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人们有不同意见的时候,真理会在意见的交锋过程中显露出来,好的和真实的观点总是会战胜谎言和欺骗的。

让真实跟虚假搏斗吧;有谁见过在自由和公开的交锋中有真实落败的呢?

"
讲述 | 徐贲
来源 | 看理想节目《现代的诞生:启蒙运动经典》

1.

最宝贵的,
是听从自己的良心
去知道、说话、和辩论的自由

约翰·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创作出了《失乐园》《复乐园》等著名的诗歌作品。不过,他影响最深远的,是他的一篇演说词,《论出版自由》。
弥尔顿在这篇演说词里反对了当时的书报审查制度,被认为是世界言论出版史上的里程碑。
1644年《论出版自由》初版封面图
在这篇演说词里,他提出了关于出版自由的两个非常经典的观点。
第一个是“观点的自由市场”,也就是,应该让言论像货物一样,在这个世界上自由流通,优质的言论自然会被大众接受,劣质的自然会被淘汰
第二个是“真理的自我修正”,就是说,当人们有不同意见的时候,真理会在意见的交锋过程中显露出来,好的和真实的观点总是会战胜谎言和欺骗的
之所以提出这两个观点,是因为弥尔顿相信,公众有阅读和理解判断的能力。他说,“无论你拿到什么书都可以念,因为你有充分的能力来探讨每一件事物,并且作出正确的判断”。
《论出版自由》里面的很多名句都经常被人们引用。
比如谈到人的良心自由时,他这么写道,“给我听从自己的良心去知道、说话和辩论的自由,这是所有自由中最宝贵的自由。
他认为,自由与真实必能结成牢固的同盟,他说,“让真实跟虚假搏斗吧;有谁见过在自由和公开的交锋中有真实落败的呢?真实所驳斥的也就是肯定和彻底能打败的。
弥尔顿认为,公众不需要政府告诉他们可以阅读什么,不可以阅读什么。虽然他也知道劣质书籍的存在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但是他始终相信,公众自己拥有阅读任何书籍的权利,和判断书籍优劣的能力。而且,书籍的优劣,就像善恶一样,善恶相对,看到恶,才会知道善的可贵。
2.

