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有话说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很多父母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观念,虽然说并不是所有父母的教育观念都是正确的,并且被大家所认可的,但是不同的教育观念都存在着很多优势,以及可以学习到的地方。
今天带来的是诺妈写的《面对撒泼打滚的孩子,请在他6岁前,给他立好规矩》,公众号是【诺妈叨育儿】,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面对孩子撒泼打滚时的处理态度和方法,一妈觉得写得非常棒,相信对妈妈们有很大帮助和启发!希望你也喜欢这篇文章!
Q:诺妈,我们家孩子现在快2岁了,脾气越来越大,动不动就发脾气,如果不顺从他的意,还躺在地上撒泼打滚。
虽然我内心知道,不能太惯着孩子,这个时候应该引导和教育,但有时候家里老人就会出现,心疼孩子哭,讨好孩子。
有时候在公共场合,觉得公共场合发脾气面子挂不住,我也会很无奈地顺着他的意,满足他的需求。可这样孩子现在越来越难管了,也不尊重大人,想怎样就怎样。
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是不是跟他年龄小有关?
长大后他自己就好了,不用过分焦虑干预呢?
A:不是,这种情况得管,早比晚好。孩子性格培养,取决于6岁之前的有意而为,尽量在6岁前,给他立好规矩。
理性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
撒波打滚哭闹提需求的经历,诺妈跟大多数家长一样,都经历过。
记得诺诺在一岁半的时候,情绪也随着技能的发展,也变得更丰富了。每天不仅会有积极情绪,也会有很多在早期步入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消极情绪。
早期社会化的进程,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个过程,孩子会大量吸收和学习日常生活中接受到和吸收到的知识,进行自我社会化的构建。
这个过程,真的很考验家长的耐心和脾气。
有次,她想要在中饭前吃零食,我说:
吃饭前不吃零食,会影响到你吃饭,如果想吃,可以等到下午睡醒了。
于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解锁了撒波打滚的技能,在地上趟着哭,非得要吃到磨牙棒不可。
那个场面,跟路上故意碰瓷的大妈大爷有点像。忽然在你猝不及防的1秒,连哭带演,非得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然就是活不下去的感觉。
诺妈认为:找到育儿问题的最优解,需要了解行为背后的深层归因。只有这样,才会尽量避免自己的专断主义,学会更理性和智慧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我快速在脑子里思考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原因,和我用怎样的策略处理是最适合的。
1. 想吃零食:孩子的天性
2. 非要在饭前吃零食:也许之前我们没跟孩子讲清楚吃零食的规则
3. 撒波打滚的行为表现:可能是每个孩子天性释放的一部分
4. 撒波打滚的原因:没有学会正确提需求的沟通方式
针对这4个原因,我的处理方式思考是:
1. 吃零食的天性——共情理解,接纳和尊重
2. 吃零食的规律——需要建立,下午3点可以吃一次
3. 撒波打滚的行为表现——我的原则是冷处理干预
4. 撒泼打滚的原因——我需要引导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
于是我就冷静地站在旁边,观察她在地上滚来滚去,还踢腿蹬地,尽情的释放情绪。
哭的过程,诺妈没有打,没有骂,没有讨好孩子,没有说教,也没有离开。
选对策略很重要
诺妈不主张打孩子的方式管教孩子,暴力也许能暂时解决问题,但你永远不知道,暴力制衡下,会不会埋下另一个更可怕的问题隐患。
骂孩子,通常是你无法具备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ta情绪失控的一种表现。
孩子撒泼打滚的时候,这时候最忌讳两种情况。
一、有个猪队友的老公反而来说你。
“妈妈太凶了是不是,把我们宝宝都弄哭了”。
当着孩子的面说妈妈的不是,是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一点。如果夫妻之间有教育孩子理念上的不同或者想法不一样,可以私下讨论,但绝不是当着孩子的面,当场指出对方的不是。
要记住,夫妻应该在一条船上,把孩子那条船更好的引导去走ta今后要航行的道路。
所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用在育儿上也是相通的。
二、有过度心疼孩子的老人把孩子抱走讨好
如果是跟老人同住三代同堂或者四代同堂的家庭,老人看到孩子趟地上的场面,大多数老人第一反应是——心疼。第二反应是——帮腔。
“宝贝儿,地上凉不凉啊,再躺地上一会该着凉感冒了。
“跟妈妈说我们不哭了,我们错了”。瞬即把孩子抱走用其它东西安抚孩子。
为什么不提倡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第三人过度的介入这个过程?
