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师资源的短缺,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医学界”之前发布的关于中国儿童精神科医师的调查报告显示,平均每位医师需要应对10-24万名患儿的数据极端惊悚但却是实在的事实,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的缺乏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的消息传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发病率高达10-12%!而不仅仅是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得不到足够的诊疗资源,就连成年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治现状也十分堪忧。
为什么精神障碍发病率居高不下?为什么我们精神科这么缺人?带着困惑,“医学界”采访到了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福建省精神医学中心主任——王文强教授。
受访专家:王文强教授
1
分明人才济济
为何精神科医师短缺至此?
参加过医学院校考试的人应该都知道,医学类专业对成绩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入学之后,繁重的课业、艰深的专业知识都是巨大的考验,可以说,每一个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都具备了较高的能力和素养。
然而精神科医师资源却捉襟见肘,为何?真的是大多数人所说的待遇跟不上吗?王文强教授看到的,是更加本质的原因。
直击本质:
对精神科的投入和认可不足
王文强教授指出,优渥的待遇是吸引优秀人才的最基本指标,精神科医师资源缺乏和待遇的关系是密切的。但待遇仅仅是显性因素,更本质的隐性因素是对精神科医师培养的整体投入和认可不足。
精神科是内科分支中最难的学科之一——鉴别诊断复杂(要首先排除多种器质性病变),标准不完全统一(病人症状各异,转归复杂),临床治疗方案的权威共识短缺(学科起步晚,药品研发慢)……种种因素意味着培养一名精神科医师需要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教育资源都是庞大的,而在我们国家,这种投入恰恰不足。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表明了国家对精神卫生建设的重视。但一名成熟、优秀的精神科医师,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的泛化内容,更需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并非短时间能成长起来的。
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个医生的常态 / 视觉中国
说到认可,王文强教授坦言:”这是精神卫生工作者心中的一道伤。“不夸张地说,精神卫生工作者接收到的异样目光并不比患者少,患者有病耻感,精神科医护也会有职业耻辱感——尤其是在刚刚进入这个行业时。
而更加困扰精神科医师的,还有自我认同感的缺失:精神医学是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领域,基础研究较少,药物机制复杂,患者的表现具有非常多的个体差异。曾有同行感慨:治病如算命——同样的药物运用于不同的患者,结果可能南辕北辙。
令人沮丧的是,在精神科疾病的辅助检查非常局限,目前尚且没有途径可以有效、无创地检查患者的大脑内部,精神科的检查手段依然以量表为主,而量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带来的误诊风险更高。
当诊断和治疗的两方面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医师资源的流失将在所难免……
捉襟见肘:
患者日益增长和资源稀缺的矛盾
随着是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也逐渐攀升,精神障碍患者的增长率是显而易见的。但正如前面提到的,在投入和认可都不足的情况下,精神科医师的成长之路举步维艰,自然跟不上患者的增加速度。
另一方面,和其它科室相似,精神科医师资源的分布也极不平衡。一般来说,三甲医院都会设立精神专科,但二级医院、一级医疗机构却几乎不具备精神科的诊疗能力;发达地区或省会城市会设立专门的精神障碍诊疗机构,但相对偏远地区或者县城、村庄在这方面则一片空白。
王文强教授认为,以上两个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根本的问题。
2
国际化视角
精神医学发展的中外对比
在谈及目前我国精神医学发展时,王文强教授自信地表示:在精神医学领域,我国医师的科研能力是完全接轨国际的。但随后他也坦言: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王文强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国际化并且与时俱进的观点:学科要融合、分工要明确。
精神医学要保证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王文强教授认为,学科分支的细化有利有弊,而最显而易见的弊端就是:过度脱离内科大环境容易使学科发展走入误区。
“一方面,在其它科室就诊的病人,面对疾病必然会产生压力、焦虑甚至有些会出现抑郁。这些都属于精神科的诊疗范畴,但如果科室之间是完全脱离的,这部分患者将得不到合理救治,”针对上述弊端,王文强教授解释道:“另一方面,脱离了其它科室的知识背景,一些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很可能会作为原发的精神障碍来诊断和治疗,这就走偏了。”
所以精神医学即便是作为单独的学科进行发展,但依然需要与其它科室连接、融合。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与学科融合相反,王文强教授还认为:精神科医师就应该专注解决精神障碍的问题!
在国外,精神科病患不仅由精神科医师负责,还会由专门的营养师、体育教练以及其它科室的医生来协同,举个例子:一位病人因服用精神药物引发肥胖,会由内分泌医师进行激素方面的检查,体育教练指导科学锻炼,营养师搭配营养配比……这样的明细分工让患者的每个问题都能得到专业的解决。
但目前国内则更倾向于:精神科医师来调节血糖、搭配营养,指导病人合理锻炼……在独立的精神病医院和精神卫生中心,这种情况则较三甲医院更为常见。这样一来,精神科医生必然要分出很多精力,不能专精于精神领域的临床。
谈到这里,王文强教授开玩笑说:“也许会有人说我这是崇洋媚外吧,不过我还是相信大部分读者都能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
他还指出,分工明确和学科融合并不冲突:”我们学习躯体性疾病,是为了更好地鉴别诊断,救治更多病人。而现在躯体疾病的治疗大量占据了精神科医师的时间精力,如何还能要求他们于专业上精进,拿出满意的科研成果呢?我相信大部分科室的医生在面对着这个问题,只不过精神科尤为突出。“
专家介绍
王文强教授、主任医师,厦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厦门市仙岳医院/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党委副书记,福建省“双高”建设单位:福建省精神医学中心主任。
2017年获 “2016年度杰出精神科医师”、“2017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专业基地主任”、“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8年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
兼任国家卫生计生委精神卫生综合管理专家组成员/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成员;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常委暨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工作委员会主委,中华行为医学会常委暨行为与健康促进学组副组长、行为基础学组副组长,中国药物依赖防治协会社会心理干预专委会常委;福建省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等。
本文首发: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本文作者:梁慧楠
责任编辑:李兴鹏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2018年中国医生的平均收入是多少?
年终奖发了多少?
参与调研
更有奖品赠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