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无才姐
豫章书院又回来了。
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
这所打着戒除网瘾、管教叛逆行为的幌子,采用殴打、囚禁、禁食等极端手段虐待青少年,多次致死致伤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早已臭名昭著,被媒体曝光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受害人的呐喊还犹言在耳,怎么可能还办得下去?
可现实竟是如此魔幻,豫章书院停办却未歇菜,换了个名头又混得风生水起,而
当年的举报者正在遭受死亡威胁。
“@温柔JUNZ”发长文号召受害者向警方报案,
并称自己同样遭到“死亡威胁”。
用颤抖的手又搜了一下十年前曝光的电击狂魔杨永信,跃入眼帘的是“为什么杨永信还在电人”、“杨永信为什么没有受到处罚”、“杨永信的网瘾电击疗法为什么能横行十年”。。。

而百度百科对杨的介绍仍然是: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临沂市网戒中心主任,被称为“全国戒网瘾专家”。。。
我懵了!从未有过的寒意顺着后脊往上爬,袭遍全身。

我不懂医学,只知道网瘾是否为精神疾病尚无定论;
我不懂法律,只知道我们有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
我不懂政治,只知道所有政治的目标最终都指向经济;
我只是碰巧学了一点经济,意识到戒网瘾作为一条价值数亿元的产业链,背后是巨大的需求。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与魔鬼做交易的,正是那些孩子的亲生父母。
01
对这些父母的讨伐声不绝于耳。

很多人完全无法理解,到底是怎样一群妖魔,会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推向万丈深渊?
简直愚昧至极、禽兽不如、人神共愤!
十年前的我内心也一样充满愤怒,而现在却
只剩下悲哀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他们”的亲子关系并没有任何进步,“他们”对青春期和网瘾的认知依然少得可怜,“他们”依然会陷入教育的绝境,幻想着某些“专家”能以上帝之手挽救自己的孩子。
学生家长:如果书院没出事,还会把孩子送进去
(截图来源:2017年新京报对学生家长的采访)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正在讨伐“他们”的大多数,或许根本就意识不到,
“我们”和“他们”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和“他们”都是中国式父母,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让“我们”和“他们”都习惯于把自己的未来和孩子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全世界没有谁比中国式父母更想要一个“好孩子”,令自己的余生熠熠生辉。
全世界也没有谁比中国式父母更拒绝一个“坏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永久的污点。
无法接受“坏孩子”,不惜一切代价要把他们“变好”,所以就有了矛盾和冲突,失望和绝望。
“我们”之所以还没有变成“他们”,只不过是
还没有足够绝望
罢了。

曾有朋友对我说,没有经历过青春期的家长不足以谈教育。

只有经历过青春期,才知道什么是力不从心,什么是如履薄冰
初为人父人母时,没有人会怀疑自己无法胜任。
孩子小的时候只需管好温饱,孩子长得好父母足以骄傲。
孩子上学了也只需管好学习,孩子成绩好父母无比自豪。
依赖和被依赖关系智力体力上的悬殊差距令我们笃信没有管教不了的孩子。
年轻气盛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自己会有说不过、吼不听、打不动的一天,更无法想象这一天会来得如此措不及防。
青春期就像
一面照妖镜
,之前所有的问题和失误,都会突然性无限放大,令我们一个踉跄跌进教育的漩涡之中。

这个漩涡有多大,我们最终能否安然无恙地爬上来,取决于我们是否有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
02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青春期为13-19岁,而事实上,由于营养丰富、信息发达、受教育时间延长等原因,
现代人的青春期有提前和延后的趋势
(新研究有10-24岁一说)。

