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aisy
入群解压 | 见文末
写这篇文章前我酝酿了好久,成功把写作效率又打回原形,看来还是不能得意太早。
本来想介绍下德国幼儿园的适应模式,码了两屏的字,全删了。
虽然这是我擅长的梗,但想到公号小伙伴多数生活在国内。德国幼儿园适应方案再专业,我描写得再生动具体,有用吗???
国情不同,园模式不同,师生比不同,适应方案根本没参考性。
但是!在我陪饼饼入园适应的日子里,老师给了我很多细节上的指导
例如,入园适应前需要做什么心理建设,入园适应期如何配合老师打助攻,分离时应该如何道别,再次见面时要注意什么
一切的目标都指向帮娃克服分离焦虑,保护娃的安全感,顺利度过适应期,进入拯救老母亲的幼儿园。
我娃14月龄开始去小班(0-3岁混班)适应,班里有比她小的娃爬来爬去,也有2岁多的老司机做“适应期帮手”。能承担这么重大的责任,帮手们都高兴坏了,特别负责。
幼儿园老师教我的这些方法,不仅针对低幼娃,对3岁+入园的孩子也同样适用。
调整娃的作息
一开始,老师K充满自信地对我说,入园适应前没必要提前调整作息,小娃适应能力很强的,她会模仿其他孩子,该吃饭的点吃饭,该睡觉的点睡觉,一切交给棒棒的我。
当我告诉她我家1点吃午饭的事实,她决定收回之前的话。
幼儿园11点吃午饭,12点睡午觉,跟我娃在家的作息差了一万年。
入园前了解幼儿园的生活作息表非常重要,尤其是午睡时间,而午睡时间决定了什么时候该吃午饭。
养过娃的都知道,小娃入睡靠的是生物钟。如果你娃在家2点才午睡,而幼儿园12是点,会给娃入园适应增加不少难度。
由于德国幼儿园适应期战线极长(我娃适应了近六周),我是从开始适应后才慢慢调整她的作息。吃饭午睡时间每天往前调15分钟,直到接近幼儿园的作息。
演技爆棚的预告
你的态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娃对“上幼儿园”这件事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极重要。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理性脑实际上一直在努力佐证感性脑的判断,即第一印象。
平日多跟娃叨叨幼儿园的好,带娃约邻居哥哥姐姐玩,让哥哥姐姐讲讲幼儿园有什么好东西,馋馋ta。(前提是哥哥姐姐要配合你,不能拆你的台。)
必要时候演技爆棚。
举个栗子,当ta不肯从游乐场秋千上下来,你就可以模仿大明湖畔的夏雨荷的语气说:唉,等去幼儿园就好了,每天都可以滑好久滑梯呢。
当ta不想跟来家里玩的小朋友告别,这是你发挥演技的绝佳时机:等去幼儿园就好了,可以全天跟小朋友一起吃饭玩耍睡觉,但咱家里不行啊,唉,忧伤。
总之就是各方面吹幼儿园的彩虹屁,他从字里行间了解幼儿园的点滴,却又没形成完整印象,让他对幼儿园有所期待。前提是幼儿园真的可以实现这些小期待。)
早托也一样,不要觉得一两岁的小娃听不懂不吃这一套,他们能听懂的比我们想象的多。
我朋友的娃3岁还没上幼儿园,由于身边的孩子都去了(在德国多数娃在1-2岁入园) ,时不时会讲到幼儿园的事。于是朋友的娃对幼儿园无限期待,别人一开学,她就气鼓鼓地说:我也要去幼儿园!没有小孩不想上幼儿园的!
