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说得太像真的了”
新冠肺炎疫情下,俄罗斯在街头散养800头狮子,以确保人们待在家里。
能憋气10秒钟,说明“你的呼吸系统没毛病”。
千万别用5G!它会抑制免疫系统,让新冠病毒趁虚而入。
——以上内容,耳熟不?吓人不?但,它们都是谣言。
当地时间2020年4月2日,在英国伯明翰史帕克丘地区,一座移动通讯塔遭到纵火破坏。截至4月中旬,英国利物浦、伯明翰等地多个5G基站和一些提供4G服务的基站(总数逾20个),被烧毁。/Daily Mail
8月10日,《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杂志》发布最新研究指出,与新冠大流行一起席卷全球的,还有“信息大流行(infodemic)”。这一概念于2月时,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率先提出。它是指,存在太多真假难辨的信息,使得人们难以找到可信赖的消息源和可靠指导。
研究第一作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系教授塞弗·伊斯兰姆(Saiful Islam)介绍,虽然各国政府、各大社交和网络平台耗费巨大精力、防谣止谣,但仍有大量假消息躲过重重封锁、疯狂传播。
“我们以2019年12月31日-2020年4月5日为时间跨度,识别出2311个关于病毒和疫情的假消息。”他说。
二千余条假消息呈现五大特征
研究团队包括社会学家、医生、流行病学家和传播学者。来自孟加拉国、日本、泰国、澳大利亚。
塞弗·伊斯兰姆介绍,团队以新冠肺炎、新冠病毒为关键词,在社交媒体“推特”“脸书”,及网络新闻中,广泛撒网。最终汇总信源来自87个国家/地区、涉及25种语言。
分析显示,被筛选出的2000余条“假消息”,具有5大特征。
第一,假消息数量、传播范围,和疫情严峻性成正比。
第一波假信息出现于2020年1月21日-2月13日。第二波浮现于2月14日-3月7日,传播范围甚于此前。第三波假信息发生在3月8日-3月31日,于3月中旬达到顶峰。“从报告数量看,第三波假消息数量最多、传播范围最广。此时,疫情亦在全球多点暴发。”研究人员解释。
第二,假信息第一名:谣言(达2049条,占总数89%)。
另,约7.8%的假消息属于阴谋论。有3.5%是疾病污名化,如因为族裔、感染史、密切接触史等,而诱发歧视。
研究发现,疾病污名化有“时间窗”,主要发生在2月。3月后,随着全球感染加剧、感染人数陡增,污名化逐渐消失。
上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新冠肺炎相关的谣言、阴谋论、疾病污名化信息数量。/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第三,无论性质如何,假消息内容分6类。
1.疾病定义、传播率和死亡率(占总数24%):典型的虚假内容包括,新冠病毒毒株是狂犬病毒的“变异体”;新冠病毒会通过网络信号传播。
2.防疫措施(21%):4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及注射消毒剂、漂白剂。18小时内,“喝消毒剂能防新冠”被广泛传播。至少30人致电纽约市毒物控制局,称自己喝后很不舒服。而在2019年同期,该部门接到的“中毒咨询”,无一例与口服消毒剂相关。
3.治疗方案和治愈情况(19%):在印度,有人组团喝牛尿、洗牛粪澡,声称能治愈新冠。到了印尼,传言称“穿烤得暖烘烘的袜子,生吞芥末,在胸部抹鹅油”,有神效。
4.疾病起源(15%)。
5.与疾病污名化相关的暴力事件(1%)。
6.其他(20%)。
第四,阴谋论“没一句真话”。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2276条文字信息,发现和阴谋论相关的假消息,错误率最高,“是彻头彻尾的假话”。这类假消息最让人愤怒。比如,暗示病毒是人为设计的,刻意挑起民众情绪。
而谣言相关假消息,多是真假掺半的“杂交产物”。
第五,“信息大流行”分布广。
在印度、美国、中国、西班牙、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地,假消息流传较广。
和新冠肺炎相关的谣言、阴谋论、疾病污名化的信息地理分布。颜色越深,说明此类假消息越多。/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为什么人们更相信谣言?
