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献》是由《巴蜀全书》编纂组独家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刊载蜀学、巴蜀文献、巴蜀文史、巴蜀历史人物(包括采访、自传、评传等)及其他巴蜀文化相关研究的文章,旨在弘扬巴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及时报道《巴蜀全书》的编纂情况。《巴蜀文献》热忱欢迎海内外学者赐稿。现将相关事宜公告于下:
一、来稿须未曾在任何公开出版物或网站上发表过,字数以8000~15000字为宜。文稿内容包括:文章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关键词、摘要、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并请另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邮编、学位、职称、研究方向等)。
二、统一使用简体字,引文标注采用当页脚注形式,用阿拉伯圈码数字(①②③……)统一编码,编码置于引文右上角。具体格式是:
1.现代专著,依著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标注。例如,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9页。
2.古籍类,依著者、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标注。例如:
(汉)董仲舒著,xxx校点:《春秋繁露》卷五《重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页。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析出文献,依作者、析出篇名、文集题名、卷次、页码、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标注。例如,列宁:《新生的中国》,见《列宁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8页。
4.期刊文章,依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年期、页码标注。例如:
曾毅平:《再论汉语修辞学的显科学化》,《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叶舒宪:《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后文学时代的文学研究展望》,《东方丛刊》第3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6页。
5.报纸文章,依作者、文献题名、报名、日期标注。例如,周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民日报》1979-05-07第X版。
6.西文书名、刊名采用斜体,文章篇名用双引号。例如,Parrick H. Hutton,“The Role of Memory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History and Theory 30(1991), 59.
7.文后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参考或借鉴,凡征引过的文献已在注解中注明者,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说明:凡同篇文章中脚注,再次出现时,请不要省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等。
三、本刊对来稿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凡在寄出后的三个月内(以当地邮戳为准)未接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在此期限内,若因一稿多投产生不良后果,概由作者负责。
四、来稿文责自负,但本刊有权删改;重大删改当与作者商量,不愿删改者请注明。
 五、稿件一经采用发表,即付稿酬。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稿费一次性付清,优稿优酬。
六、来稿请同时发送word和PDF版至:[email protected]
《巴蜀文献》编辑部
2019年3月
法研在线郑重提醒:期刊邮箱可能被盗,请在投稿之前去期刊社官网核对投稿邮箱是否发生变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