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无才姐
万万没想到,我这辈子会为一部日记痴迷
这部日记还是个钢铁直男写的。
要知道,我早已
过了追爱豆的年纪
,过尽千帆,目光如炬。

泪点比喜马拉雅山还高。
谁煽情,我扇谁。
但是这些天我出现了严重的追星症状
心潮澎湃,寝食难安,上网把这个男人的信息查了个底朝天
他叫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有两个身份:英国海军军官极地探险家
我不是制服控,也不爱探险,早上坚持喝粥,绝不崇洋媚外。

但我现在单方面宣布他成为我的
偶像

偶遇一次三生有幸的对象。
尽管偶遇的只有他的文字,和故事
斯科特颜值一般
传记文学之王茨威格是这样描写他的:
他的脸庞与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酷、刚毅、毫无肌肉表情,似乎已被收心内视的能量冻得异常僵硬。

青灰色的眼睛,紧闭的嘴唇,在这张面孔之上,既没有源自意志和现实世界意识的一丝一毫具有浪漫色彩的线条,也没有一丝一毫喜悦的荣光。
不仅相貌平平,还没啥表情。

“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也不知道英国人心里怎么想
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
斯科特
文采也一般

对此茨威格的评价是这样的:
他的文章属于某一类英语文章。毫不晦涩,也没有过分华丽的词藻,写得快速而稳妥。
他的文体清楚明白和精确无误,犹如一份报告一样,紧紧地抓住事实真相,且没有一丝一毫的幻想。
通俗是很通俗,无趣也是真无趣。

“犹如一份报告一样”,确定是钢铁直男没错了。
那么他在日记里到底写了什么,不仅轰动了世界,还
撼动了我坚硬的小心脏?
斯科特日记
记录了
自己带领探险队到达南极极点的
全过程

所以这是一部满满正能量、宣扬英雄事迹的日记吗?

不。
这只是一部倒霉蛋日记。
斯科特最终并没有如愿以偿,把大英帝国的旗帜第一个插在南极点上。
而且在归来的途中,他和他的队友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斯科特没有机会看到这部日记出版。
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铅笔滑落在身边时,他甚至不确定自己的日记会不会被人们发现。
他不会想到自己的日记点亮了多少人的人生
更不会想到,对于这样一个失败者,国王竟然献上了自己的膝盖
斯科特以为自己与伟大擦身而过,却不知道自己重新定义了伟大
属于倒霉蛋的伟大。
位于新西兰基督城的斯科特雕像
探险这件事我相信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毕竟在我们的时代探险就是一种自虐式旅游,属于城里人真会玩系列
但是在二十世纪初,南极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地球上最后的处女地。
斯科特的梦想是成为第一个到达极点的人,并带回舌羊齿化石验证达尔文的进化论
更重要的是,他要为自己的祖国争取至高无上的荣耀,让大英帝国永载史册
那是个千万年来从未有人类到达的地方,我就问你刺激不刺激?
早在
1901年
,30出头的斯科特作为探险队长组织“发现号”初登南极,并和队友沙克尔顿向极点冲击,结果因为坏血症在南纬82度16分返回,
功亏一篑

但是钢铁直男不愧是钢铁直男,九年后他重新开始装备一支探险队
遇到资金问题,他耿直地奉献上了自己的财产,并
因此而负债

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儿子,斯科特船长于1910年6月1日义无反顾地指挥着他那艘奇异的轮船,再一次向南极进发
他翻开了日记本的第一页,伴随着日出和星光,风暴和巨浪,在船头飘扬的英国国旗下,一页一页写了下去。
皇家地理协会对于此次探险的期望是以科学研究为主,对到达极点不作要求。
但是斯科特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到达极点,确保大英帝国获得这个荣誉。
离港的特拉诺瓦号轮船
事实上,此时其它国家也对南极虎视眈眈,探险家们正在蠢蠢欲动。