人是理性的动物,
具有选择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电影《华盛顿邮报》
《论出版自由》这整篇文章,基本上都是围绕审查制度来讨论的。
首先,弥尔顿回顾了许可证制度的起源。他指出,影响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它们的历史中,并没有硬性规定的许可证制度。
他说,“雅典的书籍和哲人比希腊任何其他部分都要多,我发现雅典的长官只注意两种文字,一种是渎神和无神论的文字,另一种是诽谤中伤的文字”。
在一些情况下,亵渎或者诽谤的作品要被烧毁,作者也会受到惩罚。但是,烧毁作品或者惩罚作者都是发生在作品发表之后,而不是在发表之前。
弥尔顿的观点是,如果一个文本被拒绝,应该是在出版之后被“审查,驳斥和谴责”,而不是在它的观点发表之前就强行禁止。
《论出版自由》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是,不应该由官方权力为读书设置禁区。
弥尔顿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摆脱愚昧,变得智慧。《圣经》里的君王、首领——摩西、大卫和保罗都是有学问的,他们学习的内容包括了阅读“各种书籍”。
弥尔顿认为,就算是“坏书”或者是邪教书籍,也是开卷有益,因为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错误中学习到有用的东西,并且通过考虑什么是不正确的来发现什么是正确的。
弥尔顿的观点是,上帝赋予了每个人理性、自由意志和良知,所以每个人都能为自己作出必须的思想判断。要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应该让每个人自己来决定,而不是有颁发许可证的人来决定。这就像在自由的市场上买东西,每个人都能决定要买什么,不买什么。这就是著名的“知识自由市场”原则。
弥尔顿强调,和其他的事情一样,读书要允许犯错,因为犯错是一个人学习的过程。《圣经》里的亚当夏娃,就是因为犯错吃了善恶果,才知道有善恶,才有机会从恶里知道有善。
弥尔顿写道,“因此,就人类目前的情况说来,如果我们没有任何关于恶的知识,我们又有什么智慧可作选择,有什么节制的规矩可以规范自己呢?谁要是能理解恶的一切习性和表面的快乐,同时又能自制并且加以分别而选挥真正善的事物,他便是一个真正富于战斗精神的基督徒。”
这也就是弥尔顿提出的“观点自我修正”原则。
电影《1984》
《论出版自由》论述的第三个问题是,许可证的无用性。在弥尔顿的时代,整个英国的许可证官员不过20个人。
弥尔顿说,这20个人管制出版,那么,“谁又能来管制我们日常的狂欢饮宴呢?同时,民众常常到喝酒的地方去闲荡,又有谁来禁止呢?裁缝裁剪的服式也必须有经过许可制挑选出的头脑比较清醒的师傅来监督,以便制出不致伤风败俗的衣服。男女青年互相交谈是我国固有的习惯,那时我们也必须加以管制。”
“试问又有谁去指定应该讨论什么、提出什么论题,而不超越范围呢?最后,淫乐场所又有谁去禁止,盗贼成群又有谁去驱散呢?”
弥尔顿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如果英国连出版都要管制,那么吃饭、喝酒、聊天都应该被管制,但是,哪来那么多管理员呢?而且,真的有必要管吗?
《论出版自由》论述的第四个问题是,许可证对公众的理性发展和智慧成长是有害的。这一点,可以说是弥尔顿对我们今天最有用的思想贡献。
弥尔顿说,“如果对成年人每一种行为的善恶问题都加以规定、限制和强迫,那么美德就会变得徒有虚名,善行也就不需要赞扬了,严肃公正和节制更是没有好处了。有人抱怨天意,说上帝不该让亚当有违抗神意的自由意志。这真是蠢话!上帝赋给他理智就是叫他有选择的自由,因为理智就是选择”。
弥尔顿认为,许可证制度是对英国人智能的侮辱,他写道,“英国的上议员和下议员们,请想想你们所属的和受你们管辖的民族究竟是什么民族。这不是一个迟纯愚笨的民族,而是一个敏捷、聪慧、眼光犀利的民族。他们勇于创造,精于辩论,其程度决不低于全人类的秉赋可能达到的最高度”。
弥尔顿愤怒地谴责道,“让二十个横行霸道的统治者建立起寡头政治,给我们带来心灵饥荒,使我们除了经过他们用斗衡量过的东西以外,就不知道旁的东西”。
弥尔顿还认为,这些自以为是的管辖者,他们断送的是英国人的自由,他强烈呼吁,“让自由来认识、抒发已见,并且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
这就是《论出版自由》这篇演说词给我们留下的重要的思想遗产。他的两个经典原则“观念自由市场”和“观点自我修正”,到现在都还是人们为自由思想的权利和自由言论权利辩护的主要理论依据。
这两个原则有着同一个核心信念,那就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具有选择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17世纪,这个信念是理性主义的一部分,到了18世纪,这个信念已经成为了启蒙思想的一个主要部分。
3.
集体沉默,
是不说、不看、不听的人
共同参与的集体合作
电影《浪潮》
弥尔顿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自由言论,作为一种权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也知道,自由言论当然不等于正确言论,但是,就算是错误的言论,对公共辩论也是有好处的。因为通过真理和错误的冲突,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才会更加清晰,对真理的印象才会更加生动。
在弥尔顿的时代,人的不自由,尤其是言论的不自由,人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不正义的外力的压迫,被剥夺自由的人则是这种外力的受害者。在弥尔顿看来,人的自由意识是天生的,也是不会泯灭的。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经过了20世纪的政治社会变迁,我们大概可以这么说,弥尔顿对自由意识的理解,是并不充分的。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下,人的自由意识是可以改变的,甚至,还会走向自由意识的反面,把不自由,当作一种更好的人生选择。
