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无才姐
在无才姐上一篇《千万,千万别对小孩进行财商教育》中,记录了两个德国长大的小孩接触了财商教育后令人喷饭又称奇的故事,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
西方财商教育,向来是一个神秘又热门的话题。巴菲特四岁卖口香糖、伊万卡卖柠檬水、克罗克从小在快餐店打工最终创立麦当劳的轶事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商业大佬是怎样养成的?
财商教育真的可以教人发财吗?
为了证明我们是一个正经的公众号,无才姐决定深入地挖掘下去,正经地写一写这个话题。
01
钱是什么,从哪里来
通常孩子三岁以后就会开始对金钱产生兴趣,知道这是个好东西。
此时中国家长的态度往往会出现两极一种避重就轻,认为钱不是小孩要操心的事;另一种大肆渲染,认为经济头脑要从娃娃抓起。
西方家长的态度和他们对待性教育的态度一样,坦然面对,坦然解释。他们认为物质欲望与人类的其它欲望一样与生俱来,回避不了也压抑不得,不如理性引导。
经济学出身的无才姐更是跟两只妞深入浅出地把印钞厂、央行、货币发行与流通、社会分配体系以及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来源盘了个遍,让她们明白钱是什么,爸爸妈妈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对于家里的财务状况,德国家长也会向孩子如实相告,自己经济上无法承受的东西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我们买不起。在他们的观念里,父母有养育孩子的义务,但没有提供奢侈生活的义务。父母对孩子付出了物质和爱, 就不应该感到自责和羞愧。如果孩子有除了温饱之外的其它需求,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只有明白了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劳动创造价值而得到的报酬,孩子才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对物质有珍惜的意识
只有明白父母没有义务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愿望,孩子自己的人生才有更多的目标和动力。
据我观察,德国孩子
对待物质的态度普遍比较理性和克制。
在德国,几乎见不到在商场里闹着要买这买那的孩子,也很难见到对新玩具索求无度毫不珍惜的孩子,二手市场非常普遍,很少见到德国孩子攀比谁的东西更贵,或者谁的家里更有钱。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停留在表面。
要让孩子对金钱有更深刻的认识,必须启动零花钱机制。
02
零花钱机制
德国人对零花钱是认真的。
给大麦麦小学报名的那一天,我在秘书处得到了一本免费赠送的小册子,里面有给家长的关于零花钱的N条建议。
建议一, 金额不宜过多或过少
孩子可支配的钱太多,对价格就不够敏感,容易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可支配的钱太少,处处捉衿见肘,零花钱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确定零花钱金额时应该参考周边行情,避免差距过于悬殊而引起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其金钱观的形成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随着年龄的增长,零花钱应该适当调整,以满足更高年龄的物质需要。
建议二,间隔不宜过长或过短
间隔太短家长浪费精力,间隔太长小孩没有耐心。通常为每周一次为宜,按时发放,形成规律。
建议三,家长对零花钱的用途不予干预
给了零花钱又不让花,不如不给。给了零花钱又要规定怎么花,不如把钱放回自己的口袋。

给孩子零花钱的目的,是让他们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去了解市场价格,体会如何把钱花在恰当的地方,以及决定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试错是必经之路。小孩刚刚接触到钱时,几乎一定会挥霍,一定会买些“没用的东西”,一定会嘴馋买到自己破产。如果不走弯路,他们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直路。
越是不敢放手,越是时时不忘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孩子越体会不到自由选择的乐趣,压抑的欲望往往会在成年后爆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从小被灌输勤俭节约的孩子长大后更喜欢买买买。
事实证明,大麦麦和小米米在肆意挥霍了几次之后很快就进入了节俭模式,买东西一定要货比三家,考虑良久。而一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摸一摸就会很快放弃。
建议四,大额零花钱存入专门账户
亲朋好友给的红包如果金额超过孩子可支配的范围,建议存入孩子的专属账户。

德国银行有专门面向儿童的储蓄账户,配银行卡,可设置极低的每月刷卡限额。德国家长通常会将政府每月发放的儿童金一并存入,用于孩子十七岁时考驾照和买车。
“压岁钱我们先帮你存着”是无才姐这代人小时候听到的著名谎言。但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专属账户,这个问题就有了正大光明的处理方式。
在物质条件优裕的现代家庭,家长最头痛的就是孩子喜新厌旧,相互攀比。零花钱机制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自从大麦麦和小米米有了自己的零花钱,想要的东西都会量入为出,自己存钱自己买,再也不会吵着让父母买了。
03
家务的意义
与一心希望孩子专注于学习的中国家长不同,在西方国家,孩子学习可以不好,家务却不能不做。
大麦麦和小米米在幼儿园的时候,九个月就被训练自己刷牙,十一个月自己吃饭,从学会直立行走的那一天起,就被分配各种劳动任务,从收拾玩具到帮老师摆餐具、擦桌子,到再大一点的花园和厨房劳动。

