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特邀毒妹 
陈琼琼

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电影《追随》中,作家比尔(Bill)有个习惯,就是跟踪各种各样的陌生人,这让他体验到形形色色的人生,神秘又刺激……
那么,一个编剧为了写好一个角色,到底可以付出些什么?
《白夜追凶》的编剧陈琼琼说,她新戏的男主角是一个程序员,为了接近他,她不厌其烦地提问和采访,与之畅聊代数的美感,光采访手稿就近10万字。
结束了采访,当她在创作时再次“跟丢了”这位程序员的时候,她又开始自学起了python编程语言,了解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不停地写代码,挖掘其背后所代表的人群的思维逻辑;跟着他们上班的路线挤地铁,近距离偷窥他们的生活,与“他”再次熟络起来。
而这一切,只为了写出一个鲜活的、去标签化的角色。
欢迎大家收看《四味毒叔》,我是编剧陈琼琼,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个编剧可能一生都会追求的一件事儿,叫如何攒人物类型
一说到人物类型,一说到做编剧,其实大家都知道跟写字有关。很多编剧肯定会被很多人去催,要去多看书,要去多看影视剧,要多看不同的作品。
但是其实大家在看的时候,也不知道你要看什么。就像我刚入行的时候,在看书或者是看影视剧的过程中,你往往就会抄很多的桥段、情节,和你喜欢的台词。但是当我们把那些我们特别喜欢的东西放到剧本当中的时候,有的时候你又会觉得非常突兀,到最后都会把它们全删了。
过了很多年之后,我参加了工作,经历了一些项目之后,我会渐渐地明白,原来当时我看书和看影视剧时的方法就是错的,因为我当时看到的只有情节和局部的一些细节。
其实我应该要攒的是什么?是人物类型。
情节、台词,和一些细枝末节,这些东西最终都是用不上的,为什么?因为那是编剧的意志,而不是人物的意志。那说到这儿,可能大家就会很纳闷,觉得编剧的意志难道不就是人物的意志吗?当然不是。
因为一个好的作品,编剧如果足够用心的话,他所有的人物应该有自己不同的、千奇百怪的看世界的方式,他会有各不相同的自恰系统和自洽的逻辑,当你找到这些东西并且把它呈现出来的时候,你感兴趣的那些情节才会很自然地添加进去,才会最终呈现出你想要的那个状态。
所以,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在攒人物类型的时候,第一种方式也是最主要的一个方式,还是看书和看影视剧,但是记住,不要纠结于一些情节和桥段,而是要记住你的人物,记住每一个人物类型,这是第一个方式。
那再讲第二个和第三个方式之前,要插播一个小常识,就是对于编剧来说,其实大家接到的活儿的风格类型大致是分为三种。
第一种,我粗暴地把它理解为是非现实主义的,第二种是现实主义的,第三种叫真实主义的。
什么是非现实主义?就像偶像剧、玄幻剧或者大部分的动漫游戏,由大IP改编的作品,这是一类。那这类作品其实它的人物,它整个的模式套路是有章可循的,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现实主义的剧,你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当代大部分的话题剧,那可能我们做这个剧的思路,是去找一些热搜或者是热门的一些社会话题、社会问题,把它作为最主要的核心冲突,设立正方、反方,然后互掐。作为现实主义,其实在美学上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煽情、悲情,所以大家看了之后会觉得哪个人物很可恨,哪一个人物很可怜,然后会自动地站队,就像网上辩论的双方一样,这是现实主义一类的作品,它在创作上也会形成一定的脉络。
那第三类我说的真实主义的作品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跟现实主义又完全不一样?是因为真实主义的作品,它跟前面那一类相比,远远不只是呈现,它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会跟当下所有人的状态产生沟通和关联,那像这类作品其实一直以来都蛮少的,你像早年间的《蜗居》《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还有近几年的《我们与恶的距离》,都是真实主义类的作品。
那为什么我会插播这个小的Tips?是因为其实对于大部分的编剧来讲,如果你要攒人物类型的话,第一种方法——看书、看剧集、看电影已经够你用了,特别是写一、二类作品,但是如果说,你像我一样,有的时候也会对真实主义类的作品很感兴趣,那后面两种帮你攒人物类型的方式就非常管用了。
所以,第二种攒人物类型的方式,其实就是采访。那采访的终极奥义,一句话,就是把你的思维模式,调节成你采访对象的思维模式。我们在采访所有的采访对象的时候,其实跟他们聊的不只是他们经历了什么,更多的时候你要用他的眼光来看世界,用他的脑袋来想这个世界,想整个的事情是什么样子的?同样一个问题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你的采访对象做的是这个选择,他的理由是什么?你能不能完全get到他的理由?