2岁+的娃,可以给ta多读幼儿园主题的绘本,让ta提前了解幼儿园的生活。
安抚和陪伴物
安抚物不仅限于安抚巾。
安抚物可以是一切娃熟悉的东西。例如ta近期喜欢的玩具,ta依恋的毛绒布偶,ta喜欢过家家的布娃娃,ta睡前听的音乐床铃。
具体是什么,你最了解你娃了。
我娃入园带了一个安抚巾放在她的小床上。
我陪饼饼适应到第三天,我按计划与她第一次分离5分钟。
那天我带了一个铁罐子,里面放着贝壳绒球鹅卵石瓶盖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阵子饼饼挺喜欢它,把东西拿出来放进去,摇一摇哗啦啦。
这个破罐子刚刚拿出来,所有孩子一哄而上。

只有饼饼一副无所谓的脸,只顾玩她的新宠 —— 幼儿园的另一个罐子... ...
争抢升级为争吵,老师立刻严肃干涉,这是饼饼妈妈带给她的玩具,你们没有理由为了它争吵。
最后我不得不收起这个玩具,饼饼全程淡定脸。

讲这个故事是想提醒大家,带玩具要慎重,很可能会发生争抢。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要确保老师会出面干涉,维护你娃的物权。
另外,带玩具前要问清幼儿园有什么规定,比如我娃幼儿园明文禁止带声光电玩具。也许适应期间老师会惯着你,但违规总是招人烦的。
即使你知道没啥规定,多问一句也无妨,显得你特别尊重老师,是个有素质的人。
除了熟悉的东西以外,把熟悉的人脸带去幼儿园也是很好的安抚方法。
熟悉的人脸?你是在讲鬼故事吗?
相册啊!
不少德国幼儿园会建议家长做一本相册,里面放上爸爸妈妈的照片。分离期间如果娃想念爸妈,就拿出相册来看看。
▼ 我朋友娃入园后做的安抚相册
离开郑重道别,回来说话算话
前三条算是入园适应前的心理建设。
你我都知道,即使做好了100%的准备工作,也没法避免娃入园上演琼瑶剧。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娃很正常。
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人,半点情绪都没有是不可能的。
如何在分离期间保护娃的安全感,让ta没有被抛弃的感觉?
重点就在道别方式上。
很多职场妈妈回去上班,孩子哭着不让妈妈走,家里老人会告诉妈妈,你悄悄溜走就行了。
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
孩子不傻,当ta发现妈妈一声不吭消失了,ta会对你失去信任,认为你会随时偷偷溜走离开ta。
导致的后果是,娃越来越粘你,一眼看不到你就崩溃,分离变得越来越困难。
道别一定要郑重。
最好可以形成一个仪式,每次道别都走这个流程。
例如,我跟我娃的适应期分离告别是这样的:
 第一步 
我坐在地垫上陪她玩一会,看时间差不多到了,我对她说:
“妈妈现在要离开一会,出去上个厕所就回来。”
你要避免说5分钟10分钟这钟“高难度”的概念。幼儿对时间的认知模糊,根本不知道你说的5分钟是什么钟。
 第二步 
我娃听到我要走,嚎着扑向我。
我被扑倒,并拥抱她说:
“妈妈会回来的,上完厕所就回,说到做到。”
重点是强调“妈妈会回来的”。很多娃哭的原因不是你离开,而是怕你不回来。
 第三步 
表情放松,气定神闲地走向门口,拉开门,保持微笑迈出去,呼吸自由的空气。
这一步最难,很多妈妈无法做到娃嚎着而自己坦然离开。
但是,如果这时你犹豫不前,走几步又折回去,你二次道别,娃二次崩溃,如此往复,只会延长娃崩溃的总时间。
你的摇摆不定也在暗示娃,你离不离开是件“可操控”的事,我嚎得凶,妈妈就会回来 —— 这种做法会让适应变得更困难,加重分离焦虑。
你离开的一刻娃大嚎,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太正常了就算德国幼儿园极度温和漫长的适应模式都无法避免。
只要你发现,当你离开后,老师可以帮助你娃在短时间内回复平静,你就可以放心地延长分离时间。
