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麻麻
家庭阅读指导、幼小衔接全域规划,用科学的策略打造孩子终生受益的学习力
前几天,有妈妈问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千妈,你在阅读上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会不会挤占孩子其它领域的发展?孩子不只要读书,还要玩拼图玩乐高做运动……
其实玩乐高做运动乃至舞蹈画画等兴趣爱好,我们都有。但确实没有阅读花的时间多,尤其学龄前,每天阅读在我们家是最重要的事。
如此重视,并非随意而为,而是遵循了一些科学依据。
正好有人问到,今天就跟大家聊聊。
为了把这个问题掰透,接下来,我将分两部分为你做阐述:
第一部分,我会从脑科学的角度解读“为什么学龄前抓阅读,对孩子智能发育最有效”;
第二部分,我会结合自己多年来在阅读领域的学习和伴读经历,解读“为什么陪孩子读了很多书,孩子没有体现出智能优势”。
有兴趣的爸妈,耐心往下看,干货都在后面~~
01
为什么学龄前抓阅读,
对孩子智能发育最有效?
说到阅读,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你可能会讲:
“孩子小的时候,阅读就是看看书、听故事咯。”
脑科学研究结果不是这么简单哦。
当孩子眼睛接触到书本,他就开始进行视觉处理,之后是图像处理、文字解码,因为故事有语言环境,所以他的大脑还要做语意解读,分辨听进来的东西是什么意思。
听懂后还没完,孩子还会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听到的东西对“我”有什么意义,这时,他的大脑在忙着做背景知识的提取。
接着,因为故事有情节推动嘛,孩子还要做因果判断和推理,才能听得明白读得下去。
故事内容中往往包含角色情感、情绪的变化,所以,阅读还需要调用到大脑里掌管感觉、情绪的部分。
最后我们会跟孩子讨论、复述故事,孩子需要回忆内容、梳理时序、组织语言,这样大脑里记忆、逻辑、语言区块整个都亮起来。
你瞧,看似简单的阅读行为,却促使了孩子大脑非常多区块,包括视觉、语言、逻辑、注意力、记忆力、感觉脑的同时活化!
这是十分难得的现象。
国外科研机构用ERP脑波研究、FMRI脑造影研究及言谈分析研究等方法做实验,证实了这点:
比起其它学龄前从事的活动,拼图、玩玩具、运动等,阅读是用到大脑区块最多且活化程度最高的。
从这个角度看,你就理解了为什么学龄前抓阅读是件超值的事。
因为0-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最黄金的时期,这时候介入阅读,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孩子大脑活化。
所以,你的共读陪伴对孩子来说,不只是童年美好的亲子时光,更重要是会促使他大脑智能的开启,是孩子终生受益的无价宝藏!
02
怎么读才有效?
这时候可能会有家长问:
我从孩子出生就陪他阅读,这些年读的绘本都快把一个房间堆满了,为什么孩子没有表现出智能优势?
是啊,同样是读书,有的孩子读出了表达力、思考力,有的孩子却没有明显变化呢?
台湾清华大学幼教系针对这个疑问,做了语料分析实验,请一些爸妈作为参照组,看他们怎么讲故事,再去测孩子的大脑反应。
发现共读不是照书讲故事给孩子听那么简单,爸妈怎么讲,直接影响到阅读的质量。如果你想把握0-6岁黄金期,通过阅读促进孩子大脑智能发育,至少有2个共读要点是需要留意的:
1
共读不是父母的“show time”!
因为长年泡在绘本馆的关系,我有了很多观察亲子共读的机会。
观察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很多爸妈给孩子讲绘本真的是超用心,可谓声情并茂,唱作俱佳。
讲《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会学霸王龙嗷呜吼起来,讲《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会模仿茱莉娅吃坏肚子的样子,哇哇叫疼。
生动的演绎无可厚非,早年帮千寻建立阅读兴趣时我也常这么做。
但久了我注意到,如果只是家长在讲,孩子就好像一个听众,自己表达很少,互动也少。
想一想,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要陪孩子共读呢?
如果共读目的是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阅读能力、智能发展,那阅读的主角就应该是孩子,而不是我们自己。
所以,建议爸妈们在陪孩子共读的时候,一定记得提醒自己:
共读不是父母的“show time”,而是我们帮助、引导孩子思考、互动与表达的过程。
仅仅单向输出,孩子大脑是不会活跃起来的。只有通过“诱导”,尽可能让表达的人是孩子,思考、反应的人是孩子,才能促进他大脑各个区块的活化。
具体怎么“诱导”,我在之前文章里有过分享:
《泛读10本不如精读1本,大语文时代我给孩子这样讲绘本》里,我讲了通读后,家长可以慢慢放手,多讲连接词,余下内容鼓励孩子补充;
《孩子“精读”效果不好?2个雷区要避开,3个窍门要记好!》里,我讲了3个能激发孩子思考、表达的共读技巧;
《孩子从只想“听故事”到自己“讲故事”,我用了两个小技巧》里,我讲了如何让孩子从被动倾听者变成主动表达者。
以上,供大家参考。
2
不同阶段不同招
孩子不同阶段阅读特点不同,契合特点地共读,事半功倍!
