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篇关于《这款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在网上流传颇广—— 某网校将高考能手“成都七中”的上课实况直播给贫困地区的两百多所学校,据说提升了这些学校的高考一本率的,16年中出了88个清华北大等等。
总体来说这是一篇不错的公关文,品牌宣传的目标肯定已经达到了。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很多文章解读过了,比如这些“业绩”主要是归功于地方政府大量的教育投入,以及近些年来清华北大等高校对贫困地区的招生政策倾斜,远不是简单的多了一个屏幕直播这么简单。
关于这篇文章的争论很多,比如“一块屏”的直播课程模式是否有效,比如直播课对于学生的挑选本身的不公平等等。但我们关心的并不是这些技术手段,而是一个问题:
针对几百个贫困地区的学校,十几年数以万计的学生为目标,并且希望大范围推广的教育改革尝试,为什么会把“88人上了清华北大”当做可炫耀的结果。
高考应试教育,不该是贫困地区教育努力的方向。多几个名校录取的喜报,大学录取率高一点点,也不该是贫困地区教育改革的结果。
恢复高考41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学生不值钱了。前20年的大学生还算的上稀缺资源,一年不过几十万。在1999年的“大学扩招”一声令下,大学生的数量从1998年的100万开始快速增加,到2005年突破500万,2015年突破700万。
潜台词说的很大声:不是觉得上大学可以改变人生吗?那就都去上大学吧。
而这样的扩招政策,除了带来大学兼并潮、各地疯狂建设的大学城,也带来了一个新名词:“教育致贫”——大量贫困家庭倾家荡产借钱让孩子上大学,而量产的大学生数量远超过社会的需求,毕业即失业导致教育欠款无法偿还,最终导致“上大学改变人生”的梦想破产。
而我们应对本科毕业就业难的方式,是扩招研究生 —— 研究生录取人数从1998年的6万到2002年的20万,到2012年50万,再到2018年的近80万,增速比本科扩招更快。
所以,通过教育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是正确的。但在大学生、研究生身价一再贬值的如今,寄希望于提高一点大学录取率来实现这个目标,真的一点也不现实。
贫困地区,需要教育公平,但这种公平,并不是让贫困孩子和名校一起上高考应试教育。对于落后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最大的教育不公平不是少几本练习册,也不是没听过名校教师的课,而是:缺少选择权
大学扩招的问题,就是无视中国社会不需要那么多量产大学生的现实,用貌似公平的“大家都有大学上”,最终制造出更为不公平的结局:都市富裕家庭的孩子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高考也可以出国读书,大学毕业后可以工作或者继续深造。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只能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窘境,甚至发现自己还没有那些没考上大学但是已经有4年经验和稳定工作的同学有竞争力。
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从形而上的角度说,教育让我们拥有更全面的知识,更完整良好的三观,是人生走上正轨的基础;而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家庭来说,教育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赚多一点的钱,脱离贫困的生活,提供上升通道打破阶层壁垒。
就这个目的来看,是否上大学并不应该是唯一的选择。即便是在教育资源远比我们丰富的老牌发达国家,也没有人人都上大学,更不是说不上大学就会人生失败。大学,只是获得教育 ,获得改变人生的能力的一个渠道而已。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做的,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而不是越来越拥挤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
上个世纪的高考对于贫困地区孩子很重要,因为这可能是很多家庭唯一能改变人生的方式。“上大学”给了他们新的选择权,让他们可以选择离开原本的生活状态,进入新的世界。而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原本应该可以给这些孩子更多的选择,更多样的受教育模式。可是到最后,依旧是要靠互联网技术搞应试教育拼高考,装块屏来改变命运。
更严重的是,扩招之后,高考报名人数从每年300万,激增到每年1000万人。这种变化的背后,意味着参加高考从原先中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变为唯一目标。尤其是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这意味着“高考“真的成为了独木桥,原本还包含着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多样化的中学教育,已经逐渐变成了高考一家独大。
职业学校的衰落佐证了这个变化:2014年的时候教育部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希望在6年中增加800万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将中职学生总数提高到2350万。但几年过去了,中职和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比,反而从2010年的1.04,快速下降到2017年的0.73。
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而在这背后的,就是我们在《一块屏》中所看到的,对高考升学人数,对名校录取人数的孜孜以求。

忽视地区差异和民众的真实诉求,将出政绩,尤其是上层看得到和喜欢的政绩作为工作目标,这是长久以来在我们身边多见的“执政风格” —— 领导喜欢粮食,那就破坏自然环境烧荒种田,领导喜欢钢材,那就大炼钢铁把文物扔到炉子里。
教育也是如此。贫困地区拼教育是大势所趋,那怎么能让领导看出成绩呢? ——16年多了88个清华北大生啊,写在述职报告里面远比加强职业教育有光彩,但贫困地区的整体改变,是来自多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清华北大录取通知书吗?还是来自88个人之外的几十,几百万学生呢?
贫困地区每年多了几个清华北大生,是好事,祝贺这些努力读书的孩子未来顺利。但作为教育者,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并不是明年能不能再多一两个可以打横幅的业绩。而是那些绝大多数没有去成清北,也没有能去成211/985的贫困家庭孩子,他们应该怎样改变自己的人生。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和未来,在于能否给孩子们多几条可以改变人生路的备选。对贫困家庭孩子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也不是鼓动他们拼命高考上名校,而是告诉他们,“并不是只有上名校才能改变命运,考不上清华北大你可以怎么做”。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
教育
”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幼儿园禁授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 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波澜壮阔的第一太空时代,在这部20年前的HBO史诗剧里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