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无才姐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会被先进的西方教育暴力刷屏。
羡慕嫉妒恨来一波。
猛烈抨击现状来一波。
摇头叹气捶胸顿足再来一波。
尤其是某些专家总喜欢叉着腰痛心疾首义正辞严,差距啊差距,都给我看看!
然后粉丝自动开启配合骂娘模式。
真的是,够了。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还要被你们指点江山。

养个娃而已啊,搞得好像老母亲要去参加国际比赛,就问你烦不烦!
本来这真心是件好事。
信息时代,互通有无,开放思想,更新观念。
看看歪果仁怎么养娃,拓展一下眼界,激发一下灵感,查缺补漏,扬长避短,那自然是极好的。
问题是,凡事一旦过头,味道就不对了。
有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心态已经被专家带到沟里去了。
在他们眼里,西方世界俨然已经成为教育的乌托邦桃花源,牛逼闪闪,完美无缺,仿佛只要一移民就能脱离苦海,从此过上妈在笑娃在闹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一切的一切,都怪不能移民了。
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现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有些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改革势在必行。

但是,西方教育就没有问题吗?大家艳羡不已的西方教育真的令西方家长们满意吗?
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没有任何国家的老母亲是满意本国的教育现状的。
令人心驰神往的“不相信输在起跑线上”的德国教育,小学只有四年。
孩子们四年后即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分流,按照成绩进入不同层次的中学。一二年级玩得开心,三四年级一脸懵逼,不残酷吗?中学课程数量和难度突然性加大,每年不断有学生被淘汰到低一层次学校,不恐怖吗?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倾向文科,数理化只是学点皮毛,不失衡吗?如果你有一个注定晚熟、理科颇有天赋而文科兴趣缺缺的孩子,你不会感叹教育制度不公吗?

我已经不知道听过多少德国老母亲抱怨德国的教育了,尤其是自身高学历、对孩子有所期待的。信息专家的孩子与文理中学失之交臂,医学博士的孩子懵懵懂懂走进职业中学,谁又知道那些故作淡定的背后,是怎样一种意难平!
以崇尚自由快乐著称的美国教育,中产阶级的辛苦和狼狈也已经不再是秘密。
北美爬藤论坛我进去看过两眼就默默地退出了,这么有梦想有信念有力量有激情的地方,我不配!北美老父老母可以把全家的时间表以兴趣班为中心来制定,双方十几年如一日花式接力确保流程万无一失,只为了孩子申请名校时除了成绩,还有一份“别人会的我都会,别人不会的我也会”的强悍履历。

可是即使有了耀眼的成绩和履历,名校在招生时还有一些不能细说口味问题。冠冕堂皇的校友优先原则合理吗?对不同族裔的偏好公平吗?状告哈佛歧视亚裔败诉后还要上诉吗?
以贵族精神闻名于世的大英帝国,等级森严的程度绝非国人可以想象。
哪怕你是科技新贵商业大佬,祖上三代血统不正人家根本就不带你玩好吗?想进贵族学校接受贵族教育,new money不行,还得是old money。不仅拼爹还要拼爷爷,阶层固化给你看啊,就问你服气吗?

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状况是可以脱离历史、违背国情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狭小的生存环境和稀缺的自然资源造就了
日本人
坚毅忍耐、追求极致的特质,
教育上尤其注重体魄的锻炼和秩序感的培养
,而在这背后依然是补习班的传统和地狱式的学业竞争,生活中各种尊卑有序繁文缛节比亚洲其他国家只有更甚,极度压抑自我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一直都是社会顽疾。

宗教上的长期迫害和历史上的颠沛流离造就了
犹太人
不畏艰险、渴求财富的特点,
教育上格外重视大胆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
,在培养财商、鼓励创业方面不遗余力。可是犹太人学业和商业上的优异表现大概也只有国人大肆追捧,他们的精明、贪婪、不择手段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中并不见得有什么市场。

气候寒冷、光照不足的自然条件造就了
芬兰人
安静内敛、与世无争的性格,
教育上追求亲近自然、远离竞争。
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小国寡民的状态正好一拍即合,创造出惊艳全世界的“玩得最多、学得最好”的教育神话。可是不要忘了,这个神话是建立在五百多万人口之上的。完全去竞争化的教育理念在别的国家能否生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常常想,如果我们去了传说中拥有最完美教育的芬兰,会因此而满足吗?

