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有一列有轨电车失控,司机看到前面轨道上有5个人。司机可以继续前进,结果撞死5个人(这5个人不知何故无法离开铁轨)。司机也可以将电车转向另一岔道,撞死另外1个人。如果你是司机,你将如何选择?这是英国哲学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Foot1967年提出的。
1985年,一名叫朱迪斯·贾维斯·汤姆森(Judith JarvisThomson)的美国哲学家将这个改为:你亲眼看见有一列失控的有轨电车飞奔而来,前面有两条轨道,一条站着5个人,一条站着1个人。如果无动于衷不扳道岔,电车将冲向第一条轨道压死5个人。或扳道岔,将电车引向另一条轨道,压死上面的那1个人。作为一个旁观者,你将如何选择呢?
思考: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你愿意为救五人而杀死一人吗?哲学家讨论这个问题(Michael Sandel哈佛公开课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已经讨论了好多年了。通常它被视作一种智力锻炼:火车正朝着站在轨道上的五个人冲过去,你正在轨道切换控制器前,另一条轨道也站着一个人,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你会怎么做?是为救五人杀死一人而切换轨道,还是不干预不插手?
      根据发表在《Emotion》上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将这种道德困境变得更真实:他们让147名测试者进入3D虚拟环境,站在轨道切换器前,两条轨道上一边有五个人,另一边有一个人,火车正朝着五个人驶过去。结果显示,90%的测试者会切换轨道,救五人杀一人。
  下面有一段英语音频,试试看你能听懂多少。

  听完之后, 回复“公平正义”四个字,你会收到听力的英文文字。
关于“电车难题”:有问题的电车
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最早由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提出。难题的内容十分简洁:一辆有轨电车失去了控制,司机看见前方的轨道上有五个人。他可以任凭电车继续前行,这样他们五人一定都会被撞而死(这五个人不知何故都无法离开轨道);他也可以将电车转向,开到一根岔道上,而这样只会撞死另一个人。那么,他是否应当把电车开到人少的轨道上,撞死一个人,而不是五个人呢?
富特还进一步推想,如果杀死一个人,用他的尸体制成救人的灵药,这和电车的情形有什么不同?你赞成杀人制药吗?面对这两种情形的不同反应,实在很值得深究。1967年,她发表了一篇名为《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The Problem of Abor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ouble Effect”)的论文,她用一系列例子分析了道德导致的有意和无意的结果,去做和允许去做,支持还是拒绝之间的区别。
1985年,一位名叫朱迪斯贾维斯汤姆森的美国哲学家将这个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展开:这一次,是你亲自看见一辆失去控制的电车沿着轨道疾驰而去,而你则站在一个道岔开关的旁边。你可以无动于衷,任凭电车继续前行,撞死那五个人;或者你也可以扳动道岔,将电车引至侧线,只撞死另外的那个人。这里的一个新的条件是:和电车司机不同,你并没有在两条轨道之间做出选择的职业责任。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什么都不做。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那位电车司机也可以无动于衷,让电车继续前行,但在他的日常工作之中,他就必须不断地在轨道之间做出选择,因此他的“无动于衷”,至少在伦理道德上比一个毫无干系的旁观者来得更复杂些。汤姆森的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你是否应当无动于衷,将一切交付于命运,还是应当扳动道岔,杀一而救五?
这两位哲学家也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情形藉以比较,虽然多有雷同,但也可说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由汤姆森提出的:你站在一座跨越电车轨道的天桥上。没有道岔,也没有侧线。只有唯一的一条轨道,和轨道上的那五个人。如果你无动于衷的话,那这五个人必死无疑。你发现,要救这五个人的性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电车前投以重物,迫其停止。你身边唯一重量足以能够挡住电车的,是同时站在天桥上的一个胖子。你是否应当将他推落下桥,从而挽救那五个人的性命?这与是否扳动道岔,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从那以后,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研究大脑的科学家们,都试图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扳动道岔可取,而推人下桥当责。
多年以来,其他领域的学者也深受电车难题的吸引。2003年,哈佛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建立了一个名叫“道德观念测试”的网站,记录访客们对于各种电车难题的反应。研究初期需要五千名参与者,但达到这个目标只用了数周的时间。如今十多年后,这个网站仍在运作,并继续吸引了大量的访问者。

2009年,哈佛大学首度将课程全面展开。政治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本科课程“正义”本来就十分受欢迎,如今被放到了互联网上,既可修学分,也通过PBS电视台供普通观众收看。桑德尔教授的第一堂课就以电车难题展开,受到了热烈的反响。由于这堂课在很多渠道都可看到,因此要知道具体的观众人数并不容易。但是仅仅PBS版的视频在Youtube上就有440万人次的访问量,比NBA球员勒布朗詹姆斯2010年宣布转会的视频高出两倍。
电车难题提出延绵不绝,层层深入的新问题,就和自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家们一样,它在世界各地激起许多彻夜的讨论。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巧妙的哲学谜题,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甚至是有些异想天开。
与电车难题相近,中国有个“落水难题”。
       中国的男人经常被这样一个经典难题所难倒:老娘和老婆两个人同时掉进河里,你是先自己的救老娘还是先救老婆?有聪明而又理性的男人回答说:“距离哪个近就先救哪个”。但是出题的人立刻就会否定说:“题目要求是两个一样近!而且先救哪个,另外一个就一定会淹死。”于是又有聪明而浪漫的男人回答说:“先救老娘,然后与老婆一起去死。”这个回答从男人的角度上来说,似乎是完美无缺的,既尽了孝道,又忠于爱情。但是从老婆的角度来说,这个回答不满意,“这个薄情的人居然为了救老娘而忍心让我死!”!从老娘的角度来说,这个回答也不满意,“你这个不孝之子,居然为了老婆,连老娘也不管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