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了。
热播剧《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就是一个典型“剩女”形象。
年近三十,沪漂,大龄单身“精致穷”。不少女生都说,从漫妮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年纪渐长,偶尔告诉自己差不多得了,却打从心底里做不到将就;在大城市打拼多年,见识过更好的世界,就更期待遇见一个完美契合的人。

梁正贤刚刚出场的形象是符合了绝大多数“剩女”的期待的,近可摆脱租房的泥沼、远可出海逃离生活的庸常。
可惜的是,就算他的笑容再好看,海王的心也不会泊岸。

而且,电视剧终究是有比较玛丽苏的一面——在现实中,类似的情感苦恼,应该发生在漫妮二十五岁。
现实生活里,一个三十岁的王漫妮,有多少机会被一个财富自由的翩翩公子追求?又有多大概率,她的家人能为她安排相亲一位年薪百万的投行男?
王漫妮一回家,就被催着相亲
答案是否定的,就算美成江疏影那样也不行。
在最新的剧透里,漫妮的母亲亲自上场,安排起了在老家直接相亲。但是这段催促的台词,跟现实相比,语气还是稍显温柔。
在真实的生活里,在残酷的相亲市场竞争里,三十岁的就是女性的一个坎。
在外界再成功的女性,到了相亲市场里,也许就“不算人”了。
30岁的单身女性说,她爸妈对于招女婿已经“饥不择食”
三十岁,没结婚的女人
现实中的“剩女”过得如何?
这一次,一位以色列导演给出了她的观察——
《中国剩女》,这部纪录片历时四年。
她选了三位拍摄对象,生活在北京的邱华梅、徐敏和蔡琪。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即使“剩女”这个词生活中已经用得少了,但是未婚大龄女性的处境,依旧艰难。
她们在自我的追求和从众中挣扎,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中,在职场和婚恋中两难。
孤立无援。
纪录片给了最多篇幅的是做律师的邱华梅。
“不结婚,一切都没有价值了,是吗?”

在父母和家人的不断加码的伤人言语中,邱华梅哑着嗓子近乎自言自语的问到。

这个在外一副刚劲铁骨,无论如何都不肯露怯后退的女律师,此刻却哭的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34岁的邱华梅,从小山村考到北京某政法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港资企业做律师。

对于地道的山东父亲来说,她的优秀,甚至能弥补家里五个女儿,没有儿子的遗憾。

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邱华梅并能让父母一路为她骄傲下去。

34岁,大龄单身未婚的身份,单身狗,剩女成了她被人指指点点的标签。
同为女性的母亲说:不结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对于女儿的剩,年迈的老父亲会带着让人窒息的失望说:

你到北京考大学,咱农民没钱,我说,我就算卖血,我也要供着你。

你大学毕业之后,爸心里就老自豪,怎么就这个事怎么就不行呢?

你如果不结婚,别人会怎么看我们家?
在老家的厅堂里,嫁不出去的邱华梅成了丢人的笑话。
“剩女”将原本优秀的邱华梅钉上了耻辱柱。

在当下的中国,因为”剩“被否定的几乎一无是处的邱华梅想不通为什么?
仅仅是年纪大了,没结婚,自己怎么就成了任何人都可以嘲笑的存在了?


甚至嫁人生子的村妇亲姐姐会教育她的小孩,叫她光棍姨。

还会跟她说:“咱们村里还有一个光棍,还没有结婚,要不然你跟他结婚好了。”

在和朋友的聚会上,邱华梅和朋友们倾诉着。
我觉得很侮辱的。
我觉得这这、这、这太糟糕了。
言语上极致克制的哽咽吞吐,向友人袒露的同时,也在刻意的吞下了一些什么。

好友也从一开始的还能笑上几句,再到几乎笑不出来的难受。


纪录片里,对于自己的“剩”,邱华梅哭着喊“疼。
就像以前女人裹小脚一样,现在的中国就好像,鞋子就是小那么一号。

你脚多大都得钻在里头,对于那种心很小的女人,可能有个家庭就好的,那穿上去可能就还比较舒服了。

那对我这种脚大的,喜欢到处乱跑了,对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梦想的,我就觉得我的脚太大了,穿不进去,穿上去夹脚,疼。


有车有房的剩女,
在相亲市场上也只配被挑选
因为家人的指责,邱华梅选择了妥协和低头,主动走向了相亲市场。

迎接她的,却是来自相亲市场另一套更加伤人的标准:
30岁女性相亲市场的贬值,是生育的贬值,因为生育的最佳年龄是23~30岁。

在红娘的眼里,邱华梅的择偶标准“受过良好教育,尊重女性”,仿佛是小女孩看童话,白日做梦。

红娘委婉的说着:34岁,大龄,长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这个标准太高,你就不要想着自己状态很好了,这是自欺欺人。”

对于邱华梅的诉求回应,红娘语气十足的客气加委婉,潜台词却都写在脸上:
“你怎么会有这么大胆的想法”和“那娶你干嘛”。


而在北京户口至上的相亲公园,邱华梅的遭遇更是惨不忍睹。

遇到的第一个大爷,张口第一句就是:北京户口吗?

