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魔幻开年砸懵了所有人。
新冠疫情的影响波及到各行各业,想要恢复如常大概还需要些时间。
因此对于还要继续生活的人们来说,对今年剩下十个月的一致“展望”恐怕是:要穷了。
如果真的要穷了,怎么办?
今天的文章尝试给出了几个小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优雅地面对经济窘况。
这些建议有个统一的主旨:如果不能多赚钱,就享受少花钱的乐趣吧。
💡建议
让不需要的物品填满我们的人生
在豆瓣小组“今天消费降级了吗”里,有一个热门帖子,问“你是因为什么开始消费降级的”,其中最高赞的答案是👇
被动降级的体验当然并不愉快。但如果可以以“穷”为契机,理清物品和自己的关系,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拥有更加理性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很多关于降低物欲的理念和方法都来自日本。
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断舍离”的理念——“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事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就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然后传播向世界的。
另一个著名的日本整理师是近藤麻理惠。她的整理指导书《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自2011年出版后就畅销全球。
她认为,身边应该只留下让自己觉得心动的物品;通过减少持有的物品,人的生活就能够发生重大改变。
Netflix还在2019年上线了与近藤麻理惠合作的节目,近藤和翻译饭田两人每集拜访一个家庭,指导他们用“怦然心动”的法则整理房间。
近藤麻理惠在节目上指导别人整理房间
不论是“断舍离”还是“怦然心动”,都希望能把我们对物品的关注转移到自身上来,避免让物品成为我们的主人
极简主义者佐佐木典士在他的书《我决定简单地生活》中提到,我们之所以拥有这么多物品,是想要通过物品来展现自我的价值。
人是群居动物,需要他人的肯定和认同。可是我们的内在价值并不那么容易被看到,透过物品,一切便轻松许多。
从衣食住行到文化消费,如果我们过度依赖这种方式,当这些自我化的物品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吞噬我们,成为一种负担
正如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所言,人们希望看起来幸福,远胜于拥有幸福,这就是人们感到痛苦的原因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要克制这种通过物品展现自我的念头,摆脱对物的执着,就要学会分辨“需要”和“想要”。
佐佐木典士在书中举例,“天气冷的时候,只要有一条毛毯就够了,偏偏就是想要拥有漂亮图案的第二条毛毯,以及舒适触感的第三条毛毯。”
当你“想要”某件物品时,先问问自己是否“需要”,这样一来,就能放下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物品。
知名僧侣小池龙之介则有一个更为玄妙的说法:把手放在胸口问自己这个问题时,若感到痛苦,则代表那样东西对你而言是“想要”,而非“需要”。正因为你觉得还不够,才会感到痛苦。
💡建议二
和旧的物品产生新的联系,
可以取代购买新物品的快乐
在《我决定简单地生活》中,佐佐木典士还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人之所以感到不满足,是因为当我们实现愿望之后,就会慢慢习惯,继而感到厌倦。
我们已经拥有想要的一切,环顾自己的生活四周,就会发现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在某个期限很想要的商品。没有一样东西是不想要,或排斥的。
遗憾的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拥有的状态,甚至感到厌倦,于是我们希望拥有新物品,增添刺激。我们想要追求更大的刺激,因此不断追求更昂贵的商品;我们想要增加刺激量,因此不断增加物品数量。
我们很快就习惯甚至厌倦新买的商品,身边物品再也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最后只好再次消费。
就这样陷入了不断追求,却永远无法被满足的循环当中。
电影《购物狂的自白》
想要打破这种循环,梭罗出过一个好主意。
他在《瓦尔登湖》中写道,“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学会和旧的物品产生新的联系,是通向快乐和满足的捷径。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女主角麻衣,是一个深受“断舍离”影响的“扔东西变态”。她只保留少得可怜的生活必需之物,连毕业相册和丈夫第一次送的项链都选择扔掉。