一离开娃就嚎的情况可能会持续一阵子,一直到适应结束都不见得能开心say byebye。
但是到后期,这种嚎的意义往往变成抗议而非伤心,大可不必太难受。
只要娃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平静,表明娃信任老师,信任你,ta知道你会回来,ta的安全感一直都在。
 第四步 
你一定要按时回来,出现在ta面前,并首尾呼应告诉ta:
“我上完厕所回来啦,妈妈每次离开都会回来的。”
如果你娃幼儿园上来就让娃独自待半天甚至一天,你要跟娃约定好,当ta在幼儿园做完哪件事(例如吃完午饭,睡完午觉,或是某项幼儿园活动结束后),妈妈就来接你。
说话算话,绝不迟到。
心情放松的你
当时跟饼饼同一天开始适应的,还有另一个女孩S。
S的爸爸经常出差,家里没有保姆和帮手,没有兄弟姐妹,S妈跟S寸步不离相处了两年。
当我娃已经顺利在幼儿园午睡,S还在跟“分离10分钟”死磕。分离期间S彻底崩溃,心情完全没办法平复,不接受老师的任何安抚。
除了成长环境单一以外,S妈的做法很大程度加重了分离焦虑 ——
S妈几乎每次都抹着眼泪出门,依依不舍地一步三回头。
每次回来都红着眼睛,抱着S说,对不起对不起,妈妈不该走。
她的焦虑感染了女儿,让她的适应过程举步维艰。
即使你很难过,也别在分离那一刻时当着娃的面掉泪。
想让娃放松,首先你自己要放松。
不然娃会怎么想?我的天啊,分离是有多恐怖,连我妈都哭了,我是不是该把房顶嚎下来?
想想外面自由的空气,想想可以甩娃回血,有啥好哭的,做梦都笑醒了。
Daisy的小纸条
昨晚怒怼了一些大V的鬼扯言论,分析了为什么说“根本不存在最佳入园年龄”
文章发出来不到半天,我那个巨惨的留言板就收到近百条留言。
留言中有支持的小伙伴,有理性的分析,也有很多反驳的声音。
还有人因为我把不同的观点也都放出来,而在后台私信感谢我。
没什么好谢的。
我讨厌“一言堂”式公号,评论区除了假嗨看不到任何思想的碰撞。
我欢迎不同的声音,甚至不排斥跟我唱对台戏。但前提是,你能自圆其说,分析有理有据,并且无半点人身攻击。
做不到以上三点,就会指指点点的人,姐姐也不会跟你客气,我没有一些号主那么好脾气。
留言里最多提到的是,中国的幼师没有德国平均素质那么高。
实际上,饼饼的幼儿园老师K也有让我不满的地方,只是我觉得大方向把握好就OK。
中国的幼师行业没有足够规范化,幼教从业者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因为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幼儿教育在中国没有受到普遍重视。
就在不到10年前,很多人还认为,教育是从上小学开始的。幼儿教育?小孩懂啥?

但是,这个状况已经正在改进父母开始重视幼儿时期的陪护,国家颁布条文支持育儿假的延长。
一些幼儿园的负面新闻确实让人心焦,整个幼师行业彻底的规范化,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已经在路上。
由于工作原因,我结识了不少国内幼教从业者。从三线城市公立幼儿园老师到北京著名学园幼师,他们都是既专业又尊重孩子的人,一心努力把工作做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可。
我希望也愿意相信,这样的老师和幼儿园会越来越多。
周末我又整理了下照片,明天先把日本游轮攻略补上。等下周再跟大家唠一唠,考察幼儿园都应该暗中观察些啥,如何判断一个老师是“好老师”。
晚安。
Daisy
-The End-
一定要舍得转发到朋友圈啊!!!
宝藏女孩也是需要被看见和鼓励的
扫码入群,缓解带娃狂躁
(添加备注:“粉丝群”+居住地)
天赋一饼 | Daisy
慕尼黑工大金融硕士妈妈
不端不装的非主流育儿博主
讲身边最真实的德国育儿故事
写让人读着不累的海外育儿理念
扫码关注「天赋一饼」
相关文章
近期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