比如,他有个强劲的对手,挪威的阿蒙森
阿蒙森不仅强悍,而且鸡贼
1910年8月9日,当阿蒙森的轮船离开挪威时,所有媒体包括他的探险队员都以为他的目标是北极
轮船先向南行驶,因为当时巴拿马运河正在开凿,去北极必须绕过南美洲,所以这一举动并未引起外界怀疑。
到达非洲的马德拉群岛时,阿蒙森上岸拍了一份电报,此时所有人才如梦初醒,他们真正的目标是南极
玩了一手声东击西之后,两个探险家的实力之争、两个国家的荣誉之争已经悄然拉开序幕
而此时的斯科特对一切毫不知情
阿蒙森(左)与斯科特(右)
斯科特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倒霉蛋气质
他的“特拉诺瓦号”在从新西兰去南极的途中被浮冰围困了20天,直接导致预留的过冬准备时间被迫压缩,还在卸货时失去了一只落入海里的拖拉机。
而幸运的阿蒙森虽然晚两个月出发,却更早到达南极,一切就绪开始养精蓄锐。
斯科特赶在冬天之前仓促建立了营地、设置了补给站,并在日常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等待夏天到来,向极点进发。
终于有一天,他的探险小分队发现了阿蒙森的营地,这个营地距离极点的距离竟然比他们近了110公里!
斯科特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比严寒更残酷的是国家荣誉的争夺之战。
但他没有气馁。
“为了我的祖国荣誉,振作起来!”
他在日记中写下这句话。
阿蒙森
这个名字在他的日记中
只出现过一次
,从此便再也没有出现过。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险队在南极微弱苍白的夏季阳光中启程了。
他们分成各个小队,最初有30来个人,接着成为20来个人、10来个人,所有人都是为了最后的小组冲刺南极,其余人分批折返到营地等待。
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选中,成为最后冲刺小组的一员。
他们披着兽皮,牵着矮种马,冒着呼啸的风雪,越过冰障,翻过冰川,登上冰原,一路艰苦跋涉。
始终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那个男人,就是斯科特。
恶劣的天气一直伴随着他们。
在南极本该最暖和的12月初,他们遇到了“平生见到的最大暴风雪”,举步维艰,不得不延长每天的行军时间。
团队中有人患上了雪盲症,有人冻伤了四肢,而那些驮着装备的矮种马也变得羸弱不堪。
12月30日,他们抵达了南纬87度,在这里,最后选出的
5人小分队将继续向极点挺近
,剩下的人原路折返。

之后几天的日记显得越来越不平静,危险令人不安,期待令人兴奋。
只要再走上150公里就可以抵达极点了,但是如果再这样继续走下去的话我们要坚持不住了。”
“再有137公里就可以到达极点了,可是对于我们来说,这段路程将会变得极其艰难。”
“距离极点只有仅仅94公里了!即使我们无法成功到达那里,也已经极为靠近了。”
“还只剩下微不足道的50公里了,无论如何,我们都一定要抵达那里!”
1912年1月16日
“情绪高涨”
,日记里这样写道。

迫切的心情驱使他们早早钻出了睡袋,提前出发,兴高采烈地走在渺无人烟的白色荒原上,目标已经唾手可得,人类决定性的壮举即将完成。
突然间,
雪地上一个小小的黑点引起了他们的不安。
可怕的念头让所有人都不住地战栗,甚至没有人敢说出自己的猜测。
不一会儿,一面黑色的旗帜彻底打消了他们的最后一丝幻想,周围那些雪橇板和狗爪的痕迹揭开了真相: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
这个数千年来从未被世人看到过的地球极点竟然在
15天之内被人发现了两次
,而斯科特一行恰恰是第二拨。

对人类历史来说,第一次意味着一切,而第二次什么都不是。
“所有这些痛苦忧愁、所有这些艰难困苦、所有这些折磨烦恼——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斯科特在日记里写道,“除了这些梦想,什么都不为,而现在梦想已经彻底破灭了。”
他们在绝望中继续艰难前行,一言不发,没有人试图去安慰别人。
斯科特日记(1912年1月16日)
1月18日,他们
终于到达了极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与前几天那种恐怖的单调乏味毫无差别。”——这就是斯科特对这块伤心地的全部描述。
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在风中肆意飘扬的挪威国旗,和阿蒙森为了防止自己遭遇不测而留下的、委托后来者交给挪威国王的信函
斯科特把“姗姗来迟的英国国旗”插在了阿蒙森的胜利标志旁边,并且接受了那个冷酷无情的使命:把这个击碎自己梦想的男人的信函带回去。
“归途令我无比恐惧。”不详的预感笼罩着他。
在返回的途中,各种危险增加了十倍。
指南针已经不起作用,他们必须十分注意,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行走路线一丝一毫。
否则他们将错过设置的各个补给点,得不到食物、衣物和燃料,直接导致必然的死亡。
于此同时,他们的躯体已经疲惫不堪,而胜利果实被攫取的巨大失落瓦解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
后面几天的日记惊心动魄。
天气越来越糟,南极的冬天比往常来得更早。
风暴、饥饿、冻伤、雪盲、疲劳折磨着这些默默归来的探险家们。
他们之中最身强力壮的
埃文斯首先崩溃
了,出现了精神异常的症状,于2月17日深夜不幸去世。

