭上紧张的气氛,以及对方律师咄咄逼人的追问,一个说谎者很难自圆其说。不用说普通证人,就是律师,老板本人,只要是在撒谎,终究会原形毕露。
老律师彼得与被告方当事人--欣斯女士的较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欣斯女士--集团公司首席法律顾问,曾经与张伟共事多年,对张伟的能力和敬业,了如指掌。张伟被解雇时,她曾亲口说:"你被解雇一事,绝不代表我的看法。"
然而,当张伟把海珍告上法庭时,为了维护那个"小圈子"的利益,为了表现对老板的忠诚,她竟然以个人名义向法庭提供亲笔证词,其中写到:"我可以亲自证实,张伟去过冰岛谈判,他曾经站在对方公司利益上讲话,而且有意要跟对方公司联合起来,与我公司竞争。"
在此暂不谈语言与现实逻辑之间的谎谬性,而是就她作为律师,写出此信的后果,是她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
法庭上,律师彼得不慌不忙地问欣斯:"请你解释,什么是我可以"亲自证实"?" 
"我亲自证实,就是我亲自目睹或亲自了解、掌握的事实。" 
彼得又问:"这就是你对"亲自证实"的解释吗?"
"是,这就是我对"亲自证实"的解释。" 
"那么,还回到你信中的"亲自证实",你没有参加过冰岛谈判,期间,也没有跟张伟对过话,你的亲自证实,是从哪里来的?" 
"噢,噢,我是从亨利那里听来的?"
"如果你是听来的而不是你亲自掌握的证据,怎么能说是可以"亲自证实"呢?"
"是,怎么不可以,是可以的..."
"是证实你听到别人的话,还是你自己制造的话语。" 
"不是......我...是..."一位三十几岁魅力非凡的女律师,已经被问得语无伦次。
美国大法官急了:"欣斯,这就是你身为一个律师对"亲自证实"的解释吗?"欣斯满脸通红,表情十分尴尬。法官几乎都要站起身来,"好了,我们现在休会你应该知道身为律师当庭撒谎的后果,我要求你向法庭递交一份书面说明,解释此事。"  
这一天,我们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为官司的全胜打下坚实基础! 
张伟,一个“海洋人”

陈屹问:"是什么重要的因素,让你成功地打下了这场官司?"
张伟:"我生命中的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意义。你知道吗?我的美国同事常常抱怨我说:伟,你怎么就不能像其它中国人那样听点话呢?"
张伟在大连海边长大,从小就喜欢大海,到美国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海产渔业,自己买的房子,也面对着海,张伟可谓是一个道地的"海洋"人。他说:"与大海打交道,来不得半点优柔寡断,一旦遇到飓风,我必须下令返航,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不可能对着船长还文绉绉地说:来坐下,让我们喝杯咖啡,慢慢地商量。" 
早在七十年代,张伟与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一样,来到农村接受改造。他所在的生产队17年间,换了23个队长,老百姓穷得点不起电灯。张伟作为知识青年担任生产队长后,天不怕,地不怕,顶着政治压力带领农民苦干一年,终于迎来了整个村里历史上第一个丰收年,第一次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
那时候,国家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张伟虽然因为"不突出政治"受到当时政府的批判,但是,淳朴的村民们却对张伟感激不已,全体村民自动联名给上级写信,"推荐张伟同志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那一年,张伟才17岁。  
当今,已经进入中年的他,担任集团的主要领导,其业务遍及美国各个州,几个主管商讨业务,电话会议是常事。张伟是有理绝对不让的人,一次竟然把电话那边的基姆副总裁气得即刻坐上飞机奔过来,扬言:"我想杀了你!"等张伟和基姆真正面对面左谈右谈后,基姆不仅改变了口吻,还连声赞道:"是它妈的这么回事,怎么都让你想到了。我真是一时胡涂。" 
还有一次,在海上捕鱼的俄国海洋公司的船长,突然打来急电:"由于船员家属经济困难,请务必在二十四小时内,电汇我们双方签约的另一半款项,否则,船员可能会停止捕捞。"
渔汛期间,分分秒秒不可松懈,鱼群随时可能游入深海。一个决策人随时都要当机立断。当时,公司大老板正在度假,无处可寻,张伟承担起全部责任,逼着公司会计师,即刻按照对方的要求,把数十万美元电汇出去。
大老板知晓后,连夜赶回公司,对着张伟大吼:"这是我的钱,不是你的钱,你有什么权力把这么大笔钱丢给别人?"张伟也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不是你的或者我的钱的问题,可能你认为我武断了。想想,对方在海上掌握著全部主动权,如果我们不让步,不仅拿不到鱼,前面的投资也会全部泡汤。
现在,表面上我们可能冒了些风险,但是,对方看到我们的真心后,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打鱼呢?"事实证明,张伟的判断完全正确,那一年是公司历史上最好的一个丰收年。
张伟留学时的专业是MBA,他来美国之前已经是当时全国高等学院里最年轻的主任之一,也许不用学,他也可以拿下学位,然而,他一再强调,美国MBA给他的训练,是组织能力上的训练。
中国人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习惯用文字记录东西,什么事都是电话讲来讲去,没有文字依据。因此,一旦出了事故,就会变得空口无凭。所以,张伟很早就习惯了用文字留下备忘录,每封往来信件,都有备案,正是这些铁的事实在这次案件审理中,成为最详细、最全面、无可辩驳的铁证。 
在整个听证,认证和做证的过程中,张伟是直接用英文面对面交涉的,这样激烈和冗长的过程,如果要靠翻译,靠别人做自己的耳目,通过别人来表达当事人内心真切的感受,无论如何,不可能不打折扣。语言,文化,性格给了张伟获胜的综合素质。 
张伟与他的律师,胜诉后的合影
美国联邦地方陪审团经过两周的审理,在2001年8月23日,裁定原美国海珍集团副总裁张伟,在公司机构兼并改组之时受到严重的种族歧视,被告向原告赔偿损失费三百一十万美元。
陈屹问:"这场胜仗,给你带来了什么?"