青春期孩子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受性激素影响,情绪易冲动或躁郁,会产生许多成年人眼里的“叛逆“行为。
在过去的家长专制模式下,很多人是没有叛逆期的,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在一味的服从中纠结到性格中去,深陷在憋屈拧巴的一生里。
而如今的我们,面对越来越聪明早熟的孩子,
叛逆是再也绕不过去的问题。
家长越强势、孩子越倔强、亲子关系越紧张,则冲突越激烈,教育越容易失控。
我见过最惨烈的教育方式,是把十几岁的孩子脱光上衣吊在树上用皮鞭抽打;我见过最羞辱的教育方式,是让十几岁的孩子跪在大马路上任人取笑围观。
这些都曾是我的邻居。
你以为他们是仇人,他们却是最亲的骨肉
豫章书院会做的事,他们不劳旁人,亲自动手。
有时候你会觉得世界多么荒谬,这些平日里对谁都和和气气的大人,对自己的孩子却暴虐得令人发指,而且他们是真心真意地认为,这是对孩子好。
而我,也真的一点也不怀疑他们的初衷。
回头看看曾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有些人的人生已经在十几岁的时候滑向了深渊,有的已经万劫不复。

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做出的事,常常超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些玩闹已经直逼法律的边缘,无知和邪恶仅隔一线。
偷自行车是为了好玩,拦路打劫是为了好玩,偷看女厕所是为了好玩,逃学抽烟赌博看黄片打游戏都是为了好玩。。。
我曾亲眼目睹一个青春期女孩从品学兼优到变成逃学混社会的小太妹,仅用了半年。
他们的背后,是一个个心力交瘁、生不如死的父母
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他们孩子电击一下就会变乖,去豫章学院受点规矩就会变乖,他们一定倾家荡产都愿意吧!
对中国式父母来说,没有什么比“教子无方”四个字更令人绝望了。
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心血,他们的付出,他们的一切,都没有了。

花钱让别人去“治疗”自己的孩子,是家长彻底承认自己的无能全面宣告家庭教育的失败
他们把所有的赌注押给了这最后一根稻草
03
把孩子送去豫章书院的家长们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默认体罚是一种教育方式,只要能管住孩子就是合理的。
二是将“听话”作为教养目标,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
从这两点来看,他们一点也不妖魔,他们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中国式父母。
我遇到的很多家长都抱有同样的观念。
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
急于用最快的方式去压制
,没有什么比打和骂见效更快的了。而这些被暂时压制下去的问题往往并没有消失,会演化成其它形式积累起来。他们不会考虑这样的后果。

有人对我说,有的孩子天生乖不用打,有的孩子就是不打不行。
我自然无法穷尽所有的样本来证明这句话的真伪。但是这世上禁止打孩子的国家多了去了,从来不打孩子的父母多了去了,那些孩子变坏的概率就因此变大了吗?
我不知道那个把孩子吊在树上用皮鞭抽的父亲后来怎样了,棍棒底下有没有出孝子。唯一能肯定的是,现在的他无论如何也打不动了,那他面对孩子的忤逆还能做些什么?
希望孩子“听话”是来自
成年人的一种傲慢
,背后隐藏的含义是,父母觉得自己一切都是正确的。而事实上,我们既无法对现实作出无懈可击的判断,也无法对将来作出万无一失的预判。我们的大部分经验都会被时代淘汰。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要孩子“听话”只是为了维护我们的权威。我们让他们这样做而他们没有,这令我们恼火。恼火的时候我们往往不去考虑,是不是非得这样做不可。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挑战父母的忍耐程度,并不是他们觉得父母的话没有道理,而他们单纯的只是不想听。
用摆脱父母控制的方式来宣告自己的独立,是青春期叛逆的本质。
一方要用尽全力挣脱原来的轨道,而另一方要用尽全力把对方拉回原来的轨道,双方都急于逼迫对方就范,而忘了去考虑,也许建一条新的轨道才更合理。
没有有效的沟通
,这条新的轨道永远也无法建成。

这就是为什么,相对于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短暂而缓和的叛逆期,亲子关系糟糕的家庭叛逆期会愈演愈烈,后患无穷。
没有有效的沟通,他们卡在了绝境里。
04
在网络无孔不入的时代,青春叛逆期的最大矛头指向了网络。沉迷于游戏和社交平台的孩子,成了家长心中的痛。
其实每一届家长眼里都有洪水猛兽,从小说,到电视,再到网络,改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焦虑。
青春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初面对现实、最迷茫、最无助、最想逃避的时期。
小时候想成为各种各样的大人物,到了青春期开始明白梦想有多遥远,自己有多平凡,也开始意识到那些以为长大了就会得到的东西,也许永远也不会得到。
小说也好,电视也好,网络也好,它们的共同点是让人在虚拟的世界里掌控一切,满足所有的愿望。

