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受疫情影响,剧院和电影院一样陷入生存困境。

作为全球戏剧风暴眼,美国的百老汇也不得不关门歇业。

6月29日,纽约百老汇联盟宣布:今年下半年也不会开业,复演日尚不确定。

据预测,将有10万戏剧业工作人员面临失业,财产损失不可估量。

自救,显得尤为重要。

7月3日,原定于2021年公映的
《汉密尔顿》Disney+平台上线。全球的音乐剧迷,都能借此机会一睹这部传奇音乐剧的风采。

2015年,《汉密尔顿》就在百老汇首演,并收获一片好评。它斩获了11项托尼奖、4项普利策奖和劳伦斯·奥利弗奖。纽约剧评人称其为
“让人们变卖房产买票来看都值得的音乐剧”,可谓是一票难求

《汉密尔顿》在豆瓣开分时,居然
高达9.9分。截至目前,也依然稳定在9.6分。在流媒体上线后,我们终于拥有了近距离观看《汉密尔顿》的机会。
01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是谁?

一个印在10美元钞票上的男人。他是
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是《美国宪法》的起草人,也是第一任财政部长。

但在成为伟人之前,他度过
了一段黯淡无光的人生。正如《汉密尔顿》开场唱道的一般:“一个私生子、孤儿、妓女生养;父亲离家逃荒,生在加勒比海中央无名的荒岛,四面海水茫茫,从小见惯贫困苦难肮脏。”

原生家庭的磨难并没有耗尽汉密尔顿对生活的激情。志向远大的他来到纽约学习,并开始广结好友。


少年阶段的他曾写下这样的句子以表自己的雄心壮志:“我渴望成功,为了成功,可以去冒生命危险,但是不能牺牲人格。我希望能发生一场战争,让我展现自己的能力。”


很快,汉密尔顿等来了机会——
美国独立战争。在给乔治·华盛顿当副官的日子里,他积累了作战经验和政治资本。

然而,
汉密尔顿的死亡与生平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与政敌阿兰·伯尔决斗,并中枪身亡。享年49岁。

02
汉密尔顿这一具备极大读解空间的历史人物,自然是戏剧或文学作品青睐的主人公。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音乐剧《汉密尔顿》的拍摄初衷:
用自己的方式,还原历史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音乐剧挑选了汉密尔顿
重要的人生节点
,将那些决定命运的瞬间娓娓道来。


它涵盖了:初识好友与政敌、邂逅斯凯勒姐妹、约克镇之战、妻子生子、好友丧生等多处重要事件。


导编团队尽可能地做到
删繁就简、详略得当。既保证递交给观众足够的信息量,让我们足以拼凑起他的人生;又避免了单调流水账的形式,让每一幕都足够动听亮眼。

历史上的汉密尔顿,和绝大多数伟人一样,只给后人留下庄重的印象。但音乐剧里还原的汉密尔顿,更加
有血有肉、形象饱满

借助他和政敌、好友、妻子的互动,我们可以明确他的性格特点:有勇有谋也有脆弱彷徨、野心勃勃也妄自菲薄。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还花了不少篇幅去塑造汉密尔顿的宿敌阿兰·伯尔。他并不是作为一个脸谱化反派而存在,而是和汉密尔顿有微妙的镜像关系。


较之电影那绚丽的视听语言,传统音乐剧的呈现方式显得有些单调。但《汉密尔顿》在舞台布景上做足了工夫。


舞台中央出现的巨大轮盘,是整部剧的核心线索。它可作为旋转装置,让主演们在其上蹁跹若舞。它亦可作为时间装置,以“倒带”的方式开始回忆性叙事。

因为我们看到的线上版本经过了剪辑,所以比临场观看多了几分流畅感。如果说,现场可以感受到沉浸性;那么,线上版则圈出了重点,美化了视觉性。
03
《汉密尔顿》在音乐上的创新,更要胜过剧情一筹。

它大胆选择了嘻哈音乐(Hip-Hop),来呈现这个略显严肃的故事。

装束复古的政治家与名媛们,在优雅的舞会或书房里穿行;一身戎装的士兵们,在战场上挥洒热血。但他们一开口,便是一大段一大段的rap。

如此混搭,让观众耳目一新。


音乐剧一改传统歌剧的唱法,结合流行音乐的特点,不失为创新的好办法。


例如:去年来中国巡演的“摇滚版《红与黑》音乐剧”,就巧妙结合了古典文本与现代唱段。摇滚乐的激情与张力,恰好印证了主角于连的野心。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汉密尔顿》的故事内核与嘻哈音乐的创作主旨倒也是不谋而合。


嘻哈音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发轫于美国的黑人社区。它注重即兴创作,具备
草根性、独立性与反叛性

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凸显了汉密尔顿的人生信条。


作为移民的他,从底层拾级而上,最终实现人生梦想。他引领的美国独立运动,其本质也是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汉密尔顿》在选角上也做到了充分考量,启用大量黑人演员来扮演重要角色,响应了
少数族裔争取权利的时代潮流。在100年前的百老汇,这一切都是无法想象的。
归根结底,音乐剧《汉密尔顿》是一部复杂而优秀的作品。

有人聆听到动人的音乐,有人感受到普世的人性,有人感悟出移民者的不易,有人体会到理想主义的践行。

那段历史已消逝在风里,唯有艺术的魅力是永恒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