张伟:"它给我生命和事业,带来了更高层的突破和醒思。" 
张伟一再强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胜利,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先锋,成为第一代再也不甘接受不公正待遇的移民,我要拿出胜诉的钱创造一个基金会,帮助与我经历相同命运的同胞。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我们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和尊严。" 
是的,美国法律不是单纯的以法律来解释,而是根据具体案例,作为参照物,相互影响的。张伟的案子,已经加载美国诉讼案件文档中,更会作为一个史无前例的亚裔歧视案例,为后人参照。 
2004,全美就业律师协会在费城授予张伟“职场勇士”的称号,以表彰他为美国劳工法律的修正和完善作出的杰出贡献,表彰他为少数族裔争取平等权益而创建了美国亚裔事务基金会。 
协会执行主席特丽莎·乔说:“张伟先生的所为在全美是首创。象这类种族歧视案,尽管当事人在物质上所获赔偿丰厚,但在精神上却受到严重创伤,身心疲惫,都希望尽快忘掉过去,寻求自己新的生活。而张伟先生却不是这样。尽管历经五年的磨难,他仍然以巨大的热忱回馈社区,帮助他人,我对此深为感动。”
如果没有这次逼上梁山,张伟可能还在做着一个高级主管职员。现在,张已经下了恒心,经营著自己独当一面的事业,做了真正的老板。刚来美国时的梦想,是为了追求一个安定的生活,而现在,张伟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追求。
不是因为看到美国人彬彬有礼,就认为这个国家的人都很友善;不是因为看到有人对你不公,就抱怨这个国家充满歧视。相反,通过更深入地扎根美国社会,更进一步地学习与探索,真正认识到美国认法不认情的实质,真正懂得用法律悍卫自己的尊严!
结语
直至今天,美国媒体上对华裔的报导,还只会对所谓间谍和偷渡客做夸张的渲染而对无数在美国各行各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劳动者,很少有公正的报导。所以有不少早期留学美国的华人,融入美国社会愈深,愈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困惑和茫然。
常会听到一些人说,自己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在美国公司工作,与美国人做朋友,嫁了或者娶了一位美国人,甚至言行举止都已完全美国化就标榜自己已经打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实际上, 其中有太多的内涵,太深的误解,太虚的盲点,被人视而不见。 
当你读完这篇采访后,是否可以回答"是这场官司找到了张伟?还是张伟找到了这场官司?是幸运的天时地利人和?还是张伟走出了常规的'天地人'?" 
采访结束了,张伟从座位上起身,把目光转向窗外,此时,天空已经被无数的星星点缀起来,茫然无际的宇宙间,也许只有穿过表面的黑暗,方可透视出更繁杂的课题和更多元化的挑战,而这更深,更远的世界,才是我们新一代移民真正求索的意义!!!?
(摄于1997年美国西雅图、前左张伟·前右陈传国教授,后左李波、后右作者陈屹视线 )
采访后的第3天,
美国发生了911事件,
9月11日的同一天,
张伟从美国纽瓦克机场飞往西雅图,
原本7小时的行程却走了整整七天。
从这一个时刻起,
张伟的人生轨迹变了,
美国变了,
整个世界也变了......
完稿于2001年10月
再修改于2004年

刊载于《北京青年报》·美国《彼岸》杂志·美国职场杂志等
(照片部分来自张伟·部分来自网络)
 作者  陈屹
中国77级大学生,留美旅居30余年。【陈屹视线】 1999 年伊始于《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周刊》开设近 10 年专栏,出版七本畅销书,其中涉及教育·管理·情感领域的《名校之路》《因缘际会》《不是男人的错》分别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已在主流媒体发表数百万字的纪实作品,访谈数百人系列,其中包括:美国名校校长、世界驻华大使夫人、世界企业精英、留学生群体与名校家庭、海外写作名家等。
【陈屹视线】部分作品链接
西点给我一座桥
留学的误区与陷阱
放弃耶鲁校长职位后的人生之旅
这位硅谷精英20年前已是女神
【留美学子】已发1923期
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脚踏实地· 坚守6年公益分享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