一个选择不自由的人是不会发表言论的,更不用说需要言论自由了。
而更加严重的是,这种自愿的、选择性的沉默不仅可以是个人的,有时候还可以是集体的。
这样的沉默,无视了那些谁都能看得见的现实,忽略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就像房间里明明有一头的大象,但是每个人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美国社会学博士伊维塔·泽鲁瓦维尔(Eviatar Zerubavel)在他的著作《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里,研究的就是这种沉默,尤其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集体沉默。
泽鲁巴维尔说,“在我们和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哪些不能进入我们的意识,又有哪些不能公开承认其存在,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受到来自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压力,也因为政治领域的限制。毕竟,权力本身就含有控制人们可介入哪些信息领域的能力,还有他们想要传递哪些信息的能力。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集体沉默,泽鲁巴维尔还用日本的传统图画“三不猴”, 来象征集体沉默中同时存在的盲、聋、哑,也就是不看、不听、不说的情况。画面里,这三只猴子分别捂住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嘴巴,成为和房间里的大象同样重要的动物形象。
日本东照宫“三不猴”木雕
三不猴的意思是,虽然沉默的直接起因是不说,但是,最后一定要有不看和不听的积极配合。
所以,泽鲁巴维尔提出,集体沉默不仅仅是不说的人串通好,而且也是不看、不听的人共同参与的集体合作。
正如前文所述,在弥尔顿看来,人不能自由言论,主要是因为外力的干涉,也就是,言论者的嘴巴被管制言论的人给活生生捂住了。
但是,日本传统图画里“三不猴”,它们一只使劲捂住自己的嘴巴,一只捂住自己的眼睛,还有一只捂住自己的耳朵,都是用力的、但是是自发的行为。而且,这三只猴子必须是一伙的,少了任何一只都不行。
有话要说,但要憋着不说,那肯定很难受,非得憋出毛病来,肯定是憋不长久的。所以,为了不说不该说的话,你需要先做到不听不该听的话,不看不该看的东西,这就得把耳朵和眼睛捂起来。
但问题是,你如果真的不听,又怎么知道不该听呢?所以,这种不传,不听,不信,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这也是三不猴的寓意所在。
泽鲁巴维尔认为,虽然集体性沉默是自发的、是自欺欺人的表现,但是追根究底,还是权力操控的结果。
4.
制造沉默的主要手段是设置禁区
电影《1984》
在《房间里的大象》这本书里,泽鲁巴维尔还讨论了政治权力在制造集体沉默的时候,经常使用的压迫和操控手段。
比如,他认为,制造沉默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设置禁区。他指出,“要确保人们在谈话中远离‘禁区’,一个特别有效的方式是让这个被禁止谈论的话题无从命名。
对此,他举了一个天主教禁言男同性恋的例子,他指出,“天主教的传教士们,会很小心地避免直接提到‘鸡奸’的名字(此为“无名之罪”)。这就像你对某事避而不谈,那么最终会导致这件事无法被描述出来”。
将鸡奸这个词设置为“禁区”,不仅让有关的信息得不到传播,也让这样的信息根本说不出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这个问题上的沉默。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而历史上每次传播技术的革命都会对思想审查带来新的挑战。

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信息的筛选已经变成了一种常态,而从事这种工作的人不生产对社会或者人类文化有用的信息。
就像是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里说的,他称他那个时代的思想审查员是“审判者”和“操控书籍生杀大权的人”,他说,这些人本来应该是“学识和公正都在一般人之上”的人,但实际上,这些审查员却经常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他们从事的是“一份极其枯燥而又无聊的工作;在时间上也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但弥尔顿没有看到的是,有很多审查员,只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他们中的大多数,学识并不是都在一般水平以上,有的还对才能出众、有见识、有学问又敢于说真话的人充满了妒忌和仇恨,在他们还没有弄明白书里的意思的时候,就已经对这本书先动了杀心。
对任何时代来说,存在这种人和这样的言论环境,都是一种不幸。
如果可以,不要沉默,不要忘记。
电影《1984》
*本文节选自徐贲主讲的节目《现代的诞生:启蒙运动经典》第27-29期,文章有删减,完整内容可至「看理想App」内收听。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即可收听徐贲主讲《现代的诞生》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