孩子会出现认知系统的认知错误。
这个认知循环系统,让孩子习惯性地以这种方式来索取物质,久而久之,形成溺爱。
昨天跟一个朋友聊天,还聊到为什么现在隔代育儿会有一些难以避免的隔代溺爱问题。
老人爱孩子是一种天性,一方面可能老人年轻的时候,迫于生计,对我们那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是缺乏关注和陪伴的。所以有一种潜在的补偿心理,希望把没有给够的爱,现在有机会了,多给到隔代。
老人也需要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忙碌的年轻人,比较难以顾上对老人的精神陪伴,所以老人需要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体会到被爱和被需要的价值感和归属感需要。
不断满足了孩子当下无理的诉求,孩子很难学会节制、忍耐和换位思考问题。
有一天,需要一旦不被满足了,就会表现出对老人的不尊重。
构建情绪处理认知模型
每个人情绪失控的时候,包括孩子,需要的不是另一个人不停地叨念一堆多么高深的道理,那时候,ta需要的是把委屈和消极的情绪释放过程。
冲动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有时候真的是等待,等待情绪冷静的时候,才能去思考刚才发生了什么,我怎么了,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正面管教里,叫情绪的积极暂停,让坏情绪逐渐暂停,恢复平静后,才能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现状。
在她3岁前的哭闹,我基本是不离开现场的。如果愤然离开把ta扔在角落,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惩罚。
如果你曾经用过的这个方法,回想一下,当时是不是内心有一种惩罚的心态,把孩子扔在一个角落里。
我需要让孩子明白一件事:我理解她的情绪和感受,但不能认同她用这样的方式提需求。不管她经历了什么,我的爱都会陪伴着她,跟她一起面对。无论如何,我都爱她。
她哭闹了几分钟,中途有2次抬起头用眼睛观察我的反应,觉得哭闹无效,自己平静了,起来了。
我用纸巾给她轻轻擦掉眼角的泪花,等她彻底平静后,跟她把刚才发生的事情过程捋了一遍。
然后用共情和和善而坚定地态度告诉孩子:
妈妈理解你想吃零食,妈妈小时候也喜欢吃零食。但是我们之前说好了,饭前不吃零食,下午的时候可以吃一点。
妈妈不喜欢你用这样的方式沟通,因为妈妈需要你的尊重。如果想吃零食,可以跟妈妈表达。
通过这个过程给孩子构建一个正确的认知模式。
 这是让孩子逐渐构建积极情绪的引导过程。
立规矩的注意事项
1. 建议别过早,在1岁半-2岁左右开始。
孩子语言发展有自身的特点,语言发展还不完善前,哭闹是孩子急于表达诉求最常见的方式。
在2岁前,孩子还比较依赖养育者给予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及时满足。饿了渴了尿了,语言发展偏慢的小朋友,还是会着急得嗷嗷大哭来表达情绪。
2岁后,是语言爆发的重要分水岭,孩子的语言表达会逐渐得到快速发展。
当孩子逐渐学会用语言表达需求后,会发现哭闹打滚的方式获取需求满足更好用,就会逐渐选择更快捷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思维思考和语言去表达需求。
2. 控制住你的情绪
对撒泼打滚的娃,大多数父母第一反应是怒,接着是暴怒。情绪失控的时候,请父母们也去情绪积极暂停角安静一会。
这样有助于你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
3. 别左右摇摆,立场不坚定
有的父母会用一种立场左右摇摆不定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撒泼打滚,比如今天心情好了,就顺从,明天心情不好了,就开始吼。
这样孩子并不知道用撒泼打滚哭闹的方式,到底是对的还是不对的。
也很难给孩子传递处理情绪的正确认知方式。
4. 老人们,请在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远离现场
这一点,很重要。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官,这句话说的确实很有道理。因为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知道利弊,知道谁有控子可钻。
当孩子发现哭得越大声,会引来更多的关注和讨好,下一次,这样的哭闹行为会变本加厉,然后还会跟父母处于一种对抗的状态。
长期发展,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对孩子的责任,除了让孩子吃饱穿暖,更有兼顾孩子未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
中科院儿童心理学教授张梅玲老师说:我们要拿什么样的后代留给世界。
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我是一妈,教育学硕士,既是育儿漫画作者,又是婴幼儿规律作息实践者。
【一妞家的事】全宇宙最懂妈妈的育儿漫画。5毛钱绘画功底,画风鬼畜却轻松。
热门文章回顾:
点下“在看”↓↓↓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公民应有的素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