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强:再论美国商业航天,
及对我国的启示(下)
文 |杨毅强
本文整理自2020年4月27日“中科连线青年科学家百人讲坛”专家讲座
杨毅强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主任,中科宇航公司董事长,长征11号火箭首任总指挥,原空射运载火箭行政总负责人。
通过简单介绍美国商业航天,或者说美国太空方面军民融合的发展情况,以及世界航天行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目前商业航天的现状,提出一些想法。
如果要给商业航天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商业航天是以市场为主导,采用市场手段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的航天商业活动。简而言之,商业航天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的航天,是航天回归工业化本质的一种表现。
自2015年提出概念至今,中国的商业航天可谓风起云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中国商业航天的机遇
资本方面,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程度,仅次于美国;人才方面,两大军工集团具备良好的造血机制,人才储备充足;技术方面,新技术不断发展,并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与航天强国的距离不断缩小;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军方大力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市场方面,正在迎头赶上,逐步成熟。
在这样的发展条件下,中国商业航天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9年8月,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达到了140余家,其中火箭企业超过14家,包括从卫星研发制造到规模化生产的卫星企业超过30家,卫星测控运维企业达到16家,以及众多的卫星配套、运营、应用等企业。
四、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现状
1、传统企业方面
两大军工集团都推出了自己的商业航天计划。但笔者认为,国家队的商业航天严格来说,并不是纯粹的商业航天,更多的是航天的商业化。
2、商业航天企业方面
就火箭而言,我们欣喜地看到,去年星际荣耀公司的双曲线1号火箭发射成功,这是中国民营火箭第1次能够将卫星送入轨道;另外,蓝箭航天研制的80吨级的液氧甲烷发动机、星际荣耀研制的15吨级的液氧甲烷发动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试车的总秒数达到了千秒以上。另外还有一些发展低成本液氧煤油发动机的企业,也正在进行一些试车,并且取得了比较大的技术进步。
3、星座计划方面
我曾在2016年武汉第二届商业航天大会上做过一个演讲,当时行业讨论的还是单星或少数几颗星的技术验证,几千颗星、几万颗星的星座在当时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仅过去短短四年,如今我国的低轨星座计划纷纷上马,卫星总数加起来不少于3千颗。为什么?大致原因有两点:
首先,在轨道高度范围十分有限,频段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卫星轨道和频率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由于轨道和频谱在国际电联的有效占用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不能如期发射卫星,原来的轨道和频谱使用权就将失效,因此各星座所有方必须要抢先发射卫星,实际占用轨道和频谱,以应对国际轨道频谱争夺越来越激烈的严峻形势。
其次,“6G=5G+卫星网络”的概念已经出现,低轨卫星通信与5G的融合,是当前发展的趋势。
4、政策法规方面
目前,中国政府从政策和法律上都在积极鼓励商业航天的发展。政策上,早在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航天白皮书》,明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航天领域。2019年6月10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就商业运载火箭的科研、生产、试验、发射、安全和技术管控等有关事项进行了全面的规范与要求。在法律制度方面,由于目前国家航天法还没有正式颁布,航天领域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相对还比较少。目前我国涉及航天发射和空间活动的法律法规是《空间物体登记管理办法》和《民用航天发射项目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我个人认为,完善的中国航天法有望在3~5年内出台。
另外值得称道的是,我国地方政府对航天相关领域的建设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久前,山东海阳开始建设中国的东方航天港,此外,在宁波、在海南的文昌等,都有相应的建设的规划。
五、世界商业航天的发展趋势
中国航天发展不可能独立存在和发展,我们来看一下全球商业航天的几个发展趋势。
1、低轨卫星市场呈爆炸式的增长
低轨小卫星研制周期比较短,成本低廉,这使低轨卫星成为未来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一个最主要的需求。美国仅仅SpaceX公司就要发射42,000颗星链卫星,美国其他公司、欧洲以及我国都有大量的低轨卫星需要发射。
应该说各种大型乃至巨型的星座计划,除了使卫星的轨位频率资源竞争态势会更加激烈之外,对国际的规则,乃至军事、政治、文化都将产生较为巨大的影响。
不过,在卫星星座蓬勃发展的今天,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全球低轨互联网星座巨头OneWeb的“倒下”,就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例子。
事实上,OneWeb星座的建设已经开启。2020年3月14号,OneWeb一次把34颗卫星送入了轨道,使得该公司在轨的卫星数量达到了74颗。OneWeb原本的目标是2027年前能够建立覆盖全球的低轨互联网星座。另外,这家公司为了尽快完成组网,在卫星制造上引入了汽车制造的概念,把卫星的各系统模块化、组织化,在生产线上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通过批生产来大大降低卫星的成本。在此模式之下,OneWeb的卫星工厂号称具备周产10多颗卫星、年产600多颗的能力。
可惜的是OneWeb还未来得及实现自己的目标,就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其原因大致有如下两点:
其一,毫无疑问是受到本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的影响,疫情导致股票的大跌和金融和供应链的动荡,最后加速造成了它最大的投资者日本软银集团的投资困难。
其二,像这样的互联网星座需要前期大量的投入,即使开始运行以后,仍需要频繁的资金注入,一直到形成稳定的盈利能力。