“每每有疾病大流行,都是虚假信息泛滥时。”英国广播公司(BBC)指出,以艾滋病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系列爆炸式新闻甚嚣尘上。包括艾滋病病毒是实验室制造的、艾滋病检测不可靠,喝羊奶能治愈。
BBC称,有些看似无害、试试也无妨的说法,却会诱使人出现虚假的安全感,从而削弱科学防疫策略的可信度。比如,“喝高浓度酒精防新冠”这一谣传,在伊朗被广泛传播。由此造成该国5900多例酒精中毒住院病例、800例死亡和60例失明。
“为什么人们倾向于相信假消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内尔·约翰逊(Neil Johnson)教授和研究团队,以近1亿“脸书”用户为研究对象,希望找到答案。
这些受试者遍布全球,曾围绕各类疫苗接种问题,发表过言论。研究团队按照其发言内容,将之分为3组:1.拥护疫苗接种的人群;2.反对疫苗接种的人群;3.不确定人群。
研究团队有2个发现:第一,反疫苗接种的人群少,但在社交媒体更活跃。在“脸书”上,由这些人创建的讨论组,是拥护疫苗接种人群的3倍。
这意味着,那些不确定是否要接种、上网想找答案的人,看到负面言论的几率更高。从而,他们易被裹挟进反疫苗讨论组,然后被洗脑。
长此以往,反疫苗的讨论群人数越来越多。即使那些拥护疫苗接种的人与之对抗,也会“寡不敌众”。
第二,反疫苗接种者“更健谈”。他们分享的内容,信息量更大、角度多变。这有助于吸引更多摇摆不定者。与之相对的是,拥护疫苗接种的人群正直且客观。他们往往重复分享单一主题内容,即疫苗接种的好处和公共卫生效益。这很难持续引起关注。
此外,BBC援引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心理学讲师埃琳·纽曼(Eryn Newman)的研究称,人们接收、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是造成假消息更易被相信的原因之一。“多数人依靠直觉,来判断信息是否真实。而假消息写作会使用一些简单技巧,如文字配图,使用描述性语言或讲个人故事,提供足够多的细节让你想起某个熟悉的医院、地点。如此一来,大脑处理信息更流畅。这会阻碍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核实消息真实性。当思想流畅,人就会跟着点头。”
2020年7月1日,人们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外,抗议新冠疫苗在当地开展临床研究。抗议者称,有“新闻”显示,该临床研究非常危险,南非民众不能当“小白鼠”。/Gallo Images
阻断谣言:想清楚再转
6月《自然》杂志发文称,普通民众要想规避假消息,是有法可循的。
比如,怀疑那些来源含糊不清的信息。“我有个医生朋友说”“某科学家称”,这样的描述都值得怀疑。
另外,查清事实再转发。
“许多人分享信息时,会加一条‘免责声明’,诸如‘未核实,但……’‘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自己看吧’。他们认为,读者会自我鉴别假消息。事实上,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只管接受、不去辨别。”BBC报道。
3月,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GlobalWebIndex对13个国家进行调查,发现疫情下,67%受访者每天查看新闻报道的次数,明显增加。而有研究显示,假消息被看到的次数越多,越可能被认为属实——即使最初曾持有怀疑态度。
英国牛津大学健康社会学家萨曼莎·范德斯洛特(Samantha Vanderslott)告诉《自然》杂志,科学家们应该走在防假第一线。“分享你的工作和专业知识,并与公众互动,应成为现代科学家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确实会占用你大量时间,但它也能提高你的专业形象。”
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只有智者打破缄默,谣言才会被赶下舆论高地。
参考资料:
1.COVID-19 has fueled more than 2,000 rumor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Live Science
2.COVID-19–Related Infodemic and Its Impact on Public Health: A Global Social Media 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10 August 2020. doi.org/10.4269/ajtmh.20-0812
3.14 coronavirus myths busted by science. Live Science
4.How the ‘Plandemic’ video hoax went viral. The Verge
5.Coronavirus misinformation, and how scientists can help to fight it. Nature
来源:医学界
作者:燕小六

审稿: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责编:潘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