我们曾经的德国邻居有五个孩子数只宠物,家中井然有序,每个孩子按年龄大小分配各种家务包括照顾宠物,父母仍有精力健身和发展业余爱好。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
其实,儿童从很小开始就会表现出对家务劳动的新奇和参与意识,但是因为能力问题经常帮忙不成反添乱。如果父母怕麻烦而予以制止,一旦过了这个劲头,就很难再培养他们对家务的热情。德国人的不怕麻烦为他们今后的省心省力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说做家务是财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一, 只有亲身体会了劳动的辛苦,才会明白父母对家庭的付出,从而懂得金钱背后凝聚的价值。
第二, 家务劳动技术含量最低,家政人员属于低收入阶层,而高收入行业有着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门槛。只有明白这一点,才会懂得学习的附加价值,才会把自己将来想要的生活和现在需要作出的努力结合起来,学习才会更有动力,财商也才会拥有更高的格局。
第三, 一屋不扫却要闯天下,这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创业的最大笑话。从小事事由父母代劳的孩子,长大后与现实世界磨合的过程是相当痛苦的,骨子里缺乏的独立意识和坚毅品质很难在成年后培养起来。
在中国,让学习繁忙的孩子做家务是有一定争议的,会被看作是老母亲故意偷懒和对孩子照顾不周,是
“不够贤惠”的实锤
。每当无才姐骄傲地告诉别人,大麦麦和小米米从小就自己收拾房间和书包,还要帮我做家务时,国内的朋友们总会心疼她们一秒钟,国内的老人们总会鄙视我一分钟,而我都会
淡定地承认,是的,我就是懒。
我就是懒,我不会照顾她们一辈子,我还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我希望她们独立,希望她们放飞,希望她们自己去体验这个世界,创造自己的价值。
对家长来说,有人享受被依赖的感觉,喜欢鞠躬尽瘁的付出感,那是他们的选择。如果你不是,那就要及时放手,享受彼此独立成长的快乐。
而对孩子来说,独立意味着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更多的人生选择,始终是一条最宽阔的道路。
04
打工的秘密
无才姐刚来德国留学时,家里千叮咛万嘱咐:专心学习,不要打工,早点毕业找份好工作比什么都强。
然而
事实却是
,如果大学期间没有在企业打工实习的经历,毕业后是很难找到工作的。其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相当于一张白纸,没有企业愿意冒这个风险。

打工,是德国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自从有了零花钱机制,孩子们就清楚了父母对自己的义务界限是在哪里,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自己攒钱才能获得。
大麦麦和小米米很小的时候,邻居家上中学的大女儿正好想买一辆自行车,于是谈好了时薪就常来照看她们,经验之丰富,手法之老道,令人叹服。她在我们那片居住区照顾孩子口碑很好,很快就如愿以偿,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新车。
除了看护孩子,德国孩子打工的常见工种还有:修剪花园、照顾宠物、派送报纸、家教、农活、超市/餐馆/面包房等等。对于未成年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报酬,德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雇主违法后果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利益,鼓励了勤工俭学的行为。
德国家长支持孩子打工,一方面是为了
分担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
接触社会,学会与人打交道
,为今后自食其力打下基础。

与中国家长“再苦不能苦孩子”不同,德国家长并不介意让孩子早一点吃到生活的苦,既然无法回避,那就趁早面对,做好准备。
即使在富裕的家庭,打工也和做家务一样被当作一种传统而保留。无关金钱,关乎教育。独立永远是教育的第一目标。
但有趣的是,和美国孩子热衷于商业活动和金融投资不同,德国孩子很少有四处贩卖兜售物品的,更鲜有听说从小炒股的,这是为什么呢?
05
地域文化和价值观
同在包邮区,浙江人民爱打拼,从商者众,上海人民爱体面,白领者多。
同是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人民乐观爱冒险,负债率居高不下,德国人民谨慎怕花钱,储蓄率名列前茅。
历史渊源
不同,
地域文化
不同,
风险偏好
不同,对待金钱的态度也就不同。

