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A
任职:500强跨国公司
职位:技术专家
地点:美国
话题:EMBA 
又有一个印度同事找我了解公司赞助EMBA的事,不禁再度唤起我曾经的感慨,不妨在这里分享,希望引起有志之士的一些自我反省。
自从我参加了一个公司赞助的EMBA计划,有5个印度同事详细地咨询过我。其中3个已经从同一个项目毕业。这些人里有2个我以前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找到我的。他们的背景都是高级STEM学位的同事。 来自印度同事的询问远远超过了我的中国同事。到目前为止,我只听到了一个中国同事的认真的考虑。令人震惊的是 我其实认识更多的中国同事!
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考虑这个特定的道路,但这个惊人的差距告诉我,印度人是积极的追求持续的商业教育,非常聪明地转移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刻意持续的展现自己的兴趣并积极地改变他们的职业道路而不考虑天花板。也许更多的中国同事正在采取其他类型的持续教育工作,只是我不知道?如果是这样的,请原谅我的无知。如果不是,为什么不呢?
朋友B
任职:中国起源的中型私有跨国公司
地点:美国
职位:创始人,董事长
话题:管理与技术之别
我们公司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包括中东,包括南美,基本上国家经理都是印度人,很多销售和管理人员也都是印度人,而工程师都是中国人。
为什么会这样?公司里有很多中国人很不服气,说我们中国公司,为什么让印度人来当老板。我说我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如果你只是打工的高管,职业经理人,你可以做特定的选择,照顾特定的人群。但作为公司的所有人,我这样做,原因肯定是理性和逻辑的选择:因为根据他们的长处能力或者兴趣,我没法把他们互换。我的很多徒弟,帮我最早打开海外市场的,都是印度人,他们是非常好的经理人,非常敬业,非常职业。我们公司很多中国工程师,技术做得很好,但是却没法把它向客户解释清楚。
所以我对中国人说,你不要不服气印度人,如果他们不去打开市场,你做的再好也没有用。同样我也对印度人说,你们再善于打开市场,如果没有那些中国工程师很棒的产品,你也没有什么可卖的东西。但归根结底,中国工程师如果要走向管理领域的话,没有别的窍门,就是要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
朋友C
任职:西方小型跨国公司
职位:总裁,职业经理人
地点:北京
话题:人的性格
我必须要说,印度人有种特别的特质。比如我在新加坡的时候,去看医生,是个印度人。我觉得他的医术是不错的,但他更强的是那种交流方式,真的让人觉得如沐春风。这一点,在中国医生那里要少见很多。
我听过一种说法,说咱们中国人从小就特别讲究勤学苦读,所以自古就有所谓“头悬梁锥刺股”。中国人很多时候把学习工作都当成一种苦差事,鼓励坚持,欣赏吃苦的精神。这种做法有好的一面,那就是中国人对于灾难,比如战争,家庭变故,等等,有特别强的忍受能力。中国人特别坚韧。但它坏的一面,就是在上升时期,尤其是在西方社会,大家更欣赏那种一边快快乐乐地玩了,一边就能做成大事的人。觉得那样才是领导力。所以显得比较乐观的印度人,往往在西方公司里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因为他们看起来更有亲和力,更有激情,更有领导力。当然那种印象也许只是个错觉。但问题是,只要是印象,哪怕它是错误的,它对别人的影响也一样是真实的。
朋友D
任职:西方大型跨国公司
职位:经理人
地点:美国
话题:玻璃天花板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说如果一个团队的经理是印度人,有的中国员工可能就会说,他肯定不会帮我的,所以就先入为主,把自己和老板的联络和信任打断了。而反过来的话,如果一个中国的经理人,他下属的印度员工,却常常不会那样做,而是继续主动地与老板寻求联络和信任。
换句话说,我觉得印度人有点不信邪的精神。他们不相信玻璃天花板。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不管现实中玻璃天花板是不是真实存在,如果你不相信它的存在,那你的机会会比相信它存在多很多。
举个例子,圣诞老人是不存在的,可是当一个孩子相信他存在的时候,那种相信本身就可以带来很多快乐。
如果你不相信玻璃天花板,你就可以往上冲,也许可以冲破它,就算冲不破,也可以很接近屋顶。反之,如果你相信它的存在,也许就根本不会往上冲,而是始终坐在地板上。
按二维码3秒
选识别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