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医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1期临床试验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美国最早进入临床试验的COVID-19 mRNA-1273疫苗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均出现高滴度抗体。
该研究的题目是“An mRNA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 Preliminary Report”,发表于2020年7月14日。
该部分结果曾在5月17日被该公司披露mRNA-1273。正式发表的论文马上成为美国主流媒体今日头条。
本研究为剂量递增、开放标签的1期临床试验(NCT04283461)。研究主要评价安全性、抗体产生、中和抗体滴度及T细胞应答。
1. 受试者基本情况
研究共招募了45名18-55岁的健康受试者。受试者被分为3组,在相隔28天接受了两次疫苗接种,分别接种25,100,250ug剂量mRNA-1273疫苗。有3名受试者未进行第二次疫苗接种。受试者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
2. 疫苗注射后无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 SAE)
初次接种疫苗后,25ug组的33%、100ug组的67%和250ug组的53%报告了不良事件(AE),但均在轻或中度。第二次接种后不良反应更为常见,三组发生比例依次为54%、100%,100%;其中21%报告了相对重的不良反应(severe events)。主要表现为疲劳、发冷、头痛、肌痛和注射部位疼痛。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报告的不良事件)
3. 出现高滴度的结合抗体
在首次接种29天后,受试者出现了很高水平的S蛋白结合抗体,并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在首次接种57天后(加强接种29天后),受试者抗体滴度较29天成倍增高,并依然表现出剂量依赖效应。并且均远高于COVID-19康复者血清标本中抗体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4. 出现高滴度的中和抗体
在加强接种后,所有受试者均出现中和血清,其滴度相当或超过于COVID-19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和滴度。
研究应用PsVNA和PRNT两种方法检测了受试者血清中和活性,PsVNA显示三种剂量受试者血清中和活性中位数均在接种36天后超过了康复者血清中和活性中位数;并于接种后43天达到峰值。PRNT显示接种后43天最低剂量的25ug组中和活性中位高于512 PRNT80,高于康复者血清中和滴度
(图2)
5. 诱导出T细胞免疫
更为重要的是,疫苗接种诱导CD4应对为主的T细胞免疫,且以Th1细胞因子表达为主。
小结:
1. 所有受试者均产生了结合抗体100ug组结合抗体滴度远超康复者血清抗体滴度

2.
所有受试者均产生了
中和抗体中和抗体的水平高于康复者血清平均水平
3. 疫苗安全,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在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100ug最佳剂量开展2期临床试验,并已经完成了受试者招募。
3期临床试验7月份底启动。有愿意参加临床试验的人,可以登录coronaviruspreventionnetwork.org注册。
Moderna的mRNA1273临床试验过程和结果与辉瑞的mRNA疫苗BNT162b1辉瑞mRNA疫苗、及中国陈薇院士的腺病毒疫苗中国造临床试验具有诸多一致性
目前已经有两项发表的mRNA疫苗临床试验结果,肯定了mRNA的良好效果;尤其是很好地回应了之前学术界对mRNA体内投递和表达效率的质疑。
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一振奋人心疫苗的研发关键时间点:
1月10日首次描述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
1月13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Moderna的传染病研究小组最终确定新冠病毒疫苗的序列疫苗mRNA-1273编码病毒的Spike蛋白,启动临床生产;
2月7日第一批mRNA-1273临床试样本已经生产出来
从设计到生产,这款mRNA疫苗只用了25天。
3月16日,第一位志愿者注射试验用冠状病毒疫苗,这是保护世界免于正肆意蔓延的新冠病毒感染的一个里程碑
5月12日,mRNA-1273 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其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通道
在目前世界新冠疫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且治疗药物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疫苗成为人类最后的希望。
但是也需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得到的只是1期临床试验结果,也就是受试者体内出现了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最终预防效果,仍需要继续通过2期和3期临床试验来验证
期待人类尽快战胜新冠病毒。
原文来源: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22483?query=featured_home
其他疫苗研究结果
作者简介:
王宇歌 MD, PhD,一直从事病毒新药研发,Dr. Fauci(福奇教授)是其在NIH的实验室主任。
扩展阅读
编辑:Henry,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关注医学科研
既往推文
更多经典论文解读及专家述评,
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