辗转到了一个替儿子找对象的大妈旁边,邱华梅有礼貌的蹲着与对方交谈。

谈了没几句,对方一听到邱华梅女律师的身份,就开始连连推阻。
大妈张口就是:我受不了、律师要是有矛盾就完蛋了。


老人甚至在邱华梅询问儿子职业时,直接打断聊天,表示不想再和她说话。

咱不谈了好吗!咱害怕!你把我这个老太太吓懵了!

最后邱华梅强撑着笑意离开,直到彻底走出人群,才满脸通红,现露出了自己的狼狈。


近些年,关于大龄女性在相亲市场被羞辱贬低的新闻常见报端。

从985毕业,月入3万,在相亲角一文不值到女人过了30岁就像郊区房,男人有钱也不买。

在真实的中国,条件优越,长相漂亮的女博士被嘲笑成“最美郊区房”。

83年出生的海归美女以身试法,跑到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征婚。

在她自己写的相亲广告里,有许多个人亮点,包括英国艺术硕士毕业、一等荣誉学位、性格独立。


大爷大妈们却对这些毫不关心,上来就问:你多大?

当得到“83年”的答案后,大妈脸上的表情非常值得玩味。

那句“噢”和歪头的动作里,至少杂糅了惋惜、怜悯、看笑话多种情绪:


相亲公园里的大爷大妈们,还提出了一些创造力惊人的相亲实用论——

论点一:女的就是房子,年纪轻就是地段好,漂亮就是房型好。
像海归美女这样的情况,在大爷大妈的眼里,就属于房型很好的郊区房,但没人会去买。


论点二:男人就是银行卡,但是女方不能嫌这张卡里钱不多。
因为优秀的女孩太多了,月薪过万的女方看不上月薪3、4千的男方,所以35岁以上的女孩有50%是要终身单身的。


论点三:女生书读多了不好,没男的跟你配对。
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本科毕业就可以了!”老大爷信誓旦旦道。


在相亲市场上,学历水平较高、三十加、经济和人格独立的女性和一穷二白没房没车的光棍一样,都处在鄙视链的最低端。

邱华梅们在相亲市场上,是跳楼打折,价钱好商量,只要能“嫁”出去就成的存在。

不结婚,再幸福都是不幸福
因为大龄单身,邱华梅们被迫过着四面楚歌,被家人软硬兼施,被社会肆意指点的生活。
新闻里,重庆一姑娘因为被家人逼婚,在高速避险道上,抱着方向盘痛哭。


萧山一姑娘,因为30岁没结婚,被人指着鼻子嘲讽,气到住院。

父亲跟同事吵架,被指着鼻子嚷嚷:你女儿30岁了还不嫁人,丢人不丢人?!


62岁的杨丽萍也要被指指点点说“不完整”,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一个子女,到老也享受不到儿孙满堂的快乐,即使再美再优秀也逃不过岁月的摧残。 ”女明星们还有底气可以怼回去,活出自己的人生。
而更多平凡的姑娘们,还要陷在日常的人际关系网中,无法逃离。
原本是家里争气的存在,就这么成了街坊邻里嘴里“你看那谁谁谁家女儿,考上名牌大学又怎样,还不是照样嫁不出去”的笑话。

在互联网上搜素逼婚相关的话题,只言片语的吐槽里都是窒息。

在微博上,逼婚催婚话题的阅读共有3907万的阅读,中国式逼婚的话题下有8.7万的讨论。
“像你这个年龄的女孩子,还没结婚,就是你有问题了。”

“不要再挑了,你就是眼光太高。”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婚都不结”

“这么大还不结婚,就当我没有你这个女儿”

“不结婚,老了我看你怎么办”
27岁女孩儿因未婚整日被父母奚落,父母委曲求全推销女儿,女孩儿不堪重负后自杀,只留下了一封信...

在百度逼婚吧,人们甚至想着互帮互助,假结婚。


在一个街头采访里,在被问到什么时候最累的时候。

一个小姐姐说道:除了工作之外,回答家里面被摧婚的时候,是最累最累的。

我爸感冒了,我上前关心一下,我妈就会说:“对呀,因为你没有结婚啊,所以你爸爸心情不好啊。”

“你爸爸心情不好,身体怎么会好呢?就是这种感觉你知道吗?”

