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ille Pissarro,Paul Writing
作文约等于语文教育。作文好,语文成绩未必好。但语文好,作文不可能不好。

受完义务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写不出像样文章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说,语文教育是很难的,但是,因为人人都识字,颇看了几篇爽文,个个都以为自己能够指点语文老师,这是语文教育最大的不利所在,大家不太尊重语文老师的专业性。数学老师,到了小学高年级,家长就知难而退了。
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在否定孩子的语文老师之前,先想想自己的作文水平,上一次写文章是在几年前?再想想自己的阅读水平,上次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如果都想不太清楚,那建议尊重语文老师的专业,孩子的语文水平更多得指望老师的教育。当然,这不是意味着文章好,爱阅读的家长,就可以轻视语文老师,他们更知道语文学习的不容易,只会更尊重专业人士。
语文水平的增长,很难,是漫长的过程。每一位老师,每一本书,不过在接力而已。得尊重这个学习规律。老师点拨一下,读了几本书,语文就好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不科学。或有针对应试教育的一些小窍门,但作文水平的获得与提升,非一日之功,没有捷径。而且,对好文章的理解,必须有阅历,在你勤奋阅读与写作的前提下,不到40岁,好文章放在你面前,你也欣赏不来。
小学生对好文章的理解,一般就是词藻华丽、情节曲折、思想深刻。一般人对好文章的理解,也停留在这个阶段。有时候,不值一提的小事,或者小概率的意外,写作者“思想深刻”起来,非得出惊悚的结论,不批一通中国人的劣根性,不把天写塌下来,誓不罢休。这就是小学生作文后遗症。
好的文章,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准确。无论是写情书,还是写论文,不走形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或观点。这点是基础,也是最难的。很多人满脑子想法,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完全不是自己想的。大脑像被关了禁闭,起不到作用。所以,准确表达不是为了应付作文考试,而是释放出自己的思维能力。
其次是简洁。一句话能说清楚,不要用两句话。口语能说清楚的,不要掉书袋。简洁美,是文理相通的点,解答数学题,论证步骤少的,总是更美的。啰嗦,颠三倒四,点缀再多形容词,都是思维不清晰,沟通效率不高的体现。
前面两点做得到,已是好文章。
最后一点的要求最高,但能否达到,却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所谓的思想深刻。一个时代,思想深刻的,一两人而已。多数人,诚实表达就好了。鲁迅只有一个。小学生作文试卷收上来,个个是鲁迅。一个国家搞点文字的人,都自以为鲁迅转世,一天至少在朋友圈送出十顶国民性大帽子。这不是思想家多,这是神经病多。这种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反而是语文不好,作文差的人最爱玩的套路,或许能拿高分,也能骗点喝彩,但最后害得自己无法诚实,一提笔就要装深沉,深沉是装不来的,于是再也不会写文章。
我建议家长与孩子经常写写信,至少一个月写一封。有诸多好处:一是总结双方的失误与进步,有话可说;二是文字过滤了情绪,只保留理性与爱,教育效果好;三是家长也温习一下作文有多难,对孩子,对老师,都会更宽容,更有耐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