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杭州医才园
作者:Gwen,985/211高校+香港理工大学学习经历,RN,BSN, MSN, 浙大附院2年工作经验,sci论文累积影响因子5+,2017年考取浙大护理学博士。
浙大目前临床方向大部分是考试,部分是申请考核, 2018年上海交大已经全面改为申请考核制,浙大暂未公布。按照个人根据浙大医学院公布的招生计划和录取名单计算,2017年浙大医学院共计招收博士355人,其中统招生(包含交叉学科)207人,除去交叉学科统招生159人录取,录取比是45%,总考录比是58%.浙大医学院官网的说明是直博和连读占比60%,感觉还是蛮靠谱的。所以筒子们加油吧!
选导师
哇,这么多导师那不是so easy?no no no。实际情况是浙大每年的名额都很俏,也不是所有导师都可以分到名额,而且浙大的招生名额是包含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每年硕士研究生的推免先开始,包括直博生!包括直博生!包括直博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然后10月底就会在浙大医学院网上公示,一般公示通知题目是“医学院关于公示推荐免试生(含硕士、直博)及2017硕士招生名额的说明)。里面就有已录用直博生和相应导师的名字。
所以看到已有直博生招进来的导师就可以忽略了,基本不会再招统招生,除非是大牛或者老板愿意自己掏钱养,需要跟导师事先确认。
硕博连读是和统招博士一起面试的,每年统招pk掉连读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一定联系导师的时候要问清楚,是否有自己的学生转博。
不少人不积极搜集信息,而且导师也是复试线出来以后才确定分配名额的(出成绩以后把自己的分数再email老师一下,之前联系的不一定作数,万一自己心仪的学生初试线没过呢?)。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些战友准备工作不充分,报名前联系老师欢迎报考,初试上线以后结果导师没名额了,虽然有点儿悲催,但是尚有峰回路转之机,综合自身实力参加复试。
招考基本上分为选导师-报名-初试-复试-拟录取-发放通知书这么几步.
1.导师名单:
每年7月浙大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生教育-学科与导师,会公示第二年的研究生导师名单。2018年导师已公布,此时也许决定报考浙大还有些早,可以把自己方向的专业导师名录过一下,查查学科专长和成果,找一下联系方式(医学院网站-导师介绍,或者导师论文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都可以喔)
2.报名:
一般在11月中下旬到12初开始报名,报名通知见浙大研招网,浙大医学院原则上不招收在职博士,报名专业博士需要有执业资格,而且专博不录取也不能转科博喔!在报名系统里手机号注册报名,填好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奖惩、论文情况等就好了,交报名费120元。
需要选择报考专业、报考导师、初试专业基础课科目(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三选一)。相关参考书详见浙大医学院网站。打印准考证一般在初试考试前10天左右,浙大研招网有通知,在报名后台下载打印,记得保存pdf备份,以备不时之需。考试前一天可以看考场、试听力耳机。
3,初试:
初试时间一般在三月的第二个周六,一天考完,比较人性化,英语+专业基础课。一个月左右可以查询成绩。其中英语成绩为总成绩(听力成绩),医学院单独划线专业课、英语总成绩、英语听力成绩,三门都上线才可以参加复试,近几年僧多粥少不存在破格的情况。如果觉得这分有点儿不可思议,可以申请核查分数(只能核算总分加分是否有误,不核判分情况),意义不大。
4,复试:
1)资格审查:浙大紫金港校区,必须本人,需携带身份证及复印件、应届生研究生证及复印件、应届生资格保证书(确保可以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往届生学位证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最好带着初试准考证,因为需要准考证号。资格审查通过后有张回执,要保存好学科复试时给学科秘书。
2)体检:一般在复试期间进行,在浙大校医院进行,不需要空腹,包括抽血、x线,内外科普通检查,需要注意的是查体结束以后需要体检发票盖章体检已做,这张发票要保留好,复试的时候交给学科秘书,证明已经参加体检。
3)学科复试:需要提前准备两位教授或主任医生的推荐信,复试的时候提交给学科秘书,必须手写并且密封在信封里签字。如果你是非应届的考生,记得提前回母校拉硕士成绩单,不要耽误复试。
小贴士:
如果你过了初试,但是本专业的直博生+硕博连读申请已经远远超过了计划招生数,如果你成绩不错(特别是英语),而且实验室技术好,有sci加持在身,就不要放弃。
以2017年肿瘤学录取为例,原计划录取数13人,初试上线共24人(直博生6人,硕博连读申请6人,统考生12人),实际录取18+3人(直博生6人,硕博连读3人,统考生9人,交叉学科3人)。
先联系专业导师询问是否有名额(有的导师会申请交叉学科培养,这部分医学院今年录取了48人!),如果没有名额就赶紧联系调剂专业,天无绝人之路,而且每年还有统考生把硕博连读的挤掉,浙大还是非常公平的。
愿金秋相逢,若年后,红袍加身。既是祝福,也是自勉!
注:本文转自杭州医才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学术分享之用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