越是在现实世界中受挫的孩子,越是喜欢躲进虚拟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有朋友,有财富,有武器,他们足够强大和优秀,他们受人瞩目,他们拥有姓名。
即使是在现实世界中表现良好的孩子,在面对单调的生活和巨大的压力时,也会投向网络的怀抱,他们需要释放压力,缓解焦虑。
至今为止,“网瘾”能否定义为精神疾病仍然充满争议。
在我看来,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都只是孩子们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和成年人紧张的工作之余刷刷手机并无二致。
然而,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还未形成强大的自控力。当网络的使用严重干扰了正常生活和社交,令他们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状态日渐萎靡,以及对不良内容进行模仿时,即可称为“网瘾”,家长的干预是必须的。
欧美国家
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的普遍做法是用音乐和艺术让他们感受美好,用动物和自然让他们释放压力,用运动和劳动让他们重获成就感。

其实这些措施早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采取,丰富的生活、广泛的兴趣、健康的社交以及自觉而有节制的网络使用习惯对预防网瘾都是非常有效的。在《警惕!这是一个必须和网络争夺孩子的时代》中,我曾有详细的论述。
当然,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即使有强大的预防措施,我们仍然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普遍的是,孩子要求更多的上网时间,并开始反抗我们的约束。
我遇到过很多充满智慧的老母亲,风趣地讲述她们与孩子层层谈判、斗智斗勇的故事。她们把孩子青春期的表现看做是走向独立成熟的必然阶段,懂得必要的坚持和适当的妥协,在建立“新轨道”的过程中给予孩子应有的话语权。
她们中有的以
书信
的形式与孩子沟通,既避免了唠叨和冲突又成功引起了孩子的重视;有的以领养
宠物
的方式将孩子拉回现实世界中来,在给予他们新的快乐源泉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有的以
旅游
的方式带孩子去看更大的世界,唤起他们内心的好奇和对美好的向往。

她们都不是强势的家长,她们没有拔网线砸电脑力求速战速决,她们通情达理而又底线清晰,一步一步耐心地将孩子不合理的行为纠正过来。
她们的孩子,既有争取权利的独立姿态,又有克制冲动的主观努力,青春期的成长令他们更成熟也更优秀。
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历经考验,走向了一种平等的亲密。
没有扭曲,没有压抑,没有怨恨,只有理解、体谅和感激
结语
人世间最大的悲剧是因爱成恨,由至亲变
仇人。

有多少后悔生了孩子的的父母,就有多少无法原谅父母的孩子。
很多从豫章书院走出来的孩子,对人生的绝望和对父母的恨意都已经深入到骨髓里。
他们一次次企图自杀,他们对父母冷漠至极。
曾几何时,他们也是扬着肉嘟嘟的小脸,给父母带去无限快乐的宝贝。
而他们的父母,也曾是满眼慈爱,愿意用一切来守护自己宝贝的普通人。
没有人能预料,爱会是这样的结局。
也没有人意识到,在“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套感人的说辞背后,是多少无知自负、肆意妄为。
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无权将我们定义的“好”强加于任何人。
以对方的痛苦换取自己的安心,那只是为了自己好。
对天下所有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再多付出,也不如“理解”两个字更重要。
最好的父母,未必是用尽全力的,却一定是善解人意的。
1
END
1
转载请注明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 wucai6de)、作者:无才姐,侵权必究。如需开通白名单,请后台留言。
往期回顾
在精神分裂和精英分子之间疯狂摇摆
30
10-2019
从保护“儿童的你”做起
23
10-2019
泥巴、女人和狗,画面美哭了有没有!
16
10-2019
是涉世未深,还是入戏太深?
09
10-2019
老母亲的控制力是有保质期的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我知道你“在看”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