我们不妨将SpaceX公司的星链星座和OneWeb星座做个对比,SpaceX的计划是今年发射1440颗卫星,先形成局部服务能力,甚至这一部分有可能剥离后独立上市,形成一个融资通道;而OneWeb公司是一次投入、一次建成,投入资金巨大,资金回收也极为缓慢。这两种模式的对比,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2、低价格的卫星一定需要低价格的火箭发射,也就是说低轨化、小型化的星座组网,最后会倒逼火箭商业化,要从技术和管理上降低成本。
3、火箭技术要向智能化、绿色化、低保障、快响应和低成本方向发展。
智能化:主要是智能测试、智能飞行。
绿色化:主要是发展无毒、无污染、绿色的液体火箭和中小型固体火箭。
低保障:要降低对发射场的依赖和需求,提高组网效率和降低发射成本。SpaceX的猎鹰火箭就是“三平一垂”的方式:水平总装、水平测试、水平运输、垂直发射,而不是传统的三垂方式。降低了发射场建设的费用,也降低对发射场保障的要求。
快响应:80、90年代火箭发射场准备时间需要大约40多天,现在大概需要20多天到一个月左右。如果一颗卫星的寿命只有3~5年或者5~8年,组网却要耗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显然是不可取,这就要求火箭必须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
低成本:目标是把现在国际上每公斤3到5万美元的发射成本,拉低到每公斤1万美元以下。
4、发射场的变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发射场大都是由过去的导弹靶场改造而来,而且大部分位于内陆。我认为,未来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发展趋势是沿海布局、军方把控、军民融合、军民共用。此外,海上发射也将成为我国一种不可或缺的发射方式。
5、火箭卫星测运控的变化
商业火箭、卫星测控、运维将向测运控一体化,服务全球化、国际化,全球覆盖,天基、地基相互补充的方向发展。2019年6月5日,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天链测控公司首次实现了运载火箭的全程测控,并把全部的遥测数据和飞行图像实时发回北京中心和用户。在卫星测运控方面,他们也具备了对卫星星座构建控制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天链测控、航天驭星这几家公司现在运维的卫星达70颗甚至更多,这标志着我国商业测控能力已经得到极大提升,也说明国内的商业测控公司已经初步达到工程实用的水平,初步具备了星座测控运维能力。
六、对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
探讨和建议
总体来看,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还需要经过一个艰苦和漫长的成长过程。
1、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要有一个开放的市场和一个成熟的航天产业,特别要探讨如何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或者说盈利的模式。
2、要靠技术创新来引领,通过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成本,而不是低价格比拼,更不是低水平的重复。
3、中国商业航天绝不是从头做起,而是要把我们60多年积累的传统航天基础,快速转化成商业航天产业链体系和人才模式。
4、要打破封闭,要用纯商业思维、用盈利的目标来选择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
美国早在1969年,就实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而美国近几届政府都提出要重返月球,把月球作为深空探测的一个基地、一个中转站;美国政府已经公开宣布国际空间站商业化运营,对商业公司开放;以SpaceX为代表的商业火箭公司则明确提出了登陆火星、殖民火星。对照美国这个航天强国的发展路线,中国航天该何去何从?
我认为,对中国而言,我们的科研、工艺水平在国际上已经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传统的封闭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商业航天的发展,不利于技术的进步,也不利于管理能力的提升。中国航天未来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有国家队负责完成重大的国家任务和军事要求,还有混合所有制队、民营企业队等参与市场竞争,打破封闭,多元化发展,形成一个开放共享的局面。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赶超世界航天强国。
中国航天已经走过了64年的辉煌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绩卓著,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象征。在深化改革开放、军民融合的今天,更应该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商业航天,打破封闭,实现多元化发展,努力赶超世界航天强国,加快航天强国建设的步伐,走上一条更加健康的、自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介绍:
杨毅强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主任,中科宇航公司董事长,长征11号火箭首任总指挥,原空射运载火箭行政总负责人,多年从事我国固体战略型号,固体运载火箭研制管理和航天系统工程管理工作,先后参加和负责4个国家航天型号研制工作,获航天科技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成果,获中国航天基金会授予的航天奖、国防科工委授予的个人二等功,多次获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授予的长征奖。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精彩好文回顾
卫星与网络
扫码阅读电子杂志
期期精彩·不容错过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林紫、娜娜
主笔记者:李刚、张雪松、乐瑜、朝天椒、黑法丝、刀子
策划部:孙国锋、杨艳
视觉总监:董宁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炜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张萌、姜河
业务部:记军、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媒体合作等事宜,敬请加微信:Juice0212
投稿请发邮箱[email protected]
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a13810322995
· 呼风唤雨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 呼风唤雨总部负责人:农燕
· 联盟负责人(惠新东桥分部):肖均
· 大会负责人:周雷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语霏
·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微信公众号太多不好找到我们?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
置顶,或星标公众号“卫星与网络”
遇见你真好,希望能一直陪着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