以盛产富豪而闻名于世的犹太人,背后是一部以“出埃及记”为烙印的血泪史,长期受到排挤迫害,颠沛流离的经历已经将勇敢坚毅、百折不挠和对财富的渴望溶入了这个民族的血脉之中。
而历经五百年长盛不衰、包揽了全世界大半华人首富、被称作“黄皮肤的犹太人”的潮汕商帮,其历史也可追溯到海盗林道乾纵横海上风起云涌的三十年。开拓进取、不畏强权、亦商亦盗成为潮汕商人的鲜明特质。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很难摆脱种群气质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和美国学校经常举行商业比赛不同,德国甚至整个欧洲都很少听说类似的活动。大麦麦和小米米目前为止只有小时候参加过一次幼儿园的义卖,其目的也是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而非商业思维,并没有商业方面的策划和引导。
所以当看到犹太家庭鼓励孩子把点心卖进学校食堂的故事时,无才姐只能叹口气。出售没有卫生许可的食品在德国困难重重,学校接受和支持的概率约等于零。更别说德国人没有这样的传统和先例,如果贸然效仿相当于自认奇葩。

欧洲人民自带一套价值体系,他们对财富的热衷程度远远不如我们中国人。逛一逛他们的书店就会发现,成功学和商业书籍所占比例很小,他们更爱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和生活本身(园艺、厨艺、生活美学等等)。
他们的人生观常常引起我的思考。
06
人人都要从商吗
由于专业和职业关系,无才姐有机会接触到很多职场精英,其中一部分是成功的创业者,一部分效力于各大知名企业和商业机构,都是令人仰望的高收入人群。
这些成功人士虽然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习惯迥异,共同特质却非常鲜明:
一,具有强烈的目标感。
二,非常勤奋,非常自律。
三,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
四,处理人际关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成功的创业者还要再加上一条:与生俱来的商业天赋。
如果说前面四条都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可以精心培养,
天赋这东西真的没有太多办法

所以我在给孩子们买《富爸爸,穷爸爸》和《国富论》这些书时,并没有培养商业奇才的想法。不同的孩子就像不同的种子,外部环境只能影响他们长得好不好,不能改变他们的品种。抱着种出花开富贵大牡丹的想法去培植清雅脱俗的水仙,纯属在跟自己和孩子过不去。
当今的世界已经如此多元化,通往财富的道路远远不止经商这一条,有一技之长足以解决生存问题,而拥有上述四种特质的人无论在哪个行业都可以成为佼佼者,实现财富梦想。
而一个人真正要得到尊重,在精神层面感到富足,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
所以如今西方教育的主要目标除了独立,还有兴趣和社会责任。找到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不懈努力,这才是实现个人价值、走向终极幸福的正确方式。
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杰夫·贝佐斯、埃隆·马斯克,他们都不仅仅是富豪,还是慈善家,更是以新技术和新理念改变世界的人。对
财富的追求
只是他们
人生追求的一部分
,甚至不是主要部分,他们
更热爱的
是他们从小就感兴趣的
“游戏”
和这个
世界本身

尽管无才姐是学经济出身,但始终认为,如果一个社会过分热衷于财富神话,鼓励最优秀的人才进入商业金融领域,是非常可悲的。总要有些人可以守住初心,耐住寂寞,以不同的方式去拥抱星辰大海,这个世界才有希望。
金钱只是一种帮助我们实现目的的工具,而财商教育本质只是教会我们如何获得和管理好这种工具而已。
结 语
超市门口有人在行乞。我给了些零钱给大麦麦,让她交给乞讨者。
事后我对她说,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养不活,就会像他那样活得狼狈不堪。
如果不仅自己能过上很好的生活,还有剩余的钱,就可以帮助到别人。
如果有很多很多钱,就可以帮助很多很多人,比如给贫困的孩子建一所学校。
如果成了世界首富,那就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钱可以帮助你做很多事,代表着你的一种能量。你要学会怎样去拥有,以及怎样去使用。
如果你对钱不感兴趣,那也没有关系。但底线是要可以养活自己,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对于一个手脚健全的人来说,这是最基本的尊严。
留言区
(在这里留言/点击查看评论)
往期回顾
多少身教,毁于言传
07
08-2019
除非你想清楚了
25
07-2019
与“硬核白羊座”闺女的持久战
17
07-2019
最好的家教,就是爸爸服妈妈!
10
07-2019
爱情中所有的理论,都可以用于养娃。
06
07-2019
惊!一个憋了六年的公众号,真开了!
30
06-2019
为天下小小苍生,振臂一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