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务个虚,谈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是你的东西,难道你就必须占有和控制吗?
  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废话!如果我不能占有和控制,还算我的东西吗?别人可以借用,我也可以暂时借给他,但借了要还。否则,这还算我的东西吗?
  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假如,我是说假如,这个东西如果控制在你手里,别人的命运就会掌握在你手里了。那么在你完全控制以前,别人一定会拼死反抗的。
  因为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一辈子永远看别人眼色行事。
  这就是个两难困境了:东西的确是我的,但在我完全控制以前,大家都稀里糊涂,谁都别较真。或者说,这个东西实际上在别人手里。但是现在我偏要较真,要完全控制这个物品。但控制了这个物品,对我来说只是增加了一些价值,就算失去也不至于被人控制。但是如果我完全控制了这个物品,等于控制了别人的命运。
  那么,别人会怎么办?
  如果别人力量弱,只能任你所为了。否则,对方一定会找各种理由反对,实在不行就诉诸武力。
  也就是拳头定胜负。
  举个例子。
  五代十国时期,也就是梁唐晋汉周时期,作为后唐的猛将,石敬瑭在灭梁国之战中屡建奇功,逐渐成为大将。后唐由李存勖建立,但他也没搞好,发生了兵变,元气大伤。他死之后,后唐皇帝依次是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
  在发展过程中,石敬瑭手里的军队越来越多,于是李从珂很想削他的兵权。这也很正常,石敬瑭的实力太强了。但是,如果石敬瑭服软,乖乖交出兵权,在当时的残酷年代里很可能被灭族。所以石敬瑭选择了起兵反抗。
  但是,他总担心干不过李从珂。为了增加胜率,他向辽太宗耶律德光求救,表示愿意称臣于契丹,乃至于向辽太宗称“儿,这就是有名的“儿皇帝”。而石敬瑭比辽太宗大十一岁。为了让辽国铁了心站在自己一边,石敬瑭还许诺说:在事成之后把雁门关以北的十六州,这就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当时的辽国已经非常强大,过去参与中原的事儿总是失败(辽国被李存勖打败过好几次),总想报仇,也想扩张领土。一听石敬瑭来联络,辽太宗大喜,帮着石敬瑭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然后吞并了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是大汉奸吗?
  不是。因为他不是汉族人,是沙陀人。而沙陀是西突厥的一支,所以他是突厥人。
  石敬瑭的目的就是生存,就是称王称帝,他才不管历史呢。
  历史上,燕云十六州非常重要,从秦汉开始一直是中央政权的领土。燕云十六州不仅本身非常肥沃,人口众多,是发达的农耕社会,而且有这十六州再加上北边的长城,才能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但是石敬瑭大笔一挥,就这么送给了辽国。
  对于汉族来说,他就是千古罪人。
  直到五百年后的明朝,中原王朝才重新收复燕云十六州。如果不是现在又过了六百多年,我们最恨的奸贼,肯定是石敬瑭。
  辽国当然很高兴。有了这十六州,辽国完全成了半农业、半游牧的大国,北边有骑兵劲旅,南边有丰富物产,辽国的日子太爽了。
  可是等柴荣建立了后周,不认账了。
  柴荣认为石敬瑭卖国求荣,是个大奸贼,他签的协议完全不能认。所以在初步统一中原后,38岁的柴荣率大军北伐,要夺回燕云十六州。
  柴荣很能打,也极有作为,是我国历史上评价很高的皇帝之一。可惜运气不好,在出征半路死了。
  于是不久有了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也很能打,但他的战略是先南后北,完成五代皇帝没有完成的统一大业。他把长江流域和广东的几个地方政权灭掉了,如南唐、钱塘国、南汉,还有湖北的一个小政权,都灭掉了。大宋变得异常强大。
赵匡胤始终没有忘记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他认为在收复以前,必须先平定以晋阳(太原为中心的北汉
。这个小朝廷别看又穷又小,但民风彪悍,太祖打得并不顺利,三次都无功而返。

  北汉虽然越来越弱,但始终都在,以至于让历史学家都不知道怎么办:说五代是“梁唐晋汉周”吧,但这个北汉是后汉的遗存,好像“梁唐晋汉周”中的“汉”还在延续。但是北汉又太小,只能算是一个小国。偏偏又很硬,经历了多次征讨还能顽强地活着。怎么办?干脆算“十国”之一吧。
  赵光义继位后,眼看已经基本被统一的全国,他要干什么呢?