“我妈有一次说,她活了一辈子,怎么会生个女儿嫁都嫁不出去”。

在短片《她们为什么不回家过年》里,“她们”因为大龄未婚不敢回家回家过年:
因为回家,就是催婚、催婚、催婚。

剩着的女性就仿佛是全家的罪人。

在父母“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事”的标准里,婚姻就是摁着孩子的头,也必须要去完成的一个人生结果。
“28岁还没结婚,你其他事情做得再好也等于零。”
阴阳怪气地讽刺,哭着,求着,破口大骂,家就是剩女地狱。

父母的“好孩子”
纪录片里,36岁的蔡琪,北京某大学助理教授,选择了妥协。

速度飞快,一年内,就完成了找男友,结婚,生娃,换定居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操作。

尽管男方比她年纪小很多、尽管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尽管……。

但36岁的她,对于婚姻的看法,已经坦荡荡的,充满了理性。

镜头里,蔡琪说:“男方不嫌弃自己经济方面的问题,已经很不错了”。

早年父亲患病去世曾花了大量医疗费,使得蔡琪家道中落,恋爱受到影响,再转眼就是三十多。


出嫁时,蔡琪的母亲很高兴。

不断的在蔡琪耳边念叨着:“还是应该走常人走过的路 。”

也许是看出了女儿的心绪不平,母亲还补充说“你总是要放弃一些东西,因为这是我们因为千百万年来的习俗”。
从北京到广州,婚后,蔡琪如同游戏升级一般,过上了有丈夫孩子的家庭生活。

再次在工作场合中,谈及婚姻话题,台下的年轻学生对蔡琪提出了质疑:
“为什么你言语之中,会透露出一种结婚就是成功的意味呢?”

台下年轻的女孩们生机蓬勃,纪录片的镜头交错,仿佛是30+的蔡琪在和20+的自己对话。
“没结婚之前,我的生活很有趣,婚后的生活没那么有趣了,甚至无聊,但是更幸福了。”
回答里满是成年人的透彻和体面。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蔡琪步入了婚姻。

就像母亲的期待一样,和所有的正常人一样,过上了“常人”的人生。

人生不止一种正确
按照家庭经济学的理论“一个理性经济人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益,如果婚姻收益超过了单身收益,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结婚,否则就宁愿单身。”
结婚,是最经济理性的选择,也曾是唯一且正确的道路。
但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婚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活着。
一方面,有独立生活、独立赚钱的能力的优秀女性,她们有足够的能力养活自己,对于婚姻的期待和要求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婚姻还意味着买房、生孩子、养孩子、养老人...如此多的负担的婚姻,对于年轻男性来说,同样是不堪肩负的重担。
而且,传统“男高女低”梯度选偶理论仍然在主观上主导着女性的择偶观,绝大多数女性不愿“下嫁”。

北上广里的三高剩女与庞大的光棍数据并不相交
对于这种婚姻观念的转变,美国社会学家Andrew J. Cherlin提出,目前的婚姻意义已经历了3个阶段的流
第一个阶段“制度化婚姻”,这和我们老一代人的想法一致——人们只有在结了婚之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才可以生孩子和养孩子。
而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婚姻开始转变成为第二阶段的“陪伴式婚姻”,人们开始强调夫妻双方不仅是彼此的爱人,更是彼此的朋友。
造成这样的转变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分工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从家务中解脱出来走向社会,和男人一样成为支撑家庭的人而非被供养的人,转变自然而然发生。
而到了近几十年,女性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婚姻的观念又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个人式婚姻”,人们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成长,不支持为了婚姻而牺牲自我。
在最近的几十年间,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文化也不断交融迭代,当前一代的年轻人的婚姻观,已经走到了第二甚至第三阶段的位置。
被污名化的“剩女”,正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父母旧观念,依旧停留在第一阶段。

而在更顽固的观念里,还有一套“什么年纪干什么事,才是正确的人生”的逻辑。

读书,工作,结婚,生娃,还车贷,还房贷,为娃奋斗,工作到老,孩子长大,又一个循环。
所有人都是这么按部就班过来的。

对于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抵触,让上一辈对于当下的改变充满了不认同的偏见。

婚姻成了上一辈与年轻一代斗争最激烈的战场之一。

但是,爱情、婚姻、孩子,这些都应该是人生自然的选择,而不是成全“孝顺”的无奈。
为了逃离家庭催婚的压力,邱华梅选择了去法国留学。在纪录片播出以后,她已顺利毕业,并且找到了理想的伴侣。
“希望有一天,像我父母这样的人能知道,不结婚很正常,不是有病。希望有一天回到家乡,不再有人说,你看那谁谁谁家女儿,考上大学又怎样,还不是照样嫁不出去。”

作者丨 夏二   编辑 | 花木蓝
- END -
号外,号外~
凤凰WEEKLY做视频号啦!
网传杭州杀妻案分尸用了两吨水?
水务公司回应说……
而丈夫许先生,
早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现特别淡定……

文字承载不了的,我们用视频为你呈现 ↓↓↓
时事热点尽在其中,动态视频解析天下大事 ↑↑↑
请各位凰亲国戚给我们捧捧场~
三连支持,鞠躬谢过 (~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