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有天中午,我们全家在吃午饭,突然传来邻居钻墙的声音。
那冲击钻,哇塞,感觉直接钻在了我的耳膜上。
饼饼被突如其来的噪音吓得大哭,饭也不要吃了,蜷在队友怀里不出来。
刚刚哄好没三分钟,邻居的冲击钻声又tm来了。
后来,午觉也没睡成,晚上哄了俩小时才入睡,窗外有风吹过的声音,都能把她吓得崩溃大哭。
之后的一段时间,只要门外有邻居开跑车经过,她就会哭唧唧好一阵,钻进我怀里说害怕。
请记住这个故事,后面要呼应的。
我印象中,饼饼从出生开始到现在2岁半,先后害怕过的东西包括但不仅限于:陌生人,小猫小狗,蚂蚁,小飞虫,电动小火车,电钻声,跑车声,有声绘本的某些音效(比如猴子撞头发出的duang一声)。
我翻了下德国BZgA(德国联邦健康教育中心)列举的0-6岁娃通常会经历的恐惧,顿时感觉成长真是不易。
0-1岁:怕陌生人,怕陌生的东西,怕噪声,怕高,怕分离;
1-4岁:怕动物,怕黑,怕一个人待着;
4-6岁:怕幻想出来的事物(鬼,床底下的怪物,小偷),怕自然力量(闪电,雷声);
6-12岁:怕死亡,怕上学,怕受伤,怕生病,怕社交。
如何应对娃的恐惧?
那就一言难尽了,应对婴儿怕陌生人的路数,肯定跟应对小学生怕家里进贼不太一样,同样是怕社交的孩子,背后也会隐藏着不同的心理需求。
我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但在自学和实践的野路子中我发现,虽然应对娃的恐惧没有万全招,但有有很多共同原则。
把握这些原则,甚至可以无招胜有招
1. 孩子有害怕的权利,
“别害怕”并无卵用
当孩子害怕,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安慰道,不怕不怕,没事没事。
这还算好的,更过分的反应是哈哈哈哈,觉得娃怎么这么呆萌,连这个都怕,有什么好怕的啊。
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活了几十年,当然知道虫子一巴掌就拍死了,娃怎么知道它是什么鬼?
你见多识广,当然知道邻居钻墙的噪音不会把你怎样,但娃哪来的经验去评估它会带来什么?
你害怕跟外国人讲英语,这时有人对你说,别怕别怕,所以你就会变得落落大方吗?
你害怕蟑螂,有人对你说,不就是个蟑螂吗,有啥好怕的,所以你就会上去拍死它吗?
你害怕看鬼片,有人对你说,都是假的怕个毛啊,所以你就敢在深夜独自看《午夜凶铃》吗?(不好,又暴露年龄了。)
不会吧?
你的恐惧不会因为别人的轻描淡写而消失,孩子也一样。
Ta们有害怕噪声虫子小猫小狗的权利,就像你看到骷髅白骨有跳起来的权利一样。
我们能帮到ta们的,是面对恐惧,而非消除恐惧。
心理学家说,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恐惧。
温暖黑暗柔软的子宫里待了9个月,突然间,刺眼又冰冷,还围了一圈从没见过的怪物,劳资这是在哪?真是吓skr人!
恐惧跟喜怒哀乐一样,是人类再正常不过的感受
2. 尽情讨论恐惧,
越不避讳越放松
饼饼害怕邻居跑车声的那段时间,我发现,如果我只是在她怕的当下抱她在怀里说“我知道你害怕”,这是远远不够的。
她并没有机会面对恐惧,因为她不知道这个声音意味着什么。
转折点是,我开始跟她认真讨论这些“可怕”的噪音。
我跟她解释这些声音是哪来的,当跑车经过时,我就跟她一起站在落地窗前往外望,让她看看到底是什么鬼。
(不要问我为什么我邻居都那么有钱,我也想知道为什么)
一开始,她需要我抱着她看。
后来,她自己发现,原来这东西除了吵,其实对她无法造成任何威胁,她开始放松,自己跑到落地窗前看。
终于有一天,跑车轰轰经过,她面不改色对我队友说,这是跑车的声音,饼饼不怕,爸爸怕吗?饼饼保护爸爸!
(队友说,嗯,爸爸确实怕!爸爸怕一辈子都开不上跑车了!)
从那以后,跑车和摩托车的声音再也没吓到她过。
把害怕的东西铺在桌面上讨论,大方说出你恐惧的感觉,都比避讳不谈更让人觉得放松。
很多人在演讲前会说“我现在紧张得手心冒汗”,其实就是直面讨论恐惧的技巧,说出来,反而放松了很多。
后来还有一次,邻居家割草机轰轰轰的声音,又把饼饼吓得够呛。(我邻居怎么这么烦)
等她情绪平复后,我们之间进行了一场傻兮兮的对话。
你害怕这个割草机的声音是吗?
是!
那你描述下,这个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呢?
灰色的。
原来你害怕灰色的声音啊!
不对,黑色的!
噢,你不喜欢黑色的声音。
嗯!
那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声音呢?