当你采访一个人,采访到你问他一个问题,然后他哪怕不用说话,你都会知道他的答案是什么的时候,那恭喜你,这个人物你就抓住了,这个人物类型,起码你就了解了。我最近在写一部真实主义的行业剧,我采访了28个人,光采访记录就有10万字,所以上述的一些想法真的是我掏心窝子的一些分享。
那第三种攒人物类型的方式是什么?是体验。因为我们写一部剧往往是半年到一年,甚至时间更长。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写人物,写着写着会忽然觉得跟这个人物好像又不熟了,好像特别容易把这个人物给miss掉,就觉得这个人物好像没有和你一直是共生的状态。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我的建议是,过一天你角色过的生活。
还是举例来说,你打个比方,我最近写的这个行业剧,我的男主角是一个程序员,那我去采访了一个所谓的数字币圈的程序员里面的大牛的时候,他跟我聊的是数学的美好,代数、几何,然后编程语言当中的开源思想,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完全蒙了,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嘛?但是你又不能不了解你的人物。
那如果我要认认真真地去写一个程序员,而且我又想写出他跟网上那些贴标签的状态完全不同的话,我就要去想办法体验他们的生活。
于是我就干了一件事儿,就去学了python编程语言。我一个文科生,学python语言学得非常痛苦,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自己,写代码时就一度非常想放弃。但是到了第二周的时候,有一个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就是我会忽然觉得就是编程语言它也是一门外语,而且每一类语言,其实它背后都有自己的文化逻辑,它背后都是有一整套的生态在的。所以当我学python语言学进去之后,我会发现就通过这门语言,我好像进入了一个特别简单、质朴、纯洁的一个和计算机沟通的状态当中,你就会忽然明白原来程序员的那些所谓直男的思路,直男的思维,其实跟他每天写代码时接触的这种思维有关,就他会用这种思维定势来思考问题。
那这个时候肯定会有朋友跳出来说,这还用你去体验吗?还用费这么多事儿吗?
其实是需要的,因为对于编剧来讲,大众意义上的标签为什么没有用?因为这涉及到一个词就是刻度,就好像我们看一幅画,如果你要临摹,或者是你是一个要创造性地画这个画的人,你是要一笔一画地去描一遍的,那这个描的过程,这个刻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刻度。当你去体验你的人物,体验他的一天的时候,这个刻度就是在的,只要有这个刻度在,其实你的人物就会更加的鲜活。
那当我写着写着,又写丢了,找不着人物的状态,于是我又做了一件事儿。
我特别纳闷,他们后厂区,西二旗能有多挤?我就去体验了一下他们上下班,然后你知道北京春运期间火车站的那个排队的状态吗?你们能想象到程序员是大家印象当中的高薪职业吗?他们每天早上上班都很像春运,都是一场战争,就当我真的切实被挤在地铁里面,挤得像沙丁鱼一样的时候,我就会明白,为什么所谓的那些女程序员,所谓的后厂女孩赚得也不少,跟国贸的那些女白领比,其实大家赚得都差不多,甚至比她们高。为什么她们就不会买一些奢侈品的包包?为什么她们就不会沉溺于物质的享受?因为她没有那个氛围,你挤在这样的地铁里面,你每天上班周围的同事身上的衣服都是某宝200块钱的,你过的生活和国贸写字楼里那种女白领、律师那一类其他的工种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那通过这种体验,我又会get到这波人群他的生活习惯到底是怎样的?
总结一下,其实今天跟大家聊的就是如何攒人物类型?最主要的一个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看书、看影视剧,但是我们不要纠结在情节、台词、细节,而是一定要记住所有的人物。那第二种方式,其实就是如果你要更深地要求你的刻度,要去更深入地去了解这个人物的话,就要去采访,采访的要点是,一定要把你的思路代换成你采访对象的思路,你要明白他在想什么?用他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那第三种方法,也就是体验,与你的人物的生活状态紧密相关。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分享,谢谢大家的收看。
往期
回顾 
【脱口秀
【毒叔对谈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