在一次搬家中,她想要把已经坏掉的旧仙台柜扔掉。但是妈妈和外婆不同意,把它送修了。
麻衣原本并不觉得这个看上去破破烂烂的柜子有修理的必要。但当工厂的师傅把修好的柜子送上门,揭开保护罩的时候,麻衣立刻被它震撼了。
原来这个放在角落里一直被忽视的旧物,是这样精致和美丽。
当麻衣看到被修好的仙台柜
生活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古着(vintage)是当下一些年轻人追逐的新潮流。但好看的旧衣服并不只在二手店里,也可能在妈妈(爸爸)的衣橱。
许多博主都做过这样的旧衣穿搭挑战视频。爸妈许多年前的旧衣服通过重新搭配,又变得令人“心动”起来。
b站博主alleybobo的旧衣挑战视频
如果身处旧物之中却依然能够感到满足,就可以在不断追求的道路上缓一口气。
💡建议三
能自己动手的事情就自己动手
爱尔兰有一档指导人如何省钱的节目,叫《金钱与我》。每一集,导师都会对一个“月光”的家庭进行财务指导,帮助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支出。
节目中最常出现的节省支出的方式,除了停止购买不必要的物品,就是多在家做饭,降低外卖和外出就餐的频率了。
比如节目第一集的凯瑟琳,她以前平均每周会点三到四次外卖,如果把频率降低到一次,每年就能节省1500欧元。而且自己做饭也并没有她一开始想的那么困难。
《金钱与我》里,女儿评价凯瑟琳的做的披萨
当然,除了省钱之外,自己动手还会带来一些额外的快乐。
在这段不得不“宅”在家的日子里,你可能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快乐。做凉皮、蒸蛋糕、炸油条……对很多一直远离庖厨的人来说,把这些看似复杂的食物成功复刻的体验,比“吃”本身更重要
不止做饭,种菜、做衣服、剪头发……生活家们的技能总是超乎想象。
 各种豆瓣小组
在这个分工明确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都过于擅长做一颗螺丝钉,而失去了全程参与创造的美好体验
赤木明登在《造物有灵且美》里聊到了自己制作漆器的过程,他写到:
“制作器物的过程,从头到尾都是与材料交流的过程,在与材料的相遇相知中我们创造出新……通过材料,我们融入天地自然之间,会发现在我们自己的内部,也充满了谜样未知的自然,像大海一样广阔。”
这并不一定是艺术创造才有的感受。
用简单的食材做出一餐饭,看着一株番茄从种子到结出果实,或者织一件毛衣。我们也许需要在这些细小的事物中,触摸生活的纹理。
💡建议四
给人以平静的,
是充实的精神世界
那些不富有但自足而快乐的人都有一个足以支撑自我的精神世界。
比如《风平浪静的闲暇》里,用吐司边自制巧克力百奇,热爱看老电影的独居老奶奶。房间狭小,也并不妨碍百奇的甜蜜。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
比如《刺猬的优雅》里的公寓看门人荷妮,她有一处放满了书的秘密之地,有书、有猫,自得其乐。
电影《刺猬的优雅》
还有帕特森,那个每日写诗的公交车司机。在不断重复的路线和日常里,感受生活的细枝末节,创造诗意。
电影《帕特森》
所以去找一个真正的爱好吧,让你能够沉浸其中而感到满足的那种。当然,它最好不用花很多钱。
李娟在《羊道》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这里,真正属于我的世界只有脚下的小路那么宽。我一步也不会离开这条路。我从不曾需要多么宽阔的通道,能侧身而过就足够了。
像鸟在天空侧身飞翔,鱼在大海里侧身遨游。我从来不曾渴望过全部的世界。我只是经过这个世界,去向唯一的一个小小的所在。
我只依赖熟知的事物而生活,我心有牵挂,不想迷路,不想回不了家。我在山野里,游荡在节制之中。但已经感到足够的自由。
安全感和平静来源于我们坚定的内心世界。在心有所归的时候,艰难的旅程也能一步步地走下去。
钱当然非常重要。但对于幸福与否来说,钱可能也并没有那么重要。
我们曾经写文章介绍过以“财务自由,提前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为口号的“FIRE”族。跟赚很多钱的那种实现“财务自由”不同,他们是想要通过节省开支,多储蓄的方式达到40岁甚至更早就退休的目的。
也介绍过“做二休五”的日本人大扁原理。他在经历了每天工作12小时、假日都得加班的日子之后,领悟到有薪水、没品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毅然决定隐居,减少工作,控制开销,自在生活。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我们当然并不鼓励大家都来这样做。但生活并不只有一种,尤其在收入被动降低的时候,转换一下思路也并无不可。
梭罗在他那本著名的《瓦尔登湖》里写过: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或许我们可以试试。
戳下图查看相关推文
《一个过度节省者的自白:财务自由,提前退休》
《拜托了,我想过上「做二休五」的生活》
   撰写:Purple
责编:荞木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