感知期(0~2岁)
这个年龄孩子靠感知了解世界,他们一拿到书就会啃会撕,因为不知道书本的功能是什么。
这个阶段,家长有件重要的事要做:选书。
大量选用能调动孩子五感的书。
翻翻书、洞洞书、触摸书、洗澡书、机关书、生活中事物出现频次高的书……都是很好的选择,符合孩子特性,容易帮他在“书”与“感知”间建立联系,不仅利于早期智能开启,也利于阅读兴趣的建立!
图画期(2~4岁)
待孩子大一些,你可能会有些郁闷:
我认真地讲故事,他却没有专心听,怎么回事?
有爸妈甚至联想到“是不是小孩专注力有问题”。
其实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是有专心的,只不过他们更多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图画上,而不是你讲的内容。
这时家长要顺势而为。
孩子对图画感兴趣,正好借图画提升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他大脑感知区域的发展。
观察绘本封面封底、根据插画猜故事是这个阶段很好的共读游戏。
不要小看孩子的观察力。
举个例,在《灰袍奶奶和草莓盗贼》这本书里,最后一副画面是这样:
小孩有疑问了:
为什么瓶里插着一只枯萎的花,而不是盛开的花呢?
这还真是画家留下的伏笔。
原来,这种花叫萱草,它一朵花只开一天,然后就凋谢。画家画它,是想对看绘本的人说:
值得称道和冒险的一天终于结束了!
大人也不见得能留意到这细微之处。
所以,当孩子指着图画某处,向你提出问题,请别用随意的答案打发,肯定他的好奇,陪他探索一会吧,你希望孩子拥有的文综能力不就这么累积起来的么?
小时候不打底,怎能苛求他日后就在大语文上爆发?那不合理嘛。
故事文字期(4~6岁)
到了4岁,孩子兴趣逐渐聚焦到故事脉络上,他听故事时的神情开始变得专注,常常沉浸在情节里。
这时候,促进大脑逻辑思考和语言区发展的精读就该隆重登场。
具体方法,之前的精读系列里有详细解读,就不再累述。
除了聚焦故事内容,4~6岁还是宝贵的文字敏感期。
被脑神经学家称为“文字盒子区”的大脑左侧枕~颞区在这个阶段异常活跃,如果你把握机会,适当指读、做好字源解读,对孩子日后语文学习会是莫大帮助。
看到这儿,想必你也发现了,孩子不同阶段,阅读特点是不同的
契合特点,不同阶段不同招,阅读对孩子智能发育的促进才有效!
反之,不了解特点,从头至尾都用“讲故事”这一招搞定,结果就是花了时间却收效甚微,消耗自己也耽误孩子。
长期以来,父母都清楚阅读重要,却并不十分清楚重要在哪里,于是把阅读视为简单的“讲故事”。
事实上,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对孩子智能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型阅读评比,世界各国每年都在做。不论是小学的PIRLS还是中学的PISA,各国都想知道,做了这么多教育投入,孩子究竟学得怎么样。
为何用阅读测评?就是因为大量研究证实了阅读能力与孩子的智能发展、学习水平高度相关。
然而人类的大脑并非天生为阅读而设计,阅读脑的改造是个长期的过程,唯一不变的法门就是从小坚持,不断刺激,不断练习。
So其它事也许不着急,但阅读一定是越早开始越好!
参考文献:
《fMRI、PET与ERP技术整合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从阅读启动孩子大脑》
最后请大家帮个忙^_^
逃逃小朋友和爸爸录制的一整套教小朋友自然拼读、日常口语、分级阅读的音频课程刚在喜马拉雅上线,现在暂居“新品畅销榜No.10”,被吴晓波、德云社的老师们上下夹击,看来是一场硬仗~
大家方便的话请帮忙扫码上去点点试听(有免费试听的音视频),帮我们涨下人气,哈哈,看能否把排名再往前冲一冲!
长按图片提取二维码就可以链过去啦~
由于微信订阅号有了新的设计,不再按时间排序,而是智能排序。如果你不想要错过我们的更新,不想与每一篇用心分享的干货擦肩而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东西儿童教育”设为星标,现在就动动手设置星标吧:
—END—
还想看这类话题,点个在看让我知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