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月牙山研究所
有人问:到底该不该规定博士生必须发SCI文章(甚至规定最低影响因子)才能毕业?
个人感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这是不应该的,很多发达国家很牛逼的大学没有这个要求。
所以我认识的英国博士生毕业的时候有超过50%没有一篇学术期刊论文发表,这是我很谦虚的说,事实上这个数据可能是80%左右。我相信在中国的博士毕业,将近100%的有至少一篇学术期刊论文发表出来。
这是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熊榆发表在《中国日报》上的题为《再议英国博士的含金量》的文章中讲到的。
其实博士毕业没文章在很多发达国家甚至世界顶级学府都很常见。
但是从维护国内公平公正的角度讲却是一个目前必须的。
有点矛盾,我觉得国内大部分情况(尤其是教育领域)权衡利弊后还是会选择倾向于公平公正的一刀切的硬指标。
先谈为什么从科学角度讲不应该,再谈必须。
不应该的第一点。

首先,这样的规定是违反博士培养的初衷和科学发展规律的。

博士的定义是什么?
也就是说培养博士主要是为了培养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既然是科学研究,科学实验,注定有成功有失败,而这种一定要在博士的三五年内要求学生一定要发什么样的论文的要求显然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这不是科学,这样的规定也反科学。我们实验室有个老外UCLA毕业,手上也有几篇不错的文章,我问过他他们毕业的标准要发几分的SCI才能毕业。他的回答是没有这个具体要求,只要你的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同意就可以了,只要你的博士论文自圆其说就可以了。他还反问了我一句,万一你正好做的课题是个有意思的阴性结果,杂志又不收,那怎么毕业?而且据我了解,很多发达国家对于博士毕业没有具体的发表论文要求,但是你的博士大论文要非常严谨,设计、执行、结果等等。我们目前追求的博士毕业要论文从很大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政绩工程,为指标服务。
很多博士毕业后都不再从事科研,只是为了学位和科学的方法学习,这样看来,很多这种规定都是在为发表论文服务,为指标服务。国内觉得没发表SCI博士就不合格,只能说明我们的水平难道low到只能靠SCI这个外物来判定学生的科研水平了吗?我们的学术答辩委员会太流于形式了吗?

其次,这样更加会加剧导师对学生的剥削。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国内导师剥削学生的情况普遍存在!
很多实验室尤其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类的博士所在的实验室,工作时间超长,为了毕业90后头发就开始掉!
学生们一旦不努力,导师们就反问“你不想毕业了!!!”
然而有些导师和实验室本身硬件条件、科研经费就没那么充裕,却要养活那么多人发那么多文章来毕业,这僧多粥少必然导致有些导师利用手中掌握的学生毕业的生杀大权挥舞权利的利剑,一星期只给学生一双手套用的导师见过,实验试剂买回来稀释着用的见过,啥东西都让学生东拼西凑借的也见过,拖延学生论文就是不给其发表等到第四五年才开始投的也见过!太多太多奇葩导师,就是因为手上有这把剑一直悬在学生脖子上!
我认识有些实验室,小文章不发,只发大文章,学校虽然允许两三分就可以毕业,但是导师根本不会允许,这种实验室的学生很多都会读四五年,去熬一篇大文章出来,这种实验室的学生想三年正常毕业的学生基本是天方夜谭!
国外做研究主力是博后,用签证剥削,国内是博士,用毕业压迫.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恃强凌弱!
学术圈食物链就是大老板压榨小老板,小老板再去压迫学生!
江苏最近出台了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相当于政策层面给学生保驾护航了吧!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能不能落实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除非哪天出现了某些导师因为做了违反上述任何一条规定而被严惩的事情,小的内部教育、通报批评都不算的,必须大如丢饭碗这种,但是你觉得会吗?

再者,会降低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助长学术不端。

别看近年来国内高端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其实没有这个要求,我们可以做的更好。很多人觉得,我们如果取消这个规定,国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会下降,这个大错特错!数量肯定可能有些下降,因为我们灌水论文实在太多了,但是质量肯定会上升!上文中UCLA也并没有因为没有要求SCI毕业而掉出世界牛逼大学排行榜!
导师要承受申请经费、维护实验室运转的压力,学生为了毕业通过答辩委员会考核,在社会上立足之地出人头地,自然也会努力!有这种压力在,不用对学生有论文要求,追求的人自然追求,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一味地用指标压,会维持很长时间的恶性循环才会进入良性循环,这个对学校、国家发展都是不好的!
我们在水刊灌了太多的水
我们国家一些博士迫于毕业压力的造假、买论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撤稿事件频发,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根本在哪里?
我们的同行评议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一(我国台湾地区排名第二)!
所以,综上所述,这种要求是不好的。但是,SCI这个指标可是很多单位和导师的钱袋子,一时半会这个紧箍咒去不掉的!
加油吧,博士们!
希望你们毕业的时候不是只会打论文的人!
接下来我们谈为什么目前的大环境下是必须的
其实很简单的原因:关乎公平公正。
前一段时间,科技部等五部门开展专项行动革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饱受诟病但又难以革除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现象,今后有望改观。
然而其实这个四唯大家心里是“想去又不想去”,是非常矛盾的心理!
不去除吧,知晓其众多弊端被其束缚,去除吧,感觉如果不能使用客观指标国内人情社会,会导致不公平不公正的泛滥,自己无法和既得利益者相争!
这个规定刚出来,大家既开心又担忧,马上就有院士提出担心
很多科研工作者也提出了担忧,大家就怕“唯论文”变成了“唯关系”,唯论文自己还可以操作,唯关系就很难了。
博士研究生毕业也是一样的,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很多权贵以前可以特权入学然后混毕业,如果没有这种硬性指标,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加泛滥。学术委员会和发表委员会迫于各种压力放水,最后追查起来如果对方势力足够大或者钱足够多到可以摆平一切,这种情况会愈演愈烈!
当然除了权贵,还有人情啊!七大姑八大姨家的,这个朋友介绍来的等等不啦不啦。
如果没有了硬指标,让谁毕业不让谁毕业,到时候导师和委员会的人可能会成为热门贿赂对象吧!有了硬指标之至少可以对质。
近日提到的取消“四唯”中也包括整改“研究生毕业标准”这一块。
不得不说国内的人情社会和一些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基金分配部门的公信力如果不足以做到服众,让大家觉得足够公开透明的话,普通人的质疑会一直存在。
不过,改革终究是要有阵痛的,我也支持五部门的联合清理“四唯”行动,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科研工作者,希望不要再只是喊口号,不要再只是为了应付上级出台一个暂时看起来有效其实长远无益的措施!希望能够真正破除科学发展的一些枷锁,真正出台有利于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政策与措施,从制度层面帮助大家打消对于可能不公平评价的质疑!
想让科学回归科学,教育回归教育,很难只是简单的考虑这个问题的本身,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需要全面理性的分析这个问题!
祝天下正在努力的博士们都能顺利毕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