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来源:国家统计局
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6月份的官方制造业PMI指数。指数录得50.9,高于市场预期的50.4,显示经济活动环比5月继续恢复改善。
各分项指数中,生产、新订单等都保持改善势头,维持在荣枯分界线50以上。但出口新订单指数,仍然未能恢复到疫情之前,显示出口仍将受到外围经济体疫情影响承压。
按企业规模来看,小企业制造业PMI为48.9%,环比5月下降1.9个百分点。显示小企业恢复仍然面临较大困难,对应的社会就业仍然面临压力。
整体看,6月的制造业PMI显示中国经济整体继续恢复,保持了较好的韧性。这反应到资本市场,就是风险资产上涨具有更加牢固的基本面基础。
从股市来看,今天是市场上半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中国三大股指表现极致分化:
上证综指跌2.15%
深圳成指涨14.97%
创业板指涨35.6%
上证综指表现较差,甚至还没有达到疫情后创出的阶段新高,深圳成指和创业板指均创出阶段新高。中国股市整体呈现极致分化的结构性表现。
中国股市的分化表现并非特例,这种情况在美股表现得更加极致。从指数看,美股三大指数中,纳斯达克创造出历史新高,标普表现居中,道指表现最差。从指数的构成看,纳斯达克指数构成的几家大型科技公司贡献了大部分涨幅。
这种分化的背后,是经济不同部门受到疫情冲击的不同程度以及恢复的不同节奏和前景。
比如,对于中国创业板来说,板块构成以科技类和医药生物类股票为主,这些公司不但受疫情冲击更小,甚至可能逆向受益,比如医药股。再比如,对于科技股来说,线上经济在疫情期间的发力,也直接令其受益。
反观传统经济部门,如航空旅游零售餐饮地产等,则受到疫情冲击更为明显,恢复起来也更为缓慢,这是上证综指和道指表现远不如创业板指和纳斯达克指数的背后逻辑。
问题在于,这种极致的分化能持续多久?下半年,仍然是这种情况吗?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理解分化的背后逻辑。
只要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没有完全恢复,经济活动没有进入疫情前的常态,那么医药和科技股就可能持续表现较好,这是因为这些公司代表的经济部门,本身具有更好的基本面业绩支撑和增长前景。
但又必须看到,分化不可能没有止境。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常识,在资本市场同样成立。
回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2013-2014的创业板表现显著优于上证50指数,而在2016-2017,这种相对表现完全逆转:
上证50指数在2016-2017的表现
创业板指在2016-2017的表现
大道至简,投资的逻辑不仅要看未来的增长前景和业绩如何,也离不开对开仓成本是否具有吸引力的考量。
结构分化到极致,必然带来不同板块和公司的“性价比”反转。也就是说,科技股虽好,但如果上涨到极致,其高高在上的估值,对于投资来讲已经不具备开仓价值了。
对于下半年来说,全球股市的这种结构性分化,大概率会因为疫情的冲击难以快速结束而🉐️以维持。但投资者在享受科技医药的“疫情冲击”溢价的同时,也必须时刻留意“性价比”的变化。
正如我2019年底在接受华泰采访时提出的根据性价比来看2020年的创业板可能具有更好的表现那样,越往后,随着疫情冲击消退,经济回归常态,趴在地板上的具有估值优势的大股票的表现,可能又会反超科技医药等板块。
一个成熟的投资交易者眼里,并没科技股和传统股的区别,也没有做多和做空的差异。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找到那个具有更好风险收益比(性价比)的投资标的。以投资的第一性原理来思考,所有投资,最终都要回到成本、目标、时间和波动上来。其他至于是科技医药还是食品饮料,是黑色金属还是化工油脂,是做多还是做空,都是“有为之法”。
行文至此,就不得不分享一段很有用的话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分享几句交易心法:
投资交易永远就是人心的游戏。人心所向之处,便是机会所在之处。但人心不是不变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随时准备做好一个没有执念的滑头,才能在金融市场长久生存。股票的结构分化也好,商品的多空反手也罢,都只是投资第一性原理的镜像。
             支持小明,请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