另一名成员奥茨的脚趾已经冻烂,斯科特每天都在日记中记录他的伤势。
多灾多难的奥茨已经意识自己将会严重拖累行程,给自己的朋友们带来灾难。
一天早晨,外面飓风怒吼。奥茨突然站了起来,对朋友们说道:“我要去外面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
其余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却只能在绝望中怀着敬畏的心情,看着这位骑士走向风雪,拥抱死亡
剩下的三个人又向前走了30公里,于3月20日扎下最后一个营地。
接下来的九天暴风雪异常猛烈,他们无法离开帐篷。
没有食物,燃料耗尽,温度计指向零下40度。
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与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奇迹已经远离。
3月29日,他们决定不再迈步迎向灾难,各自缓缓地爬进睡袋,平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极地分队返程死亡点
斯科特船长在自己濒临死亡之际,用冻僵的手指给这个世界上深爱的人写信。
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信,此刻他仍然对自己的决定无怨无悔:
“我如何才能向你叙述有关这次长途跋涉的所有一切呢,它绝对要比舒适安逸地呆坐在家里只知道好上多少!”
他给自己的母亲、其他两位队友的母亲写信,以自己坚定有力、甚至超凡脱俗的情感去安慰她们,告诉她们为了这一瞬间的伟大,即使覆灭也同样值得纪念。
他给自己的朋友们写信:
“我不知道,我是否曾算是一位伟大的发现者,可是我们的结局将会证明,我们民族这种勇敢的大无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忍耐力依然没有消失殆尽。”
他给一位最要好的朋友写道:
“在我一生中从未遇见任何一个人,可以如您这般令我钦佩和爱戴,而我却从未向您表达过,您的友情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给予了我这么多,而我却什么都无法给您。”
他还给自己的祖国写了最后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他列举了导致行动失败的种种不幸和意外,恳请英国人民看在上帝的份上照顾好自己的亲人。

斯科特最后的笔迹
在这封信的结尾,他
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话:
“我们这么做是冒险的,我们深知这点,运气没有在我们这边,这都是天意,我们没什么可抱怨,只能努力到最后一刻...如果我们得以幸存,我将向世人讲述我的同伴的毅力、进取和勇气,并将以此激励每一个英国人。我们的遗骸和这些潦草的便条也将一定会讲述我们的故事,而且我们富强的祖国会证明,一定会证明,那些支持著我们的人的信心没有被辜负。”

直到最后一刻,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直到铅笔从他那僵硬的手中滑落下来为止,斯科特船长始终在撰写自己的日记。
作为最后一篇日记,他写道:“请把这本日记交给我的妻子!”
可是紧接着,他划掉了“我的妻子”,在上面写下了恐怖的字眼:“我的遗孀”
1912年11月12日,救援队找到了三位英雄的遗体。

斯科特像兄弟般拥抱着另一位队员威尔特,身边还有那个夺走他所有荣耀的对手阿蒙森委托带回的信函,和十公斤舌羊齿化石标本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跋涉中,他们仍然没有丢弃这些东西
这些遗物被救援队带回,而斯科特船长的遗体永远地留在了南极,那片埋藏着他所有的梦想与悲欢的土地上。
斯科特船长等人的遗体被就地埋葬
斯科特的探险队在旅程中拍下的
照片和影像
被带回到本土,
出现在公众面前

斯科特的日记和信函迅速传遍了世界,英国人把他当做自己的民族英雄。
在帝国的主教座堂里,国王下跪为这些英雄做祷告。
一个失败者的故事,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
位于南地极的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以他和他的竞争者命名的,剑桥大学的斯科特极地研究中心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纪念他,小行星876(876 Scott)以他的名字命名。
传记文学之王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立传,却甘愿为斯科特奉献最细腻的笔触、最精彩的文字和最慷慨的赞美。
在刻着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名字的大十字架上,世人能看到大诗人尼丁生在《尤利西斯》中的不朽名句:
“去奋斗,去追求,去发现,永不屈服。”
The Observation Hill上的十字架
在刚过去不久的复活节中,最美好的事莫过于读到了斯科特日记。
关于生,关于死,关于理想,关于奋斗,关于爱,关于忠诚。。。难以置信,我竟然在一个男人身上找到了所有的答案
在因疫情禁足、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斯科特的探险队在营地等待夏天到来时所做的点点滴滴。
他们点着发出白色暖光的电石灯,听着留声机里播放的歌声,看着电影放映机里的幻灯投影,做着各种气象学观测和物理学实验
他们轮流做报告,交流着20世纪最新的研究成果,把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别人
他们出版发行了《南极小报》,里面充满各种迷你笑话,幽默诙谐。
他们学会了滑雪和驯狗,欢度节日。
南极的冬天长达五个多月,黑暗无边无际,巨大的极度孤寂感四处弥漫。
但是这些心怀梦想的人们毫无怨言地坚持着
他们的身后,是亲人,是同胞,是自己伟大的祖国。
他们的每一天都不曾虚度
这样每一天都值得被记录的人生,愿你我也能拥有。
只有正经人写的日记,才会被世界铭记。
话题TOPIC
让你印象深刻的日记是哪一本?
来留言区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无才姐,侵权必究。如需开通白名单,请联系小助手微信:wucai6de01。
往期回顾
好人何苦为难好人
08
04-2020
我要把全身的功力传给你
01
04-2020
比网课更可怕的是没有网课
25
03-2020
完整行动计划
18
03-2020
离开还是坚守?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我知道你“在看”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