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排版设计
编者按:梅厄夫人自传《我的一生》是一部精彩的人物传记,也是以色列为生存而斗争的历史画卷。合上厚厚的数页,印象里的铁腕女总理形象丰富起来,那一刻终于明白,她评价自己“一生很猛”,当真没错。如果你还没来得及一览这本著作,以下的读书笔记,或许会让你更多了解梅厄夫人会成为“以色列之母”的原因所在。
果尔达·梅厄
作者丨Grace
去年跟朋友游芝加哥,往北1小时车程是密尔沃基,现在想来应该去看看,因为梅厄夫人在那里度过了幸福的少年和求学的青年时期。也是在这里她接触到了锡安主义的理念。她来自俄国的犹太家庭,移民美国之前住在基铺,8岁左右跟父母移民来到了美国。
犹太人自从公元70年被罗马人逐出了犹大地后分散在世界各地,近的生活在北非,中东,远的去了欧洲。犹太人在外邦生活得小心翼翼,但是又骄傲地毫不掩饰自诩为上帝的选民。他们坚守他们与上帝的约定,埋头古老的圣经,不与外族通婚,祈祷时向着耶路撒冷,每年逾越节对彼此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明年耶路撒冷见”。住在隔都里,因为被限制从事很多工作,他们能做的就是当时没人看得上的小买卖,和基督徒不被允许做的小生意,这是20世纪30年代排犹情绪到达顶峰的原因之一。当然经济上因祸得福,这是后话。
华沙隔都中,举行逾越节晚宴的犹太人
梅厄夫人一家在密尔沃基的生活与在俄国比起来可谓天壤之别,可是童年被暴力对待的阴影挥之不去,当第一次在美国国庆日看见警察骑在大马上竟让她的小妹妹瑟瑟发抖—这让她想起哥萨克人骑马暴力驱赶她们的场面。
锡安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在当时欧洲大环境下,犹太人在各个领域出类拔萃。但整体被排挤的事件也层出不穷。犹太有识之士深感需要一个属于自己民族的家园,他们召开了第一次锡安主义大会,鼓励犹太人回到他们祖先的土地去。这种被称为aliyah的回归潮随后开始席卷欧洲,随即风靡到世界各地,一直持续到现在。
梅厄夫人也深受锡安主义的影响。在完成了密尔沃基大学的学业后,24岁那年,她与丈夫和姐姐一家从美国来到了当时的巴勒斯坦地。众所周知,回归的浪潮在俄国及东欧更甚些,但美国的犹太人不为所动。梅厄夫人是极少数从美国来的犹太人之一。巴勒斯坦基本都是荒地,犹太人在那里建了很多社会主义类型的集体农庄基布兹,这种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形式可能受俄国苏维埃的影响。但是开辟农庄,让犹太人重新成为与土地为伍,手上长满老茧的新式犹太人却是锡安主义的理想之一。梅厄夫人相信这种理念。她热爱基布兹,身体力行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丈夫在基布兹里辛勤地生活着。这也最终导致了她与丈夫的分手—她丈夫不能接受小孩也由基布兹集体管理的方式。
在基布兹的梅厄夫人(1921)
看这段时也很唏嘘,这种做多做少一个样,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居然在以色列的基布兹成功了。除了民族性,我觉得原因之一是双向的自由选择,一个人有加入的自由,基布兹也有拒绝和开除一个人的权利。加入基布兹这件事把志同道合的犹太人紧密的团结在了一起,同仇敌忾,除了共同劳作外,还要与周围骚扰他们的阿拉伯人作斗争。这也就不难理解以色列领导人为什么都基本都出自基布兹或他们的后代。
回归的犹太人主要来自欧洲和中东本地。分离了1000多年,不仅成长文化背景大相径庭,连人种都不一样了。现在走到一起来了,各种碰撞,妥协,合作,初期复国的不确定性,犹太人的大局观,审时度势在建国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出来。梅厄夫人意志坚定,聪明冷静,能力非凡,对以色列工党及建国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联合国决议巴以分治以来,以色列面临三面而来的阿拉伯国家的围攻,建国当天这些阿拉伯国家就向以色列宣战。梅厄夫人临危请缨,在以色列的建国前夕前去美国为武装以色列筹款,梅厄夫人在芝加哥的这场对犹太人的演讲可谓共情同理,谈及犹太年轻人用生命在捍卫他们的家园,在场所有人都被打动了。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能打赢与阿拉伯人的战争,那么犹太人将近2000年的复国愿望又要再等几个世纪。她说他们知道他们不是犹太人中最优秀,也不是最聪明的。只是他们正巧在那里,而你们在这里,如果反过来,她说她相信美国犹太人也会做同样的事—来美国寻求帮助。她相信美国犹太人不会犹豫,会义无反顾的帮助他们在巴勒斯坦的同胞。梅厄夫人的演讲取得了巨大成功,她筹到了5000万美元,超过了预期2500万,为打赢建国战争提供了有力的财务保障。
梅厄夫人和本-古里安
初期以色列领导人对美国犹太人对移民巴勒斯坦兴趣不高颇有言辞。过后看看,1948年以色列建国及后面的扩展真像是有他们的上帝相助,每个时期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在引领着:国父赫茨尔的《以色列国》震动了欧洲犹太人;身体力行的实干家开国总理本-古力安,审时度势,把握住每个机会,让建国成了事实;还有建国初期打通英国上层关系,最终有了英国同意在巴勒斯坦建国的《贝福尔宣言》的著名化学家魏兹曼;罗斯柴尔得家族的财力资助在巴勒斯坦买地建基布兹;美国犹太人后面的大力的财力援助;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巴勒斯坦地的犹太人的勇气,脚踏实地的建国精神让这个小小的犹太国不仅复国了,生存了下来。
自传里面,大量篇幅讲了梅厄夫人担任劳工部长,外交部长,直到总理的经历。难关一个接一个的克服,梅厄夫人的人格魅力越来越不可阻挡。其实梅厄夫人貌不出众,她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很自卑,在年少轻盈热恋的时候,她一遍遍的问男朋友为什么爱她,是不是希望她更漂亮一些。可是梅厄夫人的魅力是在她的信心里--对犹太复国的坚强信念里,对犹太同胞的拳拳之心里。建国后她去莫斯科担任第一任大使,与苏联人周旋,担任劳工部长,负责大量的初来乍到的移民的衣食住行,后来的外交部长,在联合国为以色列据理力争,跟美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她每一样都做的及其出色。虽然赎罪日战争后辞职,但她担任总理时对恐怖分子的绝不妥善让她有了“铁娘子”的名号。实至名归,写到这里《慕尼黑》的镜头又涌现眼前。
电影《慕尼黑》中的梅厄夫人
以色列能有今天的成就跟一大批像梅厄夫人这样的坚定的锡安主义者密不可分,他们为以色列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虽然现在生存危险少了许多,但以色列来自周边及国内的压力起伏不定。但愿以色列在未来更有担当,梅厄夫人心心念念的和平早日到来。
撰文丨Grace
715日上为22,32419,665数42,369数371
稿tg@israelplan.org
info@israelplan.org
28
liyuchiruthAllan_Alanzo
hebrewshalo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