  内部排斥异己,建立自己的势力,这当然是必须的。但有柴荣、赵匡胤的赫赫武功摆在前面,光义总不想落后,于是他发倾国之兵,要灭掉北汉。
  这是公元979年的事。
  宋朝有比北汉雄厚得多的国力和人员,这次是玩命了。因此曾经极其坚强的北汉,在坚持了几个月后,灭亡。
  没办法,差距太大。以前北汉还能拉不少帮手,让别人从别的地方打击后周或宋朝,但现在天下基本被统一,北汉已经没招了,他只能向辽国求救。
  辽国当然不希望北汉灭亡,这是牵制宋朝的一枚棋子。于是辽国派出了两支远征军,但被士气旺盛的宋军击溃。
  灭了北汉还顺便击败了大辽,这让宋太宗的名望如日中天。辽国也看到宋军恐怖的战力,觉得不能轻易招惹宋朝。从此,辽国采取守势。
  但是赵光义可不这么想。他觉得已经统一了中原,下一步该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辽国不可能把已经吞并几十年的燕云十六州让出来,现在的十六州已经是辽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贡献着大笔税收。而且,一旦把燕云十六州还给宋朝,辽国还有什么?农耕地大幅减少,基本上退回游牧大国的状态。
  辽国可能还有一个担心:你现在说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后就不找事儿了,谁敢相信?大宋的军力很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后的国力更强,那时的辽国极有可能成为宋朝案板上的肉。
  也就是说,如果燕云十六州属于辽国,辽国可以和宋抗衡;但如果属于宋朝,辽国的国运将极有可能完全依赖于宋朝君主。
辽国会把自己的国运交给宋朝君主吗?依靠个别宋朝皇帝的仁慈大度生活?不可能的。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尽量摆脱这种命运。就像任何一个人,都不想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
  但北宋说了:历史上燕云十六州始终属于中原王朝,石敬瑭的协议过时无效。
  两国一番短暂的外交,当然失败。
  于是在公元979年,宋太宗在灭北汉后第一次北伐,以惨败告终。
  这次是宋太宗临时起意,觉得击败了辽军,可以趁势进攻辽国,收复故土。
  赵光义还是很努力的。在当皇帝这几年,他一直事必躬亲,而且在行军中率先垂范,鼓舞士卒。有这样的皇帝,大家觉得这又是一个柴荣或赵匡胤,都信心百倍,也愿意奋力死战。
但另一方面,守卫幽州的韩德让以及辽国统治阶层,知道这一仗决不能失败。于是双方在幽州城下打了一场大战!
  平心而论,攻击坚城并不容易,辽国的援军不久就到来,让宋军形势越发不妙。但宋军仍在拼死坚持,场面差不了多少。
  不过,过去一贯高调、貌似率先垂范的赵光义,这次是第一次经历严酷的战场局面。面对势头凶猛的辽军,他,跑了!
  没错,赵光义脱离战场,跑了!腿上还挨了一箭。
  皇帝临阵脱逃,下面的宋军还打什么?于是兵败如山倒。
从此,赵光义再也没上过战场,再也没有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
  回来后,他觉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准备不周全,属于“运气不好”。于是在公元986年发兵三路北伐,史称“雍熙北伐”。这次宋朝做了比以前充分得多的准备,但还是以惨败告终。
  从此,宋朝就被辽朝压着打了。
  历史学家都在猜测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柴荣不死,或者赵匡胤不死,以后能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就算柴荣或赵匡胤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后周/北宋,也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因为此时的辽国国力也很强,也人口众多,也有一大批人才。
  那么,北宋始终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乃至一百多年后再次毁约,和金国合作灭了辽朝(基本上是金国的功劳),又掏了大笔金钱给金国,算是暂时收复了十六州的一部分,对不对呢?
  对此,我的看法是:
总想收复国土,想法是好的,但一定要客观评估各方实力。
  拿北宋来说,赵光义的治国治军水平远逊于赵匡胤,继位之初能以宋朝雄厚的国力灭掉日益破败的北汉,实际上是粘了赵光胤的光。他公元976年继位,还能保持柴荣、赵匡胤的上升势头。但他以为灭了北汉都是他的功劳,好像已经成了超越柴荣、赵匡胤的雄略之主,自信心严重膨胀,于是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而宋朝在幽州城下遭遇重大挫折后,他又成了缩头乌龟。可见他只能驶顺风船,完全不善于驶逆风船。
  假如赵匡胤还在,面对势头蒸蒸日上的大辽,肯定会先积蓄力量。如果有机会(比如辽国内乱),赵匡胤有可能会出手。但如果没机会,他一定会耐心等待的。
  从他“杯酒释兵权
来看,他应该是觉得暂时不能打辽朝,而辽朝暂时也不会来打大宋。

  但也或许,他,以及柴荣、赵光义,都低估了辽朝。因为在他们小时候,辽国几次出兵来打后晋,都被李存勖和李嗣源打败。
  回到燕云十六州,我用它做例子是来说明:
如果不顾客观条件,一定要完全控制名义上属于自己的东西,貌似很强硬,很热血,很政治正确。但这些东西的实际归属,如果可以决定别人或别国的命运,那么,阻力一定非常、非常、非常大。
  我们内心始终要有崇高的理想,但做事时一定要审时度势。
  随意涂抹一篇,不必当真,希望对大家分析宏观局势有帮助。
  关注本号,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