恐怕并不会。
我们华人这么优秀,这么勤奋,明明有能力开小灶的,
去和别人挤一起吃大锅饭有意思么?
没有了竞争,会不会闲得蛋疼呢?
孩子小时候和伐木工人的孩子愉快玩耍这没问题,长大后也一起愉快地当伐木工人吗?
当然,即使是伐木工人,也是“全世界幸福感排名第一”的伐木工人了。
问题是,我们华人还是觉得大家都来争第一这种游戏更好玩吧!
千百年来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就有这要命的鸡血啊!
嘴里说着淡定淡定,袖子已经撸起来了好吗!
其实同理,我们也未必受得了日本冬天让孩子穿短裤的传统,犹太人钻到钱眼里去的价值观,美国人虚伪到骨子里的政治正确,英国人鄙视全人类的傲慢,还有德国这种扮猪吃老虎认真你就输的游戏规则。

无论把我们空投到哪里,我们都不会真正地满意。
因为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国家,也没有完美的教育。
我无意为中国的教育现状开脱,对一些令人感到心惊心痛的现象,制度上的确要负主要责任。
只有民众敢于发声,改革才有压力和动力。放眼看世界有利于开启全社会的自省模式,有非常积极正面的意义。
可问题是,老母亲们,我们不能入戏太深啊!
教育制度改革不知道要等上多少年,娃一天天地长大可是一刻也不会等。
如果真能来一场说移就移的民,一往无前,落子无悔,姐敬你是条汉子!
只是要小声提醒你,别国的孩子也不傻,不会等着被你娃碾压,更别说在人家的地盘上还有语言文化的天然屏障。没有哪条路是可以随随便便就横着走的,吃的苦不同罢了。
如果没有勇气移民,那就听姐一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再差的教育制度下,也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再好的教育制度下,也会养出废材和渣渣。
真正对孩子的一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家庭教育,是老母亲您呐!
没有孟母三迁的魄力,就要有逆境成才的信仰,咱总得选一样。
我这辈子从没见过一个不停地抱怨制度、抱怨学校、抱怨的老师的人能把孩子教好的,因为他们的思维逻辑是,我很行,我的孩子很行,是环境不行,导致我们的很行发挥不出来。
不好意思,结果就只会一辈子发挥不出来,一辈子不行。
读过我旧文的朋友一定知道,小米米二年级时遇到了一位颇有争议的班主任,家长群常常吵成一片,抱怨作业多考试多孩子压力太大。

现在故事有了续集,三年级新换的班主任,是原班主任霸气的二次方,作业更多了。。。所以家长群的炸锅成了常态。
我发现了什么呢?孩子学习越差,家长闹得越凶,家长闹得越凶,孩子学习越差。
家长的负面情绪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孩子理所当然就会觉得写不完作业不是自己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他们看不到别的孩子是能够完成作业的,作业量并没有超出合理的范围。
二年级的时候我就和小米米说,老师布置的作业越多、安排的考试越多,她自己需要批改的工作量就越大。只有真正对学生负责的老师,才会这么去做。否则在德国轻轻松松当一个被老师和家长都喜欢的老师实在太容易了,学生成绩如何,对她们没有一点影响。
所以小米米对原班主任的感情很深,对新班主任也丝毫没有抵触情绪,学习非常自觉主动。
只要学校风气好,老师人品没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不同的教育理念我们要给予尊重和支持。支持学校支持老师,其实就是在支持我们自己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不可能在完美的环境中成长,就连我们自己,也是不完美的。适应环境原本就是成长的一项重要使命,不要让抱怨环境成为我们推卸教育责任的借口。
在国外待了这么久,的确有很多教育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比如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独立自我的唤醒,对兴趣爱好的重视,对成功幸福的理解,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对社会责任的意识。。。

这些对我们千百年来文化中对个体的压抑、对名利的追逐和精致的利己主义传统的确有非常积极的修正作用。
还有很多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上的教养方法,都比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更灵活有效。
这些都是我非常乐意并且不遗余力地在和国内朋友分享的。
但是不要忘了凡事皆有分寸,有一种自然规律叫做物极必反,任何理念一旦走向极端都会引起肉眼可见的负面效果。
个性解放带来的吸毒滥交、过分自我带来的亲情淡漠、弱化竞争带来的混吃等死、环保主义带来的务虚反智。。。在西方社会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常态。一些人活着只是浪费粮食和空气,除了沦为政客的棋子并没有其他存在的意义。
高度文明、高效运转的精英社会只是一台冰冷的机器,并不能保证每个有血有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社会教育不行,学校教育不行,只有家庭教育可以。
因为家庭教育是由爱和责任支撑的,是有温度的。
而家庭教育更是需要有智慧的。
何为智慧?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见过被德国老师一忽悠就放弃孩子中文学习的家长,也见过一心跻身“主流社会”而与中国文化彻底切割的家长,更见过把国学统统当做糟粕,要让孩子接受“先进的西方文明”的家长。
但我从来没见过一个文化断根的家庭能培养出出色的孩子,也从来没见过一个文化断根的群体能折腾出什么名堂。
不信出门左转请看看香港那群废青,就是最好的人肉教案。
西药虽猛,治不了所有的病,中药自有中药的神奇,教育也是如此。
我们生活在最开放的时代,对信息的获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一切都摆在面前的时候,就只剩下判断和选择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我们的眼界和格局,将真正影响孩子的一生。
1
END
1
转载请注明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无才姐,侵权必究。如需开通白名单,请后台留言。
往期回顾
老母亲的控制力是有保质期的
02
10-2019
我们又不是电影,需要别人说好看
25
09-2019
这是一群穷人,更是一群狠人
17
09-2019
我这儿有药,你那儿有病吗?
10
09-2019
教师节就是要送礼!太真实了!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我知道你“在看”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