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aisy
入群解压 | 见文末
一天下午,我去幼儿园接饼饼,刚进门就看到一幕,气得我头皮发麻。
当时小班(0-3岁)的孩子在大厅傻玩自由活动。
有个快2岁的男孩,骑着木头小车,试图用车轮去压我娃的手。
当时饼饼还不会走路,主要靠爬,她没有反抗,没有大喊,也没有求助老师,只是向前爬了几步躲开。
男孩开车追过去,继续用车轮在她脚边蹭。
饼饼皱着眉,表情又厌恶又害怕。
我一边快速穿鞋套(幼儿园规定),一边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这时饼饼看到我,大声向我呼救。
我嗖地冲过去,强忍着把那个男孩从车上拖下来骂一顿的冲动,狠狠瞪了他一眼,抱起我女儿大步走向老师
德国幼儿园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主要看护者”(Bezugsperson)。K是饼饼的主要看护者,她那天休病假,由隔壁班的老师H代班。
当时屋里还有几个家长,我管不了那么多,表情严肃,口气坚决,毫不客气对H说:
“我现在非常生气。
我刚刚看到一幕,完全没法接受。
我看到xx试图用车轮压我女儿的手和脚。
据我观察,他是故意的。”
老师H连连点头,表示非常理解我,并且马上配合,走到男孩跟前,对他坚定说,不可以用车轮压饼饼,她会疼的,你不可以这样做!
男孩低下头。
H说,请你抬起头,看着我的眼睛,你不可以这样做。
她又转过来对饼饼说,如果别人做了让你不舒服的事,你可以冲他大喊走开!不可以!
H的处理方法在我意料之中,但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好像心里还是有个结没解开,却又不知道是什么结。
事后,男孩妈妈也从H那得知这件事,找到我连连道歉。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复盘白天跟H的对话,发现我真变了—— 凭我的性格,放以前早发飙了,但是当妈后,我已经成仙了。
我保持最大限度的理性(起码看上去理性),为的是让事情得到解决。
身边一些妈妈遇到类似的事,会觉得不好意思跟老师提,或是怕跟对方家长吵起来,让别人觉得她小题大做。
我总结了下,在沟通中我坚持四个原则,它们让我做到发飙也优雅,并且赢得了尊重。
原则一:我不指责任何人
很多人看到娃被别的孩子欺负,第一反应就是要替娃出气
所以游乐场经常看到这一幕,两个小孩打架,双方大人跟着掐起来,两个小孩和好了,大人还在掐。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说任何一句话前都会提醒自己:别指责。
我不指责男孩。
尽管当时我血压已经飙到200,骂人的话编成rap在心里循环好多遍了,但我还是忍,住,了。
指责毫无意义,骂熊孩子有娘养没娘教,虽然可能会让你觉得一时解气,但不仅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还会让旁人觉得,你对一个孩子破口大骂,到底谁更没教养?
我不指责老师。
这种事发生在幼儿园,恰好被家长撞见,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
老师为干嘛去了?
我大老远都看到了,老师在旁边瞎了吗?
这个都要家长来提醒,要老师有什么用?
虽然H当时就距离我娃不到三米远,但她在跟另一个家长做交接,没注意到这些细节是正常的。
即使H当时没在交接,我也不会指责她,不会间接表现出不爽。
有些事情的发生就在几秒钟。我们在家1v1还难免磕磕碰碰,幼儿园老师起码1v4,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不可能每一秒都盯着你娃有没有被人欺负(长期霸凌是另一说)
你说有的老师就是不靠谱啊!
如果把娃送到一个你都觉得不靠谱的地方一天,到底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家长的失职?
不指责很难做到,当你亲眼目睹娃被人欺负,尤其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真的很难淡定—— 这个我当然知道,你们想听我当时内心骂人的rap吗?
但是!指责会把老师推到你的对立面上,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忍一时海阔天空。
天啦,原则一就啰嗦了这么多,我真是变了,默默在标题后面加了个(上)。
原则二:我只说我的感受
你说我娃被熊孩子欺负,我凭什么忍啊?难道霸道就可以横行吗?这是什么世道?