粉色的。
我告诉你个秘密,爸爸害怕粉色的声音。
聊到这,饼饼开始咯咯咯笑个不停,她已经在想象”粉色的声音“把爸爸吓到的场面了。
所以这段对话到底什么意思?
声音的颜色是什么心理学暗示吗?
什么暗示都不是,只是为了把娃害怕的对象拎到桌面上,好好讨论一番。
饼饼2岁半,她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仅限于讨论出这种傻兮兮的结论,没关系!
关键是,要讨论,不要避讳。
上面这两个例子,娃怕的对象都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怕的是幽灵和床底下的怪物,追根溯源的方式应该是什么?
面对孩子假象出来的恐惧对象,理性分析是没用的
尤其对于2-4岁的孩子,ta们根本无法区分想象出来的东西和现实。
如果娃害怕床底下的怪物,你就跟ta一起把怪物捉走冲进下水道,而不是告诉ta“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
想象下,有一天晚上你起来喝水,看到院子里有个黑影飘过,你跟队友说,咱家好像进来人了。
队友眼都不睁说,怎么可能,根本进不来人,肯定是个野猫。
你会因此放心睡觉吗?
不会吧?除非队友打着手电把院子每个角落都翻个底朝天,确定什么人都没有,并且发现了一只野猫,解释了你看到的那个黑影,你才会放心。
同样道理,当孩子说看到鬼影,而你露出姨母微笑说,世上根本没有鬼,娃当然也不会放心。
不仅不会,ta们会觉得更没有安全感,家里有鬼,而你竟然瞎到看不见,说明鬼躲得很好,太可怕了!
3. 你就是“第二只镇定的小鸡”
读过《游戏力2》的姐妹们,应该知道这个小标题的意思,可以直接跳过此节了。
这个梗就出自这本书,作者科恩在前言里讲了他小时候做的一次实验——观察小鸡在恐惧时装死。
以下内容摘自《游戏力2》:
小鸡们出生几天后,我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轻轻捧起,死死地盯着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鹰盯上猎物的样子。
等我把它放下时,小鸡吓得僵在地上不动了,开始装死。
大约1分钟后,它蹦起来,重新四下走动。
这就是从害怕到复苏的一次循环。
在第二步实验中,我同时吓唬两只小鸡,结果它们一起装死,大约持续了5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它俩一起装死的时间,比第一步实验中单独装死的时间要长很多。
接下来第三步,我在吓唬一只小鸡的同时,让另外一只在旁边闲逛,结果被吓的这只小鸡仅仅在地上躺了几秒钟就蹦了起来。
我的结论如下:受惊的小鸡会观察第二只小鸡在干什么,以此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
如果第二只小鸡正在欢快地四处溜达,那么前一只小鸡就像接收到了安全信号,第二只小鸡没有害怕也没被吃掉,所以一定没危险,我也可以站起来了。
如果第二只小鸡也在装死,那么前一只小鸡可能就会想,虽然我自己没看见老鹰,但是第二只小鸡肯定看见了,所以它不起来,那么我最好也老实躺着别动。
我姐姐的导师加洛普博士发现,小鸡们在镜子前面装死的时间最久,因为它以为镜子里是另一只被吓坏的小鸡。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如果你发现,你娃怕的东西跟你自己怕的东西有关联,就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了。
比如我很害怕蜘蛛,害怕到跳起来撒腿就跑的地步。
有一段时间,我娃也很害怕小虫子,不能排除这跟我看到蜘蛛的反应有关,因为她那时没办法区别蜘蛛和虫子。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第二只小鸡,我们“倒地不起”,娃就会跟着恐惧;我们没事人一样“爬起来走两圈”,娃也会被放松的情绪感染。
恐惧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也是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
不要说孩子,我们每个人也都怕点什么,我怕高,怕鬼,怕面对镜头,怕在众人面前演讲,最怕的是蜘蛛和蜘蛛网。
西游记里唐僧进盘丝洞,徒手拨开一大片蜘蛛网,我隔着屏幕看到这一幕,恐惧恶心一并上头,全身发抖到呕吐,那年我上高中。
人类就是因为会恐惧,才能繁衍到今天,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基因,早就在进化过程中被大自然淘汰了。
想让娃有勇气,先接受娃的恐惧。
黛西 于法兰克福
理论部分参考文献:
1)Fbaby-und-familie: "Ängste bei Kindern: Wie in den Griff kriegen?"
2)Bundeszentrale für gesundheitliche Aufklärung (BZgA): "Die magische Phase"
3)Zentrum Bayern Familie und Soziales, Bayerisches Landesjugendamt (ZBFS): "Kindliche Ängste"
4)familien-handbuch: "Kinder und Angst oder: Mama, unter meinem Bett sitzt ein Krokodil"

5)劳伦斯.科恩:《游戏力2》
黛西的小纸条
今天的法兰克福,狂风大作,温度直降18度。
之前饼饼遇到狂风天,都会睡不好觉,因为怕风声。
我用文中分享的方法跟她面对恐惧后,她现在不仅不怕,还总站在窗边欣赏外面的狂风大雨... ...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超喜欢这种雨天?
黛西
正在团
团 | 德国卖了100年的桌游,施密特6合1值得占有
近期精选
没有打赏,爱我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