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太大,我快撑不住了!
眼下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今日全国中高风险区域“清零”,面对这样的成果,医护人员在开心之余却另有一番苦楚。
受疫情影响,医护人员收入下降明显。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迎来“最严”院感防控,压力、责任、矛盾集中落在一线医护人员身上。
在“医学界”微博发起的话题讨论中,医护人员形容现在的感觉是:上级明察暗访,患者及家属不配合,不理解,收入直线下降,心力交瘁。
“最严”院感防控来了
李明(化名)是安徽一家县级医疗机构泌尿外科主任,从业20年,他感概:在医疗机构的院感防控已经成为政治工作和任务。
“从没见过抓院感这么认真、较真过,以前没有认真执行的住院管理制度全部落实。这背后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吵架换来的成果,落实现在的院感防控要求太难了。”
担心“五一”假期,有患者家属闯卡进封闭病区探视,李明亲自到病房站岗。
4月30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通报了黑龙江聚集性疫情,这让李明和同事胆战心惊。
“医学界”注意到,官方通报黑龙江聚集性疫情措辞严厉,“社会影响恶劣”的定性在过去院感事件通报中很少出现。
通报称,黑龙江多家医院先后发生院内感染,持续时间长,感染病例多,社会影响恶劣,给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带来新的压力。
“只能说我们走运、侥幸,院内感染防控措施落实不力是共性问题。”
2019年,国内发生了多起院感事件,诸如广东顺德新生儿感染事件、江苏东台市人民医院透析感染事件,院内感染防控措施落实不力成为共同原因。
黑龙江的情况同样如此。通报称,相关医院未完全落实国家关于院感防控的要求。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等重点部门的防控措施形同虚设,未能有效开展预约诊疗,合理分流患者;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不到位,分区要求未落实;病房管理严重失职,未制定严格的陪护和探视制度,不同病房人员随意流动;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淡薄、敏感性不强、培训不到位。
“当前,医疗机构要在院感防控有历史欠账的基础上,完成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的任务,可以理解为带病上场”。李明告诉“医学界”。
钱少了,吵架的事多了
当下,医护人员真的遇到“困难”了。
“医学界”先后发起两次“疫情期间医院运行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2-3月,我国医院门诊量、住院量等各项指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七成受访者认为,今年2月,医院门诊量和住院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3月情况略微好转。
更权威的数据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2020年2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2.5亿人次(不含湖北省、诊所及村卫生室数据),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38.2%,环比下降45.7%。在调研中,不少医院表示,恢复正常接诊后,既要面对疫情防控的重任,又要维持医院运营,压力并不比之前小。
门诊量的减少,直接导致医护人员收入下降,有人“哭穷”获得共鸣。
除了收入减少,“最严”院感防控要求之下,病区封闭式管理,医护有多难? 首先看几张“吐槽”。
除了患者及家属外,主管部门的严要求及检查让一线医护人员“很紧张”。
院感防控已立下“军令状”。
各地要将医疗机构院内感染防控管理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内容,在政策、资金、人力、物资等方面予以支持。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安排相关工作,确保院内感染防控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落实到位。
各医疗机构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展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回头看”活动,抓紧排查漏洞,补齐短板,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督导,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院内感染防控的各项措施。
防控院感属世界难题,世卫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数以亿计的患者因院感而使治疗复杂,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甚至是残疾、死亡。
落实院感靠的是习惯,习惯的养成在平时,院感防控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滴水不漏”,不能一直给一线医护人员“施压”。
“钱少了、事多了、压力大了”,当前,医护人员的“难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来源:“医学界”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朝阳
校对:臧恒佳
责编:郑华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