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彭博终端
  • 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市第一大品种的持有规模仅约0.01%
  • 流动性差而溢价保护不足、信用资质难以区分是主要障碍
中国全国人大上周批准的地方政府债新增额度再创新高,但这一过去几年中规模急速扩容的品种并未受到外资的青睐,显示即使在广义利率债的范畴中,在岸债市的国际化之路也仍面临挑战。

根据中债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5月末,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地方债规模仅27.15亿元人民币,约占地方债存量的0.01%;相比之下,外资持有中国国债占比约8.6%。
“我们没有理由购买地方政府债。”安本标准投资组合经理Edmund Goh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地方债的流动性差,而它与国债的利差又很小,如果要追求利差,会买收益更高且流动性更好的政策性金融债。
中国今年新增4.73万亿元的地方债额度,而自2015年全面铺开“自发自还”后,这一品种的存量目前已达到24万亿元,是在岸债市的第一大品种,约占存量的23%,超过国债的16.9万亿元。与外资对国债越来越大的边际影响不同,国内银行仍是地方债市场的绝对主导力量,且多数选择持有到期。
中债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地方债累计交割量约5.3万亿元,同比增25.5%;而同期记账式国债累计交割量逾18.9万亿元,政策性银行债36万亿元。
瑞银证券固定收益部总监孙祺接受电话采访时称,外资对流动性的要求非常高,虽然地方债流动性近年有所改善,但依然不能和政金债和国债相比。“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外资客户中还没有出现对地方债有系统性的、持续的需求。”
财政部国库司副主任许京花上周五表示,将提升地方债发行市场化程度并改善二级市场流动性,加快政府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借鉴国债稳步推进地方债市场对外开放。但她并没有阐述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随着地方债存量规模越来越大,监管也需要引导包括外资在内的多元化的投资者进来,以缓解银行配置的压力,”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接受彭博电话采访时表示。
Edmund Goh和孙祺均表示,地方债的券很多,进一步分散了流动性,而它和国债之间的利差又不能完全补偿投资者在流动性上的损失。
以十年期指标券为例,国开债与国债的中债收益率利差过去两年平均约46个基点,而地方债与国债利差同期则只有41个基点。
Edmund Goh称,如果地方债与国开债的利差能高达30个基点,会考虑买入,或者如果流动性与国开债一样好,那即使它与国债的利差和国开与国债的利差持平,也会考虑。
孙祺指出,对境内投资者而言,地方债免税而政金债不免税,但外资购买人民币债券全部免税,因此在这一点上,地方债对投资者并无特别的吸引力。
资质难区分
除了流动性是硬伤,难以区分各地方政府资质、缺乏国际评级等因素,也是阻碍外资进入市场的原因。澳新银行经济学家邢兆鹏表示,地方债发行实体太多,境外投资者很难区分不同发行省市之间的资质。
中国目前有逾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发行地方债,品种包括纳入政府一般公共预算的一般债,以及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专项债。这些债券在一级市场发行时,绝大多数以相对国债的同一价格水平——25个基点的利差——发行,且境内评级机构全部给予AAA评级。
孙祺称,如果地方债内部有一些分化,比如经济弱的省份地方债与国债利差更大一些,将有助于改善当前局面。
Edmund Goh则认为,如果有国际评级,那更多国际投资者会更好地了解这个品种,并进而会想尝试。
指数因素
自去年4月以来,中国国债先后被纳入了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以及摩根大通系列指数,外资持有的中国国债规模增逾3570亿元,增幅约33%,而同期外资对地方债的持有规模仅增长不到2亿元。
孙祺称,如果希望外资持续大量流入地方债这个品种,还是需要地方债加入国际指数;进入中国的外资以央行类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为主,央行类机构投资更偏向国债,而对资管类的机构而言,地方债没有加入国际指数,跟踪指数的投资者就没有参与的意愿。
而目前之所以国际指数不纳入地方债,除了又回到流动性不好这一问题,也由于海外没有对应的地方债这个品种,国际指数没法将中国地方债划入海外相对应的分类中,他说道。
推荐阅读
点“在看”分享优质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