你误会了,要忍的是指责,不需要忍的是—— 我的感受。
第一句我就表达了我的感受:我非常生气。
当时我没想太多,这句话纯属是被情绪推动,脱口而出。
当我后来复盘,发现这句话一丢出来,尽管老师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已经先引起了她的高度重视
我看到H立刻收起微笑,极其认真地望着我的眼睛,等待我说我在气什么。
有的家长担心给老师留下太事B的印象,经常先上来blablabla一通废话,试图打造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设,然后再话锋一转,其实吧我想说的是... ...
拜托,想象一下一屋小孩在耳朵旁边叫一整天,终于盼到快下班了,换成你,你会有多大耐心听那些拐弯抹角的话?
先把自己的感受抛出来,要的就是效果震撼,渲染气氛,提神醒脑,设下悬念,让对方迫不及待地听你下面的话。
但是,感受说出来的方式不对,又会让人觉得你在抱怨,比如,这孩子真是气死我了!
对付这个我有偏方—— 尽量用“我”做主语我现在非常生气;我看到非常震惊;我没法接受刚发生的一幕。
药到病除。
原则三:我只说我看到的
抛出我的感受,引起老师注意后,就要开始描述问题了。
我描述问题的原则是:我只说我看到的,不作任何评价。
那天我只做到了一半—— 这是我回家躺床上,气消了后才发现的。
我说,我看到xx试图用车轮压我女儿的手和脚—— 这句就是“说我看到的”
我后来继续说,据我观察,他是故意的—— 这句就是“作评价”,没必要说。
当我们觉得自己被人冤枉了,经常会说一句话叫“事情不是你看到的那样”—— 世界就是如此,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后来事实也证明,我的这个评价其实真的错了—— 用成人的思维去揣摩了孩子的内心。
我看到那个男孩骑车追饼饼,联想到成人世界里坏人的行为—— 其实真相不仅不“坏”,反而有点温暖。
真相是什么?大家发挥想象力,在留言区猜猜,当一个孩子用车轮压另一个孩子,他心里想的可能是什么?
我没有去偷窥,没有逼问男孩家长,德国幼儿园也没有摄像头,我是怎么知道真相的? 
这些都放在下篇揭晓。不然篇幅太长,你们又嫌读着累,用取关威胁我。
继续说我的第四个原则,说完我要洗澡去了。
原则四:我尽量少给建议
当娃在游乐场被欺负,经常听到家长跟对方父母说这种话:
回去好好管管你儿子。
你得教给他啊,不能xxx,要xxx。
这些话的弦外音是:
一、你没管好儿子;
二、连管儿子都需要我来教。
明事理的家长,即使你不给建议,他们也会好好教育。
不明事理的家长,你给这些建议有什么意义?
当娃在幼儿园被欺负,大部分家长会忍不住提醒老师,以后要多加注意
我觉得,不是不能提醒,老师也会理解你的心情,并且满口答应,让你放心。但是,有点多此一举。
首先,虽然你才是亲妈,但幼儿园老师是专业的。
这就像一个外科医生对一个挖掘机司机说,论操作定位,我比你强,我建议你以后挖土的时候,用手腕的力量拉操控杆... ...
大家明白我意思吗?
没明白是吧,意思就是说,作为非专业人士,请谨慎给专业人士提建议,不是说你的建议一定不好,是容易招人烦,真的。
其次,当你用上面的三个原则,严肃地跟老师反应了问题,表明了你的态度,老师自然会引起重视
我跟老师交涉后,没有要求她去警告男孩,也没有让她通知男孩家长,但H意识到了问题在我心中的严重性,马上就主动去做了。
我女儿去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就已经开始想,如果有一天她被人欺负,除了教她大声抗议自我保护,我到底该用什么方式在幼儿园发飙,才不至于太失态。
想了很久,我总结出来上面四个原则。实践证明,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赢得了尊重。
但这个故事还没完
之前我提到,H的处理方法我基本满意,但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我心里还是有个结没解开—— 我打赌,换成你你也会有这个心结。
到底是什么结,后来又是如何解开的,下周一的推文里揭晓。
这篇写太长了,能读到这的都是真爱。
-The End-
感谢转发朋友圈
扫码入群,缓解带孩子狂躁
(添加备注:“粉丝群”+居住地)
作者 | Daisy
不装的育儿博主,稳重的段子手
文笔幽默非主流,不说真话不